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态批评漫谈:学术报告提纲(张建国 2010.11.19)

(2012-06-17 03:06:07)
标签:

杂谈

分类: 讲义精选

         2010年秋,我从美国内华达大学(里诺校区)访学归来后,应“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之邀,为外语学院的研究生和相关教师作了一场报告,下面是报告的提纲。

 

1. 形成背景
1
 环境急剧恶化:八大公害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水垢病事件(日本)等
2
 生态运动与思潮此起彼伏: 1970422,美国首次地球日活动,197265,第一个环境日;生态伦理学,生态哲学,环境美学(生态美学),生态马克思主义,社会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人类生态学,生态思想史,生态神学,生态语言学,等等
3
 生态文学繁荣,需要呐喊助威,介绍分析
4
 文学理论发展的需要:西方文学理论的两大思潮是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前者关注人,后者唯科学性至上,而自然缺席或失语,生态批评则关注整个生物圈,关怀人的终极生存前景

2. 兴起与定义
最早出现于美国
1974
年,美国学者Joseph W. Meeker出版了The Comedy of Survival: Studies in Literary Ecology (《生存的喜剧:文学的生态学研究》,王诺错译为悲剧”)一书,对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生物主题进行研究;

1978年,另一美国学者William RueckerrIowa Review9期上发表“Literatue and Ecology: 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一文,首次使用Ecocriticism一词,强调批评家必须具有生态学视野;
此外也有人用Environmental criticism (Buell)Green Studies(一些英国学者)

1990年,在有着浓厚的西部文学研究氛围的内华达大学(Michael BranchCheryll Glotfelty),Cheryll Glotfelty成为美国第一个文学与环境研究副教授(王诺搞错);同年,Finch Elder 出版了The Norton Book of Nature Writing,主要包含自然散文;(《寻归荒野》的作者程虹把Nature writing错当作生态批评)

1992年,西方文学协会的年会在内华达大学召开,在这次会议上,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 (简称ASLE)成立,年仅32岁的Scott Slovic成为第一任会长,该协会后来成为生态批评的国际性组织,在英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有分会;
   1993
年(王诺错以为1995年),ASLE的学术刊物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Literatue and Environment (简称ISLE)出版发行,先是Murphy,后是Slovic当主编;

19956月,ASLE的首次学术研讨会在科罗拉多大学召开,以后每两年举办一次;

1996年,第一本生态批评论文集Ecocriticism ReaderGlotfelty等编辑出版,她在该论文集前言给生态批评所下的定义被广泛引用: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1999年,Professor Slovic在一篇文章 “Ecocriticism: Containing Multiples, Practicing Doctrine” (The Green Reader, 161)中给Ecocriticism的定义:the study of explicitly environmental texts by way of any scholarly approach or, conversely, the scrutiny of ecological implications and human-nature relationships in any literary text, even texts that seem, at first glance, oblivious of nonhuman world.”

需要指出的是,英国人把自己的生态批评追溯到Raymond Williams1973年出版的The Country and the City,该书谈及乡村传统的消长和城市环境; 美国人则追溯到Leo Marx 1964年出版的The Machine in the Garden: Technology and the Pastoral Ideal in America

3. 关注的问题——用生态整体主义(ecoholism)整体、有机联系的观点
倡导转变价值观念,以改变个人生活方式和公共政策,或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从而促进环境健康和社会公正(生态公正)

精神生态与环境(个人以外的世界)、人类社会与非人类世界的理想关系应是什么样的?

环境公正(正义Justice):代内——穷人,少数民族,第三世界国家;后代

动物权利:主体性或主体间性

视觉艺术,音乐,广告

在生态语境中语言的作用

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文学,电影,视觉艺术,音乐,舞蹈,电视等)可以使人们更为注意以上问题,从而促进严重的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的解决?

小结:探讨生态意识或智慧,批判反生态作品(或内容),分析生态作品艺术之维的得失

4. 理论基础(自己有这样的基础,才能敏锐地辨识相关作品中的生态意识,才能去批评
1
)生态哲学(环境哲学)或生态伦理学(环境伦理学)
何为生态,何为反生态,
[
]汉斯萨克斯:《生态哲学》,1984年。(郑大图书馆有),阐述了自然、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指出技术使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同时由于专业化的发展,要求人与社会相互协作;但技术一方面使人的物质生活富裕,另一方面是使人受技术的严格控制,使其生活日益单调,失去自主性(异化);人应慎用技术,人不仅是自然的主体,同时是自然界整体的客体之一,应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利用自然,处理好人与人、社会,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余谋昌:《生态哲学》,2000年。认为生态哲学是后现代世界观(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传统世界观的批判:从机械论走向有机论,倡导生态经济,个人主义——整体主义,科学发展生态化;介绍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生物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生态女性(女权)主义、生态神学等思潮,提倡可持续发展

