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1、2、3、4课教学设计

(2016-03-01 11:07:32)

第1课  

教学目标:

一、春水春雨小鸟都向人们致春天的来临,本课汇编了一组描绘春意的音乐作品。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聆听《春到沂河》,认识民族乐器柳琴,并记住柳琴的音色。能简单描述乐曲所表现的“春到沂河”的意境;聆听《致春天》,感受乐曲对春天的描绘,尤其是第一与第三乐段,相同的曲调,不同的手法表现不同的情绪。让我们在聆听过程中体验音乐丰富的表现力。

三、表演《小鸟小鸟》,《春雨蒙蒙地下》,歌曲借景抒情,运用不同的节拍、节奏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在学唱过程中学习切分节奏及乐句的重复、变化(相似)重复的创作手法。

教学内容:

聆听《致春天》《春到沂河》

表演《小鸟小鸟》《春雨蒙蒙地下》

教学重、难点:

1、聆听乐曲,感受相同曲调、不同的手法表现不同的情绪。

2、继续用自然、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3、学习切分音。

教学时间:共四课时

    1.表演《小鸟小鸟》

     2.聆听《致春天》

     3.表演《春雨蒙蒙地下》

     4.聆听《春到沂河》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  

一、生态环保导入:

同学们,平时我们都很喜欢小动物,哪些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加以保护。让学生说出关于春天的词语

二、学习歌曲《小鸟小鸟》

1、聆听范唱,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拍子、拍号及情绪。

2、学唱曲调:

(1)老师范唱曲调:曲调每一乐句有什么规律?每起句的第一拍有什么规律?

(2)学唱第一部分、复习6/8的指挥图式。

(3)学唱合唱部分曲调。

3、学唱歌曲

(1)完整地唱全曲曲调,要表达出欢跃、活泼的情绪。

(2)用LA唱全歌。

(3)填入歌词要唱的更有感情

4、纠错:注意指导合唱部分的和谐;用稍快的速度表达喜悦的心情;注意休止符。

5、表演歌曲:在完成以上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表演歌曲的处理。

三、老师小结。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2 

一、复习歌曲《小鸟小鸟》

1、分声部演唱歌曲。

2、进一步指导学生用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

二、欣赏《致春天》

1、介绍作曲家的国籍及作品的创作背景为导入:

挪威地处欧洲的哪里?那里的气候条件如何?

2、讲解:春天对地处北欧的挪威人民是多么的美好,作曲家热情地谱写了这首钢琴抒情小品。

3、初步聆听,想:你能根据伴奏及旋律的不同表现手法区分作品的段落。

4、复听:要求学生在座位上用脸部表情或微小的动作,表达出三段音乐在发展过程中的情绪变化。

5、全曲完整地聆听,再次感受音乐的美妙。

三、小结。

四、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3   

一、气象知识导入:春天里的春光明媚是一种天气的现象,天气不可能是永远春光明媚的日子,还有哪种天气现象?人们是怎样来形容春雨的?它能给大地带来了什么生机?

二、欣赏歌曲范唱,思考: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刷刷刷刷是什么声音?你能模仿唱一下吗?

三、老师指导,练习模仿下雨声。

四、师声接唱:教师唱歌曲的歌词部分,学生接唱雨声部分。

五、学唱曲调,学习切分音。

(1)老师范唱曲调

(2)讲解切分节奏及切分音唱法

(3)在教师指导下学唱开始的9小节曲调,学生用2/4拍指挥图式划拍。

(4)学生自学第17小节后的曲调:先弄清节奏,再学唱曲调,老师随即纠错。

(5)用小快板的速度抒情地抒发对春天的赞美,唱好全曲。

六、学唱歌曲:

(1)在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后,填入歌词歌唱

(2)理解歌词的含义

(3)再次有感情地演唱。

七、表演歌曲。

第四课时4   

一、教师谈话导入:

