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观念认知论述(169)
1、信仰是什么?其实都明白、也都清楚。
具体说,信仰就是一个人的主张、主义。是自己对一种思想、宗教、文化的精神依托,是一生要极其相信、崇拜、尊敬、奉行的思想、理念和行为准则。你要生存和发展,需要一种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信仰就是我们一生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行动指南。
比如家长让子女诵读学习《道德经》,这就是道德修养、信仰确立。把《道德经》这种理念观念作为生存立命的精神文化支柱,从小懂得“人间正道是沧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个榜样,其实也是信仰、信仰的集中表现。学习榜样,也是一种信仰追求。
2、比如信仰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信仰和儒教的道德伦理、家庭价值、社会秩序、个人修养,和佛教的解脱苦难、智慧修行,和道教的天人合一、道德修养,从人的生存理念观念上讲具有相同性和理性的一致性。
3、信仰是要支撑和指导我们自省、自律、自强。比如信仰有针对性地提供给我们生命意义的坐标、指明道路和目标,解除虚伪、焦虑、恐惧、疑惑,激发我们积极向上的潜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凝聚文化共识、维护道德秩序、促进文明传承,向未来奋进。
4、我们需要精神文化的支柱、需要行为准则的塑造、需要社会共治的凝聚力、需要心理健康的影响力。信仰缺失或信仰危机,上述这些需要都不可能一一获得。
比如李大钊书写北宋思想家张载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这种信仰是共产党员为人民利益献身的思想武器。
5、有信仰就有无信仰。无信仰是个啥意思呢?
就是没有主意、主张,没有支撑生命的思想和精神,生存的概念模糊,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要到哪里去、目标是什么、达到什么目的?方向不明确、道路不确定,或随风转向、或糊里糊涂、或跟人瞎混、或恍惚徘徊。
6、比如处于无信仰状态,不依赖任何超自然力量、也不依赖宗教教义和系统化核心价值观作为行为准则、也不依赖精神文化支撑生存和发展。
概括地说,这种人没有目标追求、没有精神依托、没有道德约束、没有价值取向。
7、比如要抵制分配不公,反对独断专行,赞同制定实施措施解决这种问题。无信仰这种人就要弃权。或许影响到个人利益、或许感觉不存在这种问题、或许会得到一些好处、或许没有这几种意识和现象,只是表示弃权。岂不知弃权就是自己设计的
“没有存在感”
蒙蔽民众也包括自己的圈套。
5、在我们这个生活环境中出现“没有存在感”这种意识,自以为“明白”。实际上是一种背弃道德的行为。
存在决定意识。明明白白你存在,却让民众当作你“不存在”。这就误解、扭曲了对社会的认知。
6、讨论这个话题,学生说了一种情况:
一同事去一面食店吃杂酱面,女老板笑着说:没有。
他愣怔了,几个人正在吃啊。就急忙说:我看见有呀。
女老板又笑着说:我记得你“没有存在感”。你不吃饭就“没有存在感”。
这个同事恍然大悟。女老板是他同事的同学,聊过他是“无信仰”“没有存在感”观念。
7、虽说这是和熟人开了一个玩笑,但引发了一个问题,“没有存在感”,意图是在保护自己,不介入是非,不参与这种权益问题。但害人害己。
8、比如出家当和尚、当尼姑,讲信教遵教义,这是一种信仰,存在感是“超度众生”。
比如道教,存在感就是道德训化世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实也是一种目标奉行。
也就是说,这个社会是存在决定意识。“没有存在感”是不存在的,自欺欺人。
9、无信仰、“没有存在感”,有这种观念的人,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如何面对祖宗、父母?说不清楚。
10、没有信仰、连存在感都没有,这个人失去了生命的意义,活灵魂变成了死灵魂,吃饭不说品味道,穿衣不懂有冷暖,真成了一具行尸走肉,自己把自己搞得人不人鬼不鬼,是一种痛苦、悲哀。
11、无信仰、“没有存在感”,将使一个人丧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这是一种精神心理疾病。
12、这种心境、心态一旦产生心理表现形成惯性,可能不明白父母的存在、可能会放弃家庭、可能会远离社会、可能会迷途忘返。
13、认为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试问,没有信仰、没有存在感,一切都是虚无、空场、没有感觉,没有反应,有感觉不感觉、有反应不反应,荒唐到这种地步,是不是这种人不懂得灵魂是何物?
14、返璞归真,这是具有存在感最真实的归宿。
论述说过我们要净化“大染缸”,营造“清明场”。有一种生活的过程是要去掉自己外表的虚伪装饰,回到质朴、纯真、厚道、实在的状态。
15、返璞归真,大道至简。这个大道至简,是说规律和道理往往极简单,我们要化繁为简,一目了然,遵循规律,贯彻到位。此源于道教思想。
这两个词连结为一层意思,不是把细节、过程砍掉,只要结果。不可错读。
没有细节、过程,哪来的结果?没有符合规律的细节、过程,结果会真实、合理、合情、认同吗?
16、错觉这种意识时常害人。不是不知道,而是不认为在错觉之中生活和工作。
17、比如有心脑疾病,尽管年轻体壮,也一定不可饮酒。同事说,两个人只饮了两小杯酒死亡。办理后事,朋友们都很痛心、伤心。知道是一种错觉,但就是不会或没有自觉主动防止和避免。
18、比如处理一种问题,形成一种认识,在纪要上签字。这并不是原则意义上的决定。事后同意的也不同意,不同意的却没有新招数。因为出现新情况,改变了对当时的认识。其实这种错觉应当及时看到,却不懂得表象掩盖真相。
19、在办事、解决问题中,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一是使坏,二是不懂理论和法律却凭臆断占上风逞能,三是随波逐流。这三种人表现的结果相同,都是站在同一个立场上与坚持共产党理论和法律的群体和人争斗。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思路违反辩证法、两点论。这就是观念和立场问题。观念决定立场,立场支配观念。
论述168专门说这种情况和问题,在一种错觉之中,非原则性“让步”,从认识角度而言,理论和法律缺失、问题没有得以解决,不理解签字而签字和反对签字这两种人也就变为“一派”。别有用心将起到引发对立的作用。说来说去,观念和立场支配利益驱动。
20、一个组织、机构、群体、人,信念、理念、观念决定和支配争权夺利。为谁争权夺利?论述168也说了这种情况和问题。
只要不是站在共产党立场即人民立场,为人民争权夺利,而是打着组织、机构、群体的招牌,为自己争权夺利,一定是信仰缺失、信仰危机,一定是在错觉之中继续错觉。
21、讨论这个问题,一种观点是用人问题没有解决好。
这种人控制一个组织、机构、群体,用他自己的反对、或歪曲共产党信念、理念、观念的东西来争权夺利,社会问题、民生问题不会得以解决,这种人所处的这个环境、这个圈子也就永无宁日。
22、我们要清楚,信念、理念、观念问题是信仰问题。信仰问题解决不好,不管是谁,一直要困惑下去,在错觉之中继续对立、继续“内斗”
。
廓清
二0二五年六月十三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