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文友们交流(十四)

(2025-02-16 16:31:06)

与文友们交流(十四)

 

  1991年5月,黄宗仁与我在上海参加国家化工部第一期教育处科长岗位培训。(山西4人。培训45天)。华东师大一位教授讲述了“中年科技专家死亡率高”的问题。80年代后期,进入90年代初,类似光学奇才蒋筑英等一些国家高级专家患病死亡,引起中央高度重视。于是,国家成立一个考察组,进行专题调研,这位教授就是其中的成员。调研结果认为,中年科技专家,一是科研任务压力大;二是中年期,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重。此后,中央制定了相关政策,改善专家科研环境,提高生活待遇,及时解决实际困难。专家考察组划了一个年龄段,40至55岁,为死亡率高峰期。此时,黄宗仁46岁,我47岁。我们正巧在这个年龄段。晚上,我们还真的讨论了大半夜这个健康问题。其实,人到中年,多半都会遇到此种情况。这个年龄段,是人生事业的鼎盛期,同时又是家庭负担的艰难期。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健康与事业都必须同举并重。

    微博上发布的信息披露,著名演员、央视主播、影星、数学家、教授、总裁,例如郭旭、罗京、邓丽君、杰克逊、张广厚、高秀敏等都是在40出头不到50岁患癌症或心脏病死亡,触目惊心。但是,更多的艺术家、科学家、学者、作家健康长寿。

    人生在世,或英年早逝,或老有所为,不见得真的生死莫测。如若患了恐惧症,去“等死”而不作为,反会“早死”。在“生与死”这个观念上,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有为与无为的利与害,正视人生价值观,积极发挥“正能量”。

    文友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人与人是有差异的。即使在同一个起点上跑步,也不可能所有人都是第一。“观念、文化、性格、职业、目标”,在人的一生中,就其自身而言,也在进退多变。用一种模式过一辈子,真要这样认识,是一种无知和愚昧。世界上的树叶多的无可计数。但是,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尤其人生之路,走到终点的结果也就千差万别。所以,人与人没有可比性,不可画等号。爱情、家庭、事业、目标,借鉴经验可取,照套模式必败。因为“我不是您 ,您也一定不是我”。我们尽管同在一个文化人生圈,同样存在专业、观念、文化、性格、环境、经历、时差、层次、目标的差别。况且,岗位变,价值变。我们一定要懂得人生辩证法。一定要认同文化和文化理念。选择确有兴趣的专业,提升品位,精心打造,改变气象,使得人生有趣味,有价值。

 

                       (廓清)

                  2016年5月9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