击椎生不是蔡锷,是唐璆吗?曾业英失误之二十:交了白卷
| 分类: 争鸣 |
核心提示:曾业英先生在其发表于《历史研究》2016年第3期的《击椎生不是蔡锷,那又是谁》一文中认为,击椎生绝非蔡锷,八九不离十可认定他就是筹滇协会的倡议人唐璆。但经湖南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副会长邓江祁教授查考,曾先生的上述结论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本刊自8月14日起,分20期连载邓江祁教授的辩驳文章,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2/942437898745487f86a1157c0b86e04c.jpeg
蔡锷,字松坡,别号(笔名)击椎生
通过前面19期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曾先生在《击椎生不是蔡锷,那又是谁?》一文中,关于击椎生不是蔡锷,“八九不离十”就是唐璆的各种理由,完全是曾先生的指鹿为马,一厢情愿,没有一条是能够成立的;其有关“论证”也都是失败的,没有一条是可以站得住脚的。以上事实铁证如山,不可推翻。所以,唐璆与击椎生绝非“八九不离十”,而是“八竿子打不着”。
经分析,笔者认为,曾先生失败的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失误:一是史料方面的失误,应有的史料,掌握得不够;已有的史料,考辨得不够。二是方法论方面的失误,是片面的,而不是全面的;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是局部的,不是整体的,从根本上违反了历史研究的科学精神。三是论述方面的失误,别人的观点无法驳倒,自己的观点不能成立,而且还有大量的漏洞和该做而未做的作业。由此可见,在击椎生不是蔡锷,“八九不离十”就是唐璆的答卷上,曾先生所做的都错了,还有许多应做的又没做,所以等于是交了白卷。
此外,个人强烈感到,曾先生论证击椎生不是蔡锷而是唐璆完全是霸王硬上弓。傅斯年曾说过: 我们只要“把材料整理好, 则事实自然显明了。一分材料出一分货, 十分材料出十分货, 没有材料便不出货”。曾先生自己承认 “迄今尚未发现诸如函札、电文或日记之类的原始文献中明言击椎生就是唐璆的直接史料”,也就是说一分材料也没有,但他却硬要“出货”,结果所出之“货”,不是对不上牛头的马嘴,就是配不上方底的圆盖,全是废品,其结果必然是毫无学术价值和意义。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2/1e2809dcefe043c3824e51db31c24fda.jpeg
蔡锷在广西时留影
曾先生在文章中还说:“对击椎生是蔡锷笔名的说法,我还是一直心有疑窦。因而,2008年在1984年编辑出版的《蔡松坡集》基础上增补《蔡锷集》时,虽然补录了蔡锷以蔡孟博、劫火仙为名发表的文章和译作,但还是不敢造次,而谨遵先贤‘安愚而暂默’的训诫,未将署名为击椎生的诗文一并录入。”由此可证,正是由于曾先生的成见、偏见和谬见,以致蔡锷以击椎生为笔名发表的诗文,长期不能与广大读者见面,严重影响到蔡锷研究的开展和深入。这不能不说是曾先生的严重失职和失误,必须尽早予以纠正。此外,曾先生还文章最后呼吁:“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的邓江祁编《蔡锷集外集》及其新著《护国元勋蔡锷传》,竟张冠李戴,将以击椎生为名发表的8万余字的诗文收录其中,并据此以8000多字的篇幅专辟《维护利权》一节,作为蔡锷的生平业绩,不能不说是个重大失误,也是对唐璆的不负责任与不公,亟应以适当方式予以纠正,以免对蔡锷和唐璆的研究造成不良影响。”(见下图)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1/07f7bdda93d444929baf327476da5227.jpeg
来源:曾业英《击椎生不是蔡锷,那又是谁》
因此,为了真正对蔡锷、唐璆和历史负责,并对曾先生的“呼吁”作出回应,在此文的最后,笔者不妨改用曾先生文章中的一些话,作为本文的结论和对曾先生“呼吁”的回应:
在没有出现新的经得起检验的能证明击椎生不是蔡锷的史料之前,我认为仍可认定这个在《云南》和《南针》等报刊上发表诗文的击椎生绝非唐璆,而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民族民主革命家,护国元勋蔡锷将军。《历史研究》《国家人文历史》上刊登或摘录的曾业英先生《击椎生不是蔡锷,那又是谁》一文竟张冠李戴,将击椎生误认为唐璆,不能不说是重大失误,也是对蔡锷的不负责任与不公,必须以适当方式予以纠正,以免对蔡锷和唐璆的研究造成不良影响。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2/23e0ec04a0f0474f85f4844704e03c3c.jpeg
蔡锷(中)与护国军部分将领合影
蔡锷在《云南》杂志上发表的系列文章,比较全面、系统地揭露了列强侵略和破坏中国各种主权以及清政府丧权卖国的事实,阐述挽回国家利权的主张,反映了他强烈的国权意识和坚决维护国权的思想,客观上有助于国人认清帝国主义列强贪婪无道的本质和清政府昏庸无能的现实,对于启发国人的国权意识和推动当时收回利权运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笔者将蔡锷的这部分重要文章编入《蔡锷集外集》,与广大读者见面,是对曾先生失误的纠正,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对于推动蔡锷研究的深入无疑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笔者注意到,曾先生是一位欢迎学术批评的学者。他曾感叹:“当今的史学界,可说是最为平稳和沉寂、少有争论的一个学术领域了。……盈耳所闻,除了‘赞歌’,还是‘赞歌’,信口开河,不着边际,真正负责任的学术批评,着实难见。”他指出:“内地学者素有‘抹不开面子’的传统,不知为什么,近年似有愈演愈烈之势,一篇文章宣读发表、一本书稿完成出版后,总是好话连篇,被说成天下无双。”他还殷切期望“内地学者在评议学术论文时,似应少讲点所谓‘创新’(真正的创新除外)、‘填补空白’,多挑点‘鸡蛋里的骨头’;少讲点‘关系’和‘情面’,多来点直率和坦诚。”曾先生既然是这样一位心胸宽阔、从善如流的学者,笔者也就“抹开面子”不揣浅陋,表达以上个人意见,力求实事求是,实话实说,倘有不当之处,尚望指正。相信曾先生当能闻过则喜,知错即改,迅即采取措施,纠正自己的错误,“以免对蔡锷和唐璆的研究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相信《历史研究》《国家人文历史》等发表或摘录曾先生《击椎生不是蔡锷,那又是谁》一文的刊物,定能明辨是非,迅即采取措施,消除《击椎生不是蔡锷,那又是谁》一文产生的不良影响,并认真汲取这次教训,并举一反三,切实加强对稿件的审查和把关,大力提高办刊质量,为维护学术尊严,反对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推进中国历史研究迈上科学之路做出应有的贡献。(全文完)
(摘自邓江祁教授未刊稿《击椎生绝非唐璆,而是蔡锷——与曾业英先生商榷》)
本文欢迎转载,但仅限全文转载,不修改文章标题和内容,并注明:文章转载自搜狐号“老邓说史”。同时敬请关注微信订阅号“江祁论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