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and诗词 | 
 
从前的年, 
过的是新鲜。 
物质匮乏的年代, 
只有过年最值得企盼。 
父亲踩着雪赶集, 
背回平日难见的物件, 
装着半斤水果糖和两盒甜糕点; 
还有鲜艳喜庆的年画, 
秦琼和敬德怒睁圆眼; 
一只粗糙的塑料花, 
插在舍不得扔掉的酒瓶里, 
能点亮贫寒之家的一整年。 
全家人好容易去照相馆照张相, 
紧张得表情好像都不是那么自然。 
从前的年, 
过的就是嘴馋, 
小孩子一天往厨房跑好几遍, 
总想偷吃点白馍和肉干。 
小年过后杀猪宰鸡, 
放仓房里用雪埋上防止风干。 
妈妈蒸花卷,做麻花,炸果子, 
我们围着灶台不停地转, 
哈喇子差点流到盘子里, 
尝一点儿后还想再尝一遍, 
心想着啥时能敞开肚皮, 
把这些好吃的全吃完。 
从前的年, 
过的是仪式感, 
自己动手的喜悦冲洗了贫寒的难堪。 
念过私塾的大爷会写毛笔字, 
全村的乡亲排起长队要写春联。 
手巧的大娘能剪出不重样的窗花, 
吉祥的图案剪出朴素的心愿。 
我们开心地跟在大人后贴对联, 
猪圈鸡圈旁贴“六畜兴旺”, 
米缸面缸旁贴“五谷丰登”, 
压水井旁贴“川流不息”, 
就连门口的老榆树上, 
也贴张“出门见喜”“恭贺新年”。 
人与人之间很是亲热, 
一件喜事能在乡邻里传个遍。 
从前的年, 
过的是企盼, 
有钱的人家才放整挂的炮鞭。 
三十的饺子实在是香, 
但我们来不及细品,
狼吞虎咽, 
那时候电视还不那么普遍, 
而且多半是黑白画面, 
没有暖气我们也能熬到十一二点。 
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在深夜点燃, 
小伙伴打着灯笼映红小脸, 
捡没响的散炮用口袋装满, 
我们才恋恋不舍地把家还。 
从前的年, 
过得很温暖, 
一件花衣裳就能臭美整个新年。 
除夕晚上睡觉前, 
拿出妈妈做的花衣裳在身上试半天,
 
心想着穿上这身行头去拜年, 
会不会比往年多得几块压岁钱。 
从前的年, 
过得很缓慢, 走一家亲戚要花上一整天。 
父亲那辆二八车把上, 
一边挂着浸透油纸的甜果子, 
一边挂着没有添加剂的江米条, 
我们坐在大梁或后座上, 
说说笑笑就到了山那边。 
五块的压岁钱在那时算是巨款, 
握在手中感觉自己像个老板。 
和兄妹疯玩,不小心弄掉一块钱, 
深夜里想起这事儿, 总会忍不住难过好几天。 
从前的年, 
过的是团圆, 
走亲戚从初二走到十五, 
一出动就是一大家子也没人烦, 
乡邻间不像今天这般冰寒。 
那时候没有手机, 更没有电话短信拜年。
 
见面时诚诚恳恳地拜年, 
烛光下老友能说很久的话, 
雪地里离别的亲人舍不得再见。 
没有电子设备和高科技的年代, 
专注的心和真切的情, 
布满记忆中春节的每一天。 
从前的年 
清贫如洗却不孤单。 
从前的父母, 身体健康劲儿使不完。 
从前的故乡, 
河水清澈牛马撒欢。 
从前的春节, 
没有春运年味不淡。 
从前的我们, 
心里善良又简单。 
回不去的, 是从前的年, 
吃不够的, 是故乡的饭。 
忘不掉的, 是曾经的人。 
找不回的, 是纯真的心。 
我们终将走过从前, 我们总要迎来明天。 
如今的年味为什么这么淡? 
因为年味伴进了 寻常日子的每一天。 
《转载》 
从前的年,
 
甘甜醇厚,浑然天成。
__ 重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