同学们,春水从何处来?冬去春来,大地回春,冰雪融化,形成春水。春水又怎样活动,他们去向哪里?请听音乐。

二、欣赏柳琴独奏《春到沂河》

1.播放乐曲引子部分导入。学生聆听后想象,说说音乐所表现的情景,并为乐曲命名。交流分享后,老师出示曲名,简单介绍作者。

2. 初听乐曲第一部分,熟悉主题音乐。聆听后,指导学生哼唱主题以熟悉音乐。

3.通过图片认识乐器柳琴。先引导学生听出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很多学生可能并不认识柳琴,只要能听出是民族乐器、弹拨乐器即可。接着出示乐器图片,在也琵琶做外形的比较中,认识柳琴的形状、音色和演奏方法,并请学生随着主题音乐模仿柳琴演奏的动作,记住柳琴的音色。

4.完整聆听乐曲,结合第一、第二部分在速度上的变化以及乐曲名,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沂河的“春”不仅有大自然流水潺潺和万物生辉的景,更有着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景。

5.学生交流和分享。

三、板书设计

 

 

 

 

 

 

 

 

 

第2课  欢乐的村寨 

教学目标:

一、我国是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本课介绍了苗族、彝族、藏族、佤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音调风格及其风土人情,以激发我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拓宽我们的音乐视野,并收集本地区民族歌舞,进行各族儿童联唱实践活动。

二、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打起手鼓唱起歌》,从各种丰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在少数民族村寨里,当喜讯传来时他们载歌载舞的饿欢乐场景。

三、用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巴塘连北京》、《迷人的火塘》,以表达藏族、侗族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在学唱过程中继续学习切分音的另一种形式,以更好地表现该地区的民族音乐风格。

教学内容:

 1、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塞》《打起手鼓唱起歌》

2、表演《巴塘连北京》《迷人的火塘》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民族音乐的风格。

2、学习切分音的音乐知识。

教学时间:共四课时

1.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塞》

2.表演《巴塘连北京》

3.欣赏《打起手鼓唱起歌》

4.表演《迷人的火塘》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5  

一、猜谜导入:

同学们给你们猜个谜语,听听下面一段音乐,考考你们的耳朵,这段音乐的风格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描绘的场面是热烈的舞蹈场景还是恐怖的战争场面?演奏的饿乐队是中国民族乐队还是西洋管弦乐队?演奏的形式是合奏还是独奏?(播放乐曲第一主题音乐)

二、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1、揭示并解释课题。

2、设问:为什么喜讯是从北京传出?边寨是什么地方?

3、聆听、熟悉各主题音调,要求学生在播放某一主题时就在课本的谱例上指出是第几主题,并跟着录音轻声哼唱曲调,同时听辨是什么乐器演奏,完成练习。

4、视听乐曲,了解作品的结构

  仔细聆听提取,同时根据刚熟悉的各主题音调,随音乐的演奏用手指表示出主题的序号。

5、师生讨论:各主题都描绘了各种民族舞蹈。你能用动作、颜色或语言来表示各主题的舞蹈场面吗?

6、复听全曲,各组选择某一主题边听边表演。

(1)分组讨论选择五个主题中的某一主题设计简练的舞蹈动作。

(2)聆听全曲,当进入某一主题时,相应的该小组同学到教室空间中表演这一主题舞蹈的场面。

三、小结。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6   

一、教师谈话导入:

  青藏高原海拔几千米,世界屋瘠喜马拉雅山就在青藏高原。由于山高冰封的时间很长,公路的修筑是非常困难的。每当一地公路修筑起来,当地的人民的心情是非常激动的。歌曲《巴塘连北京》正是这样背景的反映。

二、学习歌曲。

(1)听范唱,初步感受音乐风格。

(2)复习6/8拍的指挥图式,慢速度视唱前6小节,注意唱好连线及乐句的完整性。

(3)学生分组视唱后5小节。

(4)复习切分音节奏,找出歌曲中跨小节的切分音。

(5)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好全曲。

(6)表演歌曲,用自制的道具及藏族基本舞蹈动作边唱边表演,表达藏族同胞欢乐的情绪。

三、老师小结。

四、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7  

一、 组织教学

二、 复习歌曲《巴塘连北京》

  三、聆听《打起手鼓唱起歌》

      1. 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浓郁的民族风格。聆听前设问:这首歌曲具有我国哪个地区风格?