[]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1988. 阐明了人类对高等动物、有机生命、濒危物种、生态系统的义务,论述大自然的内在(自身价值),倡导作为地球监督者的人类应拥有诗意地栖息于地球的生活方式。

[] 戴斯贾丁斯:《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导论》,2001年。介绍阐述了可持续经济学、生态正义(对后代)、动植物的道德地位、大地伦理学与深生态学等生态整体主义学说、社会生态学和生态女权主义等理论;

2) 生态美学(环境美学)
审美融入其中;风格的自然性,
徐恒醇:《生态美学》,2000年。论述了生态审美观、生态与心态、生活环境美、城市景观、生活方式的审美追求(自主开放、适度性——生产与消费、节奏感——劳作与休闲);

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2010年。倡导生态存在论美学——批判地吸收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认为生态审美的特征是人与美的事物不可分,人在其中;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有本质的区别;强调从我国古代思想中探寻生态智慧,与西方平等对话;

Arnold Berleant & Allen Carlson: The Aethetics of Natural Environments 强调环境参与对环境审美的重要性,以及自然美的欣赏与保护自然的关系

Allen Carlson(加拿大): 《环境美学(Aethetics and Environment):自然、艺术与建筑的鉴赏》,腾守尧译,2000年。谈了自然的鉴赏(知性与自然美,肯定美学——自然全美);景观、艺术与建筑的鉴赏(文学与景观描述);

           Natue and Landscaple: 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5. 中外理论家及研究概要
1
 美国
Lawrence Buell
:哈弗大学,已退休
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 Thoreau, Nature Writ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 1995;
自然散文
Writing for the Endangered World, 2001
城乡环境,公害文学研究
The Future of Environmental Criticism, 2005
总结成果,展望未来,倡导开放性,积极拓展批评领域;

Patrick D. Murphy:现在中弗罗里达大学
     Literature, Nature, and Other: Ecofeminist Critiques.1995;
     Farther Afield in the Study of Nature-Oriented Literature. 2000.
     Ecocritical Explorations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2009.
     Gary Snyder

Scott Slovic:内华达大学里诺校区
     Seeking Awareness in American Nature Writing. 1992
     Going Away to Think. 2008
     Litera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A Reader on Nature and Culture. 1999.

Michael Branch (born in 1963)同上
     Reading the Earth: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 1998;
     Reading the Roots 2004

Cherll Glotfelty:同上,Thinking globally, act locally
     The Ecocriticism Reader: Landmark in Literary Ecology. 1996
     Literary Nevada: Writings from the Silver State. 2008

Glen Love:俄勒冈大学,

  Practical Ecocriticism. 2003. 谈及Willa Cather’s The Professor’s Huouse; William Dean Howells

2 英国
Jonathan Bate
(利物浦大学): The Oxford English Literary History, 2002.
  Shakespeare and the Romantic Imagination;
  Romantic Ecology: Wordsworth and Environmental Tradition. 1991.
地位相当于Buell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
  The Song of the Earth. 2000
  John Clare (1793—1864)

Terry Gifford Leeds University
     Culture, Creativity, and Environment: New Environmentalist Criticism;
     Green Voices: Understanding Contemporary Nature Poetry. 1995;
     Pastoral
The Critical Idiom. 1999
     John Muir
     Ted Hughes (1930—1998)

Greg Garrard Bath Spa University CollegeBate的博士生
     Ecocriticism. 2004.
“Polution”开篇,从立场——理论基础、田园、荒野、启示录文学、栖居、动物、大地(展望)等方面谈了生态批评主要领域的批评理论与实践;

Laurence Coupe 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The Green Studies Reader: From Romanticism to Ecocriticism. 2000
在英国的地位相当于Glotfelty编的The Ecocriticism Reader

Richard Kerridge (Bath Spa Univesity College)
     Writing the Environment: Ecocriticism and Literature. 1998
。有关《白噪音》的评论

3 日本
  
野田研一,纯诚正美(日本金泽大学副教授,Slovic的第一个博士生):《环境文学论叙说》. 2004年。
 
4
 韩国
  Duhoo Shin (
申斗浩,国立江原大学副教授,Murphy是其博士导师):生态批评应结合各国国情

5 中国
鲁枢元:从郑大调出,现在苏州大学文学院
  《生态文艺学》,2000年:自然生态危机的根源是人类价值的危机,重整自然生态要和重整精神生态(无高雅的精神追求,物化,隔离)同步;
 《生态批评的空间》,2006年。论文集

王诺:厦门大学文学院
   《欧美生态文学》(《欧美生态批评》)2003年,
   《生态与心态》2007

曾繁仁:曾任山东大学校长
   《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
   《转型时期的中国美学》,
   《生态美学导论》

朱新福:苏州大学外语学院
   《美国文学中的生态思想研究》2006

虹:首都经贸大学
   《寻归荒野》;《宁静无价:英美自然文学散论》

王晓华: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

 《生态批评:主体间性的黎明》,2007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程相占: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导

