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喻说》赏析
(2012-06-29 23:26:34)
标签:
杂谈 |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e4,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赏析:
苏轼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苏轼的散文设计各种古代散文体式,包括赋、论说、序与跋等。他的散文最突出的还是论说小品文,皆有说理与诗意,非常符合他的“以诗为文”,所以别开生面。
杨慎评苏轼的《日喻说》:“长公皆根极道理,确非漫然下笔。宋儒谓其文兼子厚之愤激,永叔之感慨,而发之以诙谐。”
苏轼的《日喻说》并没有通过深奥晦涩的语言阐述“道”,而是通过四个比喻层层递进,寓理于喻。故而,这不仅是一篇说理文,更胜似美文。
文章开篇即以盲人识日的故事展开。“生尔眇者”。有个天生就是眼睛失明的人,他不知道太阳为何物,只有求问于“有目者”。看得见的人就告诉他:“日之状如铜盘”,太阳的样子像铜盘。于是盲人找来铜盘,“扣盘而得其声”,“扣”即“敲”。盲人敲敲铜盘听到声音以为知道太阳的声音。下次听到钟声,以为那是太阳响了。有人告诉他:“日之光如烛。”太阳会发光,它的光就像烛火。于是盲人“扪烛而得其形”,“扪”即“用手摸索”。因为他以为烛火的形状就是太阳的,下次摸到短笛,以为那就是太阳。这两个比喻本生没有错,“日之状如铜盘”,“日之光如烛”。但解说的人只讲了一个侧面,或者说,这些比喻都是跛脚的。苏轼接着说“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太阳和钟,短笛相去甚远,但盲人都不知道他们的区别,刨根问底是他自己没有见过,从别人那里听闻。
紧接着,苏轼自然引入“道”。”“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道”可以理解成道理,事物的规律,或者更狭隘的说是儒家孔孟所追求的仁义之道。总之,这是个抽象的概念,相比起太阳的描述,实在是要更加的难懂。而普通人,没有求得道的人去求道无异于盲人问日,求道者问已经得道的人,“达者告之”,得道者告诉他,“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即使有巧妙地比喻谆谆善诱,但这也不比讲盘子蜡烛来比喻解释太阳要强多少。苏轼不禁发问:“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从盘子到钟,从蜡烛到短笛,这之间的转换,哪里有止境啊?继而,苏轼引申此至求道,讲具体衍生至抽象。“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莫之见”,是一个宾语前置,应为“莫见之”,“意”则是凭主管揣测。苏轼指出世上能说出道的人,有的是用自己看到的一点点来命名道,有的人根本就没看到过道,只凭主观瞎猜。这些都是求道的人不动脑经,专门依赖他人的毛病。
于是,苏轼再次发问:“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这道究竟能不能探究呢?苏轼自答:“道可致而不可求”。“致”,又是什么,求道的途径是什么?苏轼引用孙武子夏的话来作喻。这两个并不是明喻,不似日喻,则重在阐理。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善于打仗的人会掌握主动,使敌人不由自主地走近自己,而不至于陷入被动。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手工业的人在自己的铺子里等着别人由于需求而来到铺子里进行交易,由此可以“成其事”。用这个来比喻一个人努力学习,有一天自然会体会到什么是“道”,这样两个比喻之后,道自然清晰了。苏轼总结“致”的方法“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不去刻意地求,它自然就来了,这就是“致”。
第二段主要说“致道”。“致道”,是要自己谦虚地学习,掌握主动,才能发现道,掌握事物的规律。苏轼用行军打仗和手工艺人做事来比喻“致道”。那第三段,则是进一步阐述,什么是“学”,或者“学”与“道”之间的关系,通过一个“北人学水”的比喻。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日日居住在水边,所以他们七岁就能蹚水,十岁能游泳,十五岁会潜水。“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苟”是“随意,盲目”的意思。这句话言下之意就是,潜水的人因执导熟悉水的规律才能长时间沉于水中,而不是随随便便的轻易之举。这些本事是日积月累而成。“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反之,“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若一个人从小没见过,不熟悉水,哪怕很强壮,看到船也会畏惧。由此苏轼接着说,北方勇士,哪怕勇气十足,体格强壮,没有实际尝试潜水,只跟会潜水的人问潜水的技巧,用潜水者所说的方法在河里尝试潜水,没有不被溺死的。此谓“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凡是不去学习,一味谋求方法的,都是北方那些只空学潜水者方法的人,早晚“不得其道”。苏轼强调了学的重要性,“致道”重在学,而非捷径。
最后一段,苏轼联系当时实际。宋初,读书人考科举是重诗赋声律。读书人学的很杂,涉及什么法家,易经,儒家,道家等,,因此不专注于对“道”的学习。而现在用经学儒术考科举取士,读书人又只知道“求道”,空谈道理,不去努力踏实学习做学问。这样是“求”,是一种被动,一种依赖,与“致”相悖。
渤海郡吴彦律是个有志向专注于做学问的人,当时正要到京城接受礼部的考试。苏轼做了这篇《日喻》来勉励他。
吕留良在《晚村精选八大家古文》中评《日喻说》:“前段言道之不可求,后段言求之当以学,而皆喻言之。然前段从喻入正,后段从正出喻,使两喻相承而不排。”
通篇连用四个比喻,一头一尾,一引一结,盲人识日与北人学水,极具故事性;中间引用孙武和子夏的话,又极富说理性。“致道”与“学道”相辅相成。学与道用在一问一答之中阐述清楚。可见苏轼古文功底之深厚,信手拈来,皆成文章。
文章的脉络清晰可见,先提出致道之难,再言如何致道,再论学与道的关系,最后点名写作的意图。语言并无说理文的晦涩枯燥,采用了自问自答,夹叙夹议,不失轻松诙谐的比喻,行文间自然流露出一种清新明快。
众人皆知苏轼《赤壁赋》实乃散文中的经典之作,本篇《日喻说》丝毫也不逊色于《赤壁赋》。《赤壁赋》重在四六句的骈偶,声律和用典,无处不显其才华之醇厚。相对于此,《日喻说》则另有一种趣味。苏轼并没有刻意追求文章的形式,在内容上,四个比喻层层递进,比喻结尾,又以精炼的几句议论总结,顺引出下面的内容,行云流水,自然而成。
语言也清新不俗,在用词的揣度十分细微。如“盲人识日”中,用一“扣”、一“闻”、一“扪”、一“揣”,紧抓盲人认物的特点,将盲人的形象立即生动丰满起来;“南人没水”,连用“涉”、“浮”、“没”,将南人学水的过程一一展示,呈现出学与道的过程变化。第二段的议论,在关联词上也是环环相扣,“而”,“虽”,“亦”,“岂”,“故”,“或”,“然则”。叙述和议论尺度把握分明,结合夹叙夹议,文理清晰。
以文为诗,诗意陡然呈现,实为精致小巧玲珑之作,更显苏轼的才华。
教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