      2.聆听后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和衬词等方面回答,还可让学生复习《新疆是个好地方》和《丰收的节日》等以前学过的具有新疆风格的歌曲片段,在唱与听中比较和归纳。

      3. 复听歌曲,感受歌曲表现的情景和情感。聆听时,请学生上来表演几个新疆舞蹈动作,听后再让学生结合歌词内容和律动体验来回答。

      4. 再听歌曲,听出歌曲的演唱形式和音色。听前可先复习演唱的形式和人声的音色,在与女高音音色的比较中,请学生说说女中音音色上的不同特点。

      5.简单介绍曲作者施光南。

第四课时8    

一、教师谈话导入:

侗族同胞在喜庆节日的晚上,升起篝火围在火烫四周唱歌跳舞,抒发他们对生活的憧憬,火塘象征着欢乐的时光。这是侗族人民的风俗。你能举出几个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吗?

二、欣赏《迷人的火塘》

1、听范唱,初步感受旋律。

2、老师在伴奏音带的伴奏下,分别范唱第一段歌词的两个声部,让学生对每一个声部都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3、解决切分节奏。

4、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切分音的知识学唱第四乐句。

5、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唱第一、二乐句,并能流畅地唱好。

6、分声部演唱。

7、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验歌词的意境。

8、以中速、抒情优美地演唱歌曲。

三、表演歌曲

1、选择打击乐器伴奏。

2、作情景表演。

四、小结。

五、板书设计

 

 

 

 

 

 

 

 

 

第3课  幻 想

教学目标

一、聆听《飞越彩虹》和《飞翔的女武神》,能哼唱音乐主题,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音乐中的意境与情景。能用动作表现旋律的特点和音乐中的独特效果。

二、用欢快、舒展的歌声演唱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和《小白船》。并能与同伴合作,用唱、奏、舞等形式进行表演,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对美好梦想的向往。

三、在演唱歌曲中认识和掌握“反复记号D.C”,能为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划分乐段。

四、能按视唱练习的要求唱一唱,并找出带有切分音的旋律。

教学内容:

聆听《飞越彩虹》和《飞翔的女武神》

演唱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和《小白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了解一些神话故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幻想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2、聆听音乐,了解神奇的气氛是靠电子合成器的音响产生的。

3、学习演唱歌曲时气息的连贯。

教学时间:共四课时

1.表演《小白船》

2.聆听《飞越彩虹》

3.表演《真善美的小世界》

4.聆听《飞翔的女武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9  

一、观看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导入。

1、观看神话故事

2、思考: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

3、加入天文知识: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地球是太阳的行星。

二、学习歌曲《小白船》

1、(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月亮有关的歌曲。)听范唱,思考:这是几拍子的歌曲?歌曲里都唱了什么?

2、节奏练习:X   0    0   | 0   XX   X      

3、学唱第一乐段曲调

(1)老师范唱曲调,学生分两组,一组三角铁及拍手、另一组串铃及拍腿,为教师范唱伴奏。

(2)学生学唱第一乐段曲调,教师用打击乐为学生伴奏。

4、学唱第二乐段曲调

(1)教师分别范唱高、低声部的曲调

(2)高、低声部的学生各自学自己声部的曲调。

(3)分声部展示学习成果。

(4)请个别高声部的学生与老师合作,让其他学生体会重唱的感觉。

(5)老师指导两个声部的配合,尤其着重指导两个声部的和谐及气息的连贯。

(6)完整、优美流畅的唱好全曲。

5、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6、把歌词填入曲调中

7、完整地演唱歌曲。

三、歌表演。

四、老师小结。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10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小白船》

二、聆听《飞越彩虹》

1. 从曲名入手,请学生谈谈:你怎么理解“飞越彩虹”这个名字?当你看到这个名字时,你会想到或者仿佛看到什么情景?