  《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李美华:厦门大学外语学院

 《英国生态文学》,2008

夏光武:厦门大学文学院

 《美国生态文学》,2010

黄逸民(台湾淡江大学英文系主任):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英国文学

王宁:清华,国际学术刊物《新文学史》中文版主编
赵白生:北大,生态文化探讨

苇清琦:南京师大,理论研究,中国生态散文研究
宋丽丽:清华,理论探讨
  红:华中师大,诗歌中的动物形象
  蓓:山东师大,理论评介
胡志红:四川师大,生态批评与比较文学

6 河南
闫吉青,杨素梅:河大,俄罗斯生态文学,2004年开始研究
陈茂林:(已调至杭州师大)理论介绍,海明威,梭罗,2002年开始研究
石萍萍:洛外,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生态批评,2008年开始研究
张建国:英美自然散文,2003年开始研究
刘永杰:美国戏剧的生态批评,尤其是精神生态分析,2009年开始研究

  轶:郑大文学院(已调往苏州大学?),中国现当代乡土小说的生态批评,2008年开始研究

何新所:郑大文学院,宋代文学的生态研究,2009年开始研究

6. 特征:
开放性,多元性: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视野,所有文本、思想内涵分析及方法都可采纳,从形式主义,性别研究到文化唯物主义;Scott SlovicLawrence Buell(文学批评的environmental turn,重建文学史)均持此观点

使命感,干预现实:探讨作品生态思想内涵或意识,批判反生态的思想内涵(王诺),以求改变人们的观念,但不是唯一的维度

核心:关注环境——所有环境(as if the earth matters),大自然,乡村及城市环境

跨学科: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生态学、生物学、地理学、心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美学、伦理学、历史学、宗教等;精神生态——人与Place及其他有机物的关系,运用生态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概念;进化生物学、预测学、计算机模拟

7. 遭到质疑的主要因素
1
 没得到验证,主要文论书没介绍;
2
 似乎缺乏系统的明确的方法;
3
 是西方新型的殖民主义(公正)

8. 生态批评的最新发展——第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1980年至今)
研究对象:自然散文;
研究重点:非人类大自然或荒野;人与非人类大自然
国别:美英;
理论的或形而上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 ——可追溯到Annette Kolodny: The Lay of the Land: Metaphor as experience and History in American Life and Letters. 1975

第二次浪潮(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研究对象:多种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城市生态文学研究(Michael Bennett & David W. Teague ed. The Nature of Cities: Ecocriticism and Urban Environments);儿童文学;绿色文化研究;
研究重点:世界各地的地域文学;多元文化与生态智慧;生态正义——代内,代际The Environmental Justice Reader;城乡环境;
国别:多国,多元文化;

第三次浪潮(2000年至今)
——
全球化的家园(Place)观与新生物区主义(Neo-bioreginalism)的结合:生态的四海为家观(Eco-cosmopolitanismtranslocalitySense of Place and Sense of Planet
——
生态比较文学(post-national, post-ethnicMurphy’s work;
——
后殖民主义生态批评 Post-colonial Ecocriticism):第三世界国家环境问题与受环境压迫;
——
形而下的生态女性主义(“Material ecofeminism”)Material Feminism
——
多元性别理论(生态男性化eco-masculinism, 绿色同性恋理论green queer theory
——
动物性研究(animality):进化论生态批评;动物主体性;素食主义;非人物种的公正;后人本主义;Animal Rites
——
生态批评的批评(反思得失):与理论的关系;表征性(representationality);喝彩;超越文学的生态批评;漠视行动型女性主义的作用;缺乏精确的定义;批评分支另立门户;Ecology without Nature
——
形形色色的激进主义生态批评理论(生态法西斯主义:肯定生态恐怖主义)The Wretched Gang

9. 我国生态批评存在的主要不足
1
)热衷理论介绍;
2
)只研究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研究者甚少;
3
)只从思想内涵维度去研究,缺少对艺术之维的分析;
4
)批评视域仍显狭窄:只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或揭露生态破坏等内涵,缺乏对人性复杂性或劣根性的剖析;
5
)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化的生态批评话语,偏重照搬西方生硬的术语(如想像,位置感),这就需要挖掘和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

10. 研究生写相关论文经常出现的问题
1
)理论介绍千篇一律——着重生态批评入门性常识的介绍,而对与自己论文相关的具体理论评介不足;根源在于没有去认真钻研西方的生态批评理论:
2)
只看了王诺和鲁枢元的理论,不看英文原版理论,用英语表达时出现许多可笑的直译——Chinglish
3
)所做的生态解读雷同:应多钻研生态批评理论书及相关理论基础书,自己的解读才会全面、深刻、富有新意;
4
)引用多,缺乏自己的观点;
5
)逻辑性不强:不能环环相扣(东抄西拼,几张皮),前后表述不连贯,甚至不一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