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五枫桥与硚口的由来
 (2014-01-11 12:12:46)
	
			
					(2014-01-11 12:12:46)		| 标签: 金口五枫桥周瑜晨由来 | 分类: 故乡:地名典故 | 
如今在武汉说起硚口很容易让人想起因硚口而得名的硚口区,据史料记载: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汉阳通判袁焻苦于水患,在汉口汉江北岸筑上起硚口,东至堤口直抵长江之滨的袁公堤(今称长堤或后湖堤),因取土筑堤开凿了玉带河。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64年)汉口自西向东又修上起硚口,下至今一元路的后城,为此开凿了护城河。玉带河与护城河之上先后筑30余座木桥与石桥,其中有两座石桥架设于两河通往汉水处,因桥为石砌,两桥被分称为大﹑小硚口。今城拆、堤废、河填、桥毁,但“硚口”之名沿用至今。
相较因明宪宗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汉水改道从龟山北麓入长江,始由“汉阳十九屯之一”析离分化而出形成市集的汉口,古城金口的硚口得名至少比汉口的硚口早一千多年。或许是历史的偶然巧合,金口与汉口的硚口均因石桥而得名。或许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据《汉阳县志》、《夏口县志》载:汉口古代为芦苇丛生的沼泽之地。明朝以前,作为毗连汉阳的一个水曲荒洲,因地势低洼,汛期时更是泽国一片。早期汉口先民,只能选择地势较高的墩台上营造房舍,形成水上人家,在此垦种和渔猎。汉口有居民始于明英宗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年)这里的“河滩废壤”,由江夏县民萧二承佃,萧氏遂成为此处的“二地主”, 百姓张天爵的父亲、祖父来此筑基盖屋。也许是对当时早已以“江南一大都会”和“黄金口岸”闻名于世,繁华富庶的家乡金口的怀念,作为汉口最早的开发者和最早的移民他们赋予第二故乡许多家乡已约定俗成的地名及称谓。如:硚口﹑小河﹑后湖﹑挖窖等等并沿袭传承至今。
 
金口五枫桥亦写作五枫硚。旧传古时桥边植枫香树五棵,桥因而得名。又因距古凤凰山(今碑矶头﹑藕塘路均属其范围)不远,也有传为“舞凤桥”的讹变。该桥始建于东汉末年(约公元208年),相传三国“赤壁大战”时,东吴名将周瑜曾在此安营屯兵。作为目前武汉史料及地方文献中唯一明确记录﹑见证战前周瑜行踪的古桥梁遗址,现存五枫桥为明清之际在保留古桥桥名及地名硚口基础上的恢复重建,它与位于今金岭路头道堤始建于清代的万寿桥(桥为红砂石券式石拱桥,高3米,宽3.2米,长7米,1984年西横街由杨家园扩建延伸至小岭湾,更名为金岭路时被基本填闭)﹑位于今金岭路二道堤始建于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仲冬月(农历十一月)的履安桥(桥为红砂石券式石拱桥,高2.5米,宽3米,长7米,1984年修金岭路时被填闭)合称为“明清金口三古桥”(因金口尚有部分古桥如:位于今曾家桥路的曾家桥,原名罾埠桥现仅存地名,史料佚失或无明确详尽史料记录未计入其间)。金口硚口的得名正是源于五枫桥为石桥之故。
 
位于今杨蒋湖(原名养猫湖,明代曾为楚昭王朱桢之女喂鱼养猫的御湖)西畔,金口幼儿园(原为金口小学)西南的五枫桥,桥长10米,宽5米,高2.5米。作为红砂石券式石拱桥,桥面系青石铺就,桥两侧分别为金瓜顶方型望柱和雕花石栏板。石券顶部嵌一块长60厘米,高35厘米的长方形青色麻石板,上刻正楷“五枫桥”三字,其字高约13厘米。
流入五枫桥桥孔的水来自古沟,说起古沟其实就是用青石砌就专为金口古城居民生活用水排放及雨雪收纳而构筑的下水道。旧时因五枫桥桥孔出口呈八字喇叭型似鱼儿开口,被民间俗称为“鲇鱼口”,在距离鲇鱼口约三里半的今藕塘路有一半弧型的聚水堰,民间俗称其为“鲇鱼肚”(古有‘鲇鱼肚巷’,该巷即得名于此)。透过其上方镂空部分向鲇鱼肚里看,汨汨的水流正是从此处由北向南倒流经花园街﹑古沟,在五枫桥通过鲇鱼口注入杨蒋湖内。作为五枫桥一景,金口民间将之雅称为“鲇鱼吐金”,视同“凤凰展翅”﹑“龙床叠被”﹑“鲤鱼撩花”等景观。可惜现五枫桥上建有民居,原桥上的望柱与栏板均被毁,桥孔(鲇鱼口)几乎被填闭。近年来由于居民日增且环保意识薄弱,大量生活垃圾被无情的倾倒至杨蒋湖内,杨蒋湖水已不复清亮的本色。五枫桥沿线水域更是臭气熏天,再难现昔年“鲇鱼吐金”的胜景。不得不说这是金口硚口之痛!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