2. 简介电影《绿野仙踪》的故事情节。

3. 初听歌曲(电影原声版),感受歌曲《飞越彩虹》的意境。聆听前,可启发学生关注聆听旋律大跳的特点,听后说说哪一句旋律有“飞越彩虹”的感觉。

4.跟琴用“wu”轻声哼唱第一、二句旋律,边唱边随旋律的高低,用简单的律动动作体验旋律的起伏。如:旋律向上大跳时,双手从腰前上举至头顶前方,眼睛看手;旋律下行时,双手左右分开,由上而下至腰部两侧。也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创编动作。

5. 完整地聆听歌曲,引导学生从节奏、旋律上听出歌曲不同的乐句、乐段。

6. 对照歌曲的歌词,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情感。设问:主人公有什么梦想?她的梦想能实现吗?抓住“美梦只要敢做总能盼得到”这一句歌词,激励学生从小要心存梦想,并为之而努力。

7. 拓展欣赏不同版本的作品——萨克斯演奏和张韶涵演唱的版本,再次聆听歌曲,比较歌曲用不同表现形式所带来的不同效果。

三、老师小结。

四、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11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小白船》

三、演唱《真善美的小世界》

1. 导入:播放迪士尼乐园的视频片段,设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谁去过呢?

请知道的同学来介绍一下,接着出示赞美“迪士尼乐园”的歌曲曲名《真善美的小世界》,以激发学生向往真善美世界的歌唱热情。

2. 聆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情绪。设问:歌曲中哪一句歌词在反复出现,作者是要表达什么感情?

3. 再次聆听歌曲范唱,说出歌曲分为几个乐段。乐段对比在节奏旋律上有什么不同?

4. 结合歌曲的歌谱和范唱,说出歌曲演唱的顺序。从而认识反复记号D.C,并能在歌曲中找一找反复记号。

5. 用听唱法学会歌曲第一乐段。

6. 学唱歌曲第二乐段

1)分别学唱歌曲一、二声部的旋律

2)学生分组进行双声部旋律演唱;

3)分声部填唱歌词;

4)分声部和范唱进行合作;

5)声部合成,合唱训练。

7. 完整演唱歌曲,提醒学生注意声音的协和与声部的均衡。

二、学习歌曲

1、聆听歌曲范唱,讨论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及其演唱形式。

2、音程训练

3、学唱歌曲

(1)老师分别范唱二声部曲调。

(2)学生分声部自学第一部分曲调。

(3)二声部合成,教师在鼓励学生自学成果的前提下,指出问题再次合成。

(4)填入歌词,加入幻想进一步唱好第一部分歌曲。

(5)学习第二部分歌曲,并配合。

(6)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歌表演

(1)分组讨论,采用什么形式表演歌曲?

(2)分组展示。

(3)评价

四、小结。

五、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12     

一、复习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

二、欣赏《飞翔的女武神》

   1.导入:老师讲述“女武神”的传说——故事的创作灵感来自北欧神话及沃尔松格传说:诸神之首佛旦有九位勇武的女儿,统称为“女武神”,她们骑在白马之上,在尘世战场上巡弋,见到地上英勇作战身亡的勇士,则把他的灵魂带到天神的华哈拉城中,成为天神的战士。而今天我们要欣赏的就是英武非凡的女武神们挟着风云雷电在九天上纵马飞驰、放声高歌的场景。

    2.聆听主题2,感受“女武神”的英雄气概。

    (1)比较聆听主题1、2,设问:你觉得哪一段音乐是在表现“女武神”的形象?(老师课前做好音乐剪辑的准备)为什么?

    (2)让学生大胆发言和讨论,得出主题2是表现“女武神”的形象。

    (3)聆听主题2,分辨主奏乐器是什么?

    (4)再次聆听主题2,请学生用“beng”哼唱主题。哼唱时,要突出重音,唱出“女武神”的气势,也可引导学生边唱边随音乐做右手挥拳的动作,以肢体语言表现内心的感受。

    3.聆听全曲,感受乐曲忽上忽下的“飞翔”形象。

    (1)当听到弦乐出现忽上忽下的旋律时,请学生用左手随旋律的起伏摆动。

     (2)请学生听后谈谈:这个忽上忽下的音乐让你联想到什么?

    (3)通过对比聆听启发学生比较《飞越彩虹》和《飞翔的女武神》两者在“飞”在音乐表现上的不同。(《飞越彩虹》是通过大跳音程来表现的,而《飞翔的女武神》则是通过旋律的忽上忽下来表现的)

     4.再次聆听全曲,用动作表现所听到的音乐形象与情景。要求:当听到弦乐演奏的忽上忽下的旋律时,用左手作起伏摆动;当听到铜管乐器演奏的“女武神”主题时,用右手挥拳不表现;当听到打击乐器发出强烈音响时,用双手挥拳或击掌来表示。

三、教师小结。

四、板书设计

 

 

 

 

 

 

 

 

 

 

 

 

第4课  你好 大自然

教学目标:

一、感受乐曲《溪边景色》所表现的自然景色,能听辨出表现潺潺流水声的弦乐器音色。

二、能用欢快、风趣的情绪演唱歌曲《铃儿响叮当》,并能用声势为歌曲伴奏,选择合唱曲《铃儿响叮当的变迁》其中一段,编创动作进行表演。

三、在歌唱和视唱练习中认识和掌握弱起小节知识。能独立完成编创两小节旋律的练习。

教学内容:

1.聆听《溪边景色》

2.表演《田野在召唤》

3.表演《铃儿响叮当》

4.聆听并表演《铃儿响叮当的变迁》

课时安排:

    1.聆听乐曲《溪边景色》,完成活页习题;

2.表演《田野在召唤》

3.表演《铃儿响叮当》,聆听《铃儿响叮当的变迁》并学唱一乐段。

4.进行半期复习。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13   

一、组织教学

二、聆听《溪边景色》

1.谈话导入:同学们,音乐源于生活、源于自然,从古到今,从东方到西方,很多音乐家被大自然的美激起创作灵感,很多作曲家更是把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景用动人的旋律来描绘。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作品是描绘大自然景色的呢?

2.播放老师课前剪辑好的《晨景》、《四季——春》等音乐主题,师生共同回顾听过的描绘大自然景色的作品,然后进入《溪边景色》的聆听。

3.初听乐曲,设问:当你听到这首乐曲时,你好像看到了大自然的什么景色?在学生的回答中老师出示曲名。

4.复听乐曲,设问:乐曲的名字叫《溪边景色》,你能感受到乐曲中描绘的潺潺流水声吗?当你听到流水声时用肢体动作来模仿一下。

5.聆听片段:流水声,设问: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听,音乐中的流水声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的?(反复聆听,静听,让学生说说对这段音乐的感受,引导学生听出它是用弦乐器在中低音区不断地发出快速交替的音来表现的)

6.再次完整聆听乐曲,想象颤音出现时音乐所表现的大自然景色。或者老师先唱出颤音的效果,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请学生边听边用颤动手腕的动作,来表示听到的颤音,用动作带到联想,表现音乐中描绘的泛泛水光。

7.简介作者贝多芬。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14   

课时目标:

1.在参与合唱的表演中,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成歌颂;

2.能够通过读谱的方式学唱歌曲,并能正确地参与合唱表演。能主动对歌曲的处理提出自己的见解,准确把握自己的声部。

3.在参与歌曲的演唱中,感受意大利民歌的风格。

教材分析

《田野在召唤》是一首曲调欢快的意大利民歌。它以儿童天真活泼的语气表现了在充满生机的春天里孩子们出发去郊游、旅行时的欢乐心情,抒发了少年儿童对美好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曲调中的同音反复和带切分音的节奏型的运用使得音乐欢快跳跃,极富有动感,加上第二声部配以固定节奏音型及“啦”的伴唱,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一队郊游、旅行的儿童们在充满春意盎然的田野中边走边唱、欢声笑语的欢乐神情。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能准确地进行合唱,并能在参与合唱中用自己的歌声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具准备

钢琴、录音机、教学磁带、教学卡片、旋律卡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1. 师生以歌声问好。

2. 老师向学生作自我介绍:老师姓温,谁能用老师的“姓”组一个词?

3. 生:温度、温暖、温柔、温和、温馨

4. 师:非常好!看来同学们的语文水平很高噢!那谁能告诉老师,在这几个词语中,哪一个是形容季节的呢?

5. 生:温暖

6. 师:谁用这个词语来说一句关于季节的话。

7. 生:我喜欢温暖的春天!

设计意图:一个良好的开端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我设计师生以歌声问好,首先给了学生明确的提示:这是一节音乐课。紧接着我以自己的姓氏让学生组词,以五年级学生的水平很轻易地就能说出很多词语,这个步骤会让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一下就拉近了,让学生觉得我不仅是老师,更是他们的朋友,会让学生放松心情,为下面的教学打好感情基础;同时以“温暖”这个词语引出春天,为本节课的歌曲教学做了一个巧妙的导入。

二、游戏铺垫

1.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现在我们正处在温暖的春天,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老师也喜欢种花,不过我种的花浇下的不是水而是音乐,所以我种的花开出来的都是音符花。(老师出示四朵音符花:红、黄、紫、橙,每一朵上面分别写有一个音符:5 1 3 5

2. 单音和声训练:学生先分别用唱名唱出四个音符,然后将学生分成四个组,一朵花代表一个组,先进行两个声部,然后三个,最后完成四个声部的和声演唱,老师以手势指挥学生的演唱。

3. 在唱名唱得比较稳定的基础上作“U”音的发声训练。

4. 音乐游戏:旋律的传递(以歌曲副歌部分的两个声部旋律作为传递的旋律)

继续分组比赛,从老师开始进行旋律的传递,凡是出现传递失误的则画一张哭脸。开始只进行一条旋律的传递,学生能完成后则开始进行两条旋律的传递,即进行两个声部的旋律训练。

     设计意图:这两个音乐活动都是在为下面歌曲的合唱教学作准备,第一个练习是选取了歌曲《田野在召唤》中两个声部的主音让学生感受其和声效果,但老师并未向学生作知识的讲解,只是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中去感受这四个主音构成的和声效果,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热情,同时减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第二个游戏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声音的传递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老师选取的是歌曲第二乐段的两个声部的旋律,这两句旋律是歌曲的难点部分,旨在通过这个游戏活动能突破这个教学难点,为歌曲的合唱训练作好铺垫。

三、导入新课

1. 以春游为话题,和学生简单交流,引导学生重点谈谈郊游的心情是怎样的?

2. 师:同学们在春天都喜欢去郊游,那你们知道意大利的小朋友他们在春天会做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意大利歌曲“田野在召唤”,仔细地听听,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你感受到歌曲怎样的情绪?

3. 初听后师生作简短的讨论。

4. 再听范唱:配合挥拍动作感受歌曲的节拍、节奏特点。

设计意图: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要让学生学好一首歌曲,首先要培养他对这首歌曲的兴趣,而“听”是最直接的方法,“倾听倾听再倾听”,认真的聆听既能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初步的完整印象,优美的旋律又能培养起学生对歌曲的学习欲望。

四、学习新课

1. 按照刚才的分组,一朵花代表一个自学小组,每组选定一个学习小组长。

2. 音乐游戏竞赛:抢卡片

将歌曲第一声部的旋律分成四个乐句,分别写在四张旋律卡片上,将卡片零乱地贴在黑板上,老师分别弹奏每一乐句由组长抢听,谁最正确地抢到卡片,并能带领全组正确地唱出该乐句,则在该组的花后画一张笑脸。

3. 老师完整弹奏一遍旋律,每组组长按老师的弹奏将卡片有序地重新贴在黑板上。(此时各组的同学都可以给自己的组长提示,让他们能正确完成)

4. 各小组分别演唱自己的旋律进行旋律接龙,再完整齐唱第一声部旋律。

5. 分析旋律的走向:哪些乐句是“平行”,哪些乐句是“上行”,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6. 师在第一声部旋律下面对应贴出第二声部旋律,将学生分成两个声部进行旋律合唱训练。

设计意图:《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为了在这一节课里较好地完成这一要求,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以上步骤,从一句一句地唱到完整地演唱,从一个声部的演唱再到合唱,以层层递进的方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以小组竞赛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五、演唱歌曲

1. 再次聆听歌曲范唱,设问:歌曲是用什么样的力度在演唱?低声部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与情感?(低声部就像是小朋友们轻快的脚步,在美丽的田野快乐地穿行)

2. 分声部填唱歌词。老师注意及时调整学生演唱的声音、节奏及情绪。

3. 师生合作进行合唱的训练:老师首先和高声部的同学合作演唱,老师担任低声部,让低声部的同学注意倾听老师和高声部的合作。

4. 倾听了老师的的演唱后低声部加入开始进行两个声部的合唱训练。注意控制学生的声音,尽量用轻柔的声音演唱。在演唱中老师以手势提示学生注意音高。

5. 有感情地放声歌唱

师:请低声部的同学踏着轻快的步伐,和高声部的同学一起走进美丽的田野吧!

设计意图: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普及合唱艺术,从而让学生在合唱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能力等,加强班级合唱教学势在必行。很多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对聆听的合唱歌曲还可以完成,

但对于演唱部分的合唱歌曲通常采用的都是只唱主声部的方法教学,从而避开了合唱的训练,降低教学难度,不能让学生在亲身地参与中去真正体会合唱的艺术魅力。其实只要老师的方法得当,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就是从低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合唱意识,同时老师多和学生合作,参与到学生的合唱中,帮助学生克服合唱中的困难,合唱教学的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六、表演歌曲:创造与实践

1. 设问:歌曲中的“梯里通巴”是什么意思?结合歌曲上下的歌词想一想。(快快来吧)

2. 设问:你能为歌曲的第二声部重新填词吗?让歌曲更加富有春天的温暖气息。

3. 继续按刚才的分组进行填词创作歌曲。

4. 分组展示各组的创作成果。

5. 评价与表扬。

设计意图:“新课标”对小学高段的创作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样的创作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是轻而易举的,在学生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的前提下让他们进行歌曲的再创作,会加深他们对歌曲的印象,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即兴创作能力,让学生觉得音乐创作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而乐于去参与其中,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同时让学生演唱自己的作品他们的情绪会更加热烈,在课堂的结束再一次掀起情感的高潮。

七、课堂小结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合作完成了这首欢快的意大利歌曲“田野在召唤”,在同学们美妙的歌声里我充分感受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更充分感受到同学们对音乐的热爱之情,让我们再次唱响“田野在召唤”,在歌声里一起走进温暖的春天,走进美丽的大自然!

设计意图:简单的语言,让课堂首尾相连,前后照应。从“温暖”这个词语引入教学,再走进“温暖的春天”。再一次点题,让学生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记忆深刻,也再次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第三课时15  

一、组织教学

二、发声练习,复习歌曲《田野在召唤》

三、表演《铃儿响叮当》

1.直接引入歌曲,请学生演唱一遍歌曲。

2.聆听歌曲范唱,设问:现在我们听到的歌曲演唱形式跟我们刚才的演唱形式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听出歌曲是一首合唱歌曲,关注低声部旋律。

3.学生非常熟悉歌曲,因此二声部的学习才是本歌曲的重点。师生共同视唱二声部旋律并完成填词。要注意聆听学生的音准,尤其是容易唱混的地方要反复提醒学生,可多用琴声引导学生唱准低声部的旋律。

4.学唱二声部合唱。

(1)学生自由选择声部的基础上老师做适当的调配,要尽量做到声部声音的均衡。

(2)分声部练唱一遍歌曲。

(3)进行两个声部的合唱练习。要提醒学生用欢快的情绪、稍快的速度、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注意二声部的合谐。

(4)谈话引导学生B段的四个弱起,要唱得有推动感,想象自己犹如坐在雪橇上奔驰的感觉。

(5)感受并说出:歌曲最后的三声部与二声部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6)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对最后的结束句作力度变化的处理。

5.视频观看《铃儿响叮当的变迁》,让学生视听结合地感受歌曲,丰富情感体验,同时,领略优秀合唱团的高水平演唱,进一步感受合唱的魅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四、编创与活动

请学生编创节奏,用打击乐器、弹舌、拍击身体各部位等方式,为歌曲色块中的旋律伴奏。启发学生抓住马铃的节奏声,歌曲的基本节奏型进行编创,然后加上声势动作为歌曲伴奏,丰富歌曲的表现力。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