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祖庵位于少林寺西北一公里五乳峰下的小山丘上,是宋代人为纪念初祖达摩面壁而修建的一座庵院,又称“面壁庵”。菩提达摩,生于南天竺(印度),刹帝利族,香至王的第三子。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达摩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于南朝梁武帝时期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
进入山门,迎面便是初祖殿。此殿创建于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虽经历代修葺,但主要构件仍为原物,极为考究,是中原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精品。
http://s12/mw690/a8d30ffbtx6DmwrMbLZfb&690
http://s14/mw690/a8d30ffbtx6Dmwe1BgN7d&690
初祖殿
殿中木制神龛内供奉有达摩塑像,龛上方有匾,上书“明阳统立”。东、北、西三壁上存有明末绘制的23幅禅宗祖师壁画像。大殿共十二根檐柱,四根内柱,其上的游龙、人物、花卉等雕像精美绝伦,生动潇洒。
http://s4/mw690/a8d30ffbtx6CybMNBoT33&690
http://s12/mw690/a8d30ffbtx6DmwxGbWz1b&690
http://s2/mw690/a8d30ffbtx6DmwB9XuV71&690
庵院内有碑石40多通,其中宋代黄庭坚的《达摩颂碑》引起我的关注。碑上刻有达摩坐像,二祖慧可侍立其后,碑额“祖源谛本”,碑文为黄庭坚所书。
http://s2/mw690/a8d30ffbtx6DmwILw7Da1&690
大殿前甬道东侧有参天古柏一棵,相传为唐初禅宗六祖惠能从广东回少林拜祖,用钵盂将树苗带回栽植于此,以示对达摩的尊崇,故名“六祖手植柏” 。
http://s7/mw690/a8d30ffbtx6DmvYbnn076&690
六祖手植柏
初祖殿后的高台上有东、西两亭。东亭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亭内供奉达摩父母兄弟塑像,北壁有六幅佛像壁画,东西壁上是神话壁画。
http://s1/mw690/a8d30ffbtx6DmwW4ofua0&690
东亭
http://s11/mw690/a8d30ffbtx6DmwWv0cWca&690
东亭内供奉达摩父母兄弟
http://s1/mw690/a8d30ffbtx6DmwWSaHKb0&690
http://s14/mw690/a8d30ffbtx6DmwXci4d9d&690
东、西壁壁画
西亭又称面壁亭,创建于明代以前,现建筑为清代早期重建,亭门上锁不开放。
http://s11/mw690/a8d30ffbtx6DmwOZti20a&690
西亭--达摩面壁之庵
初祖庵最后一座建筑为千佛阁,创建于明景泰年间,关闭不开放。感觉初祖庵的对外是否开放很随意,面壁亭后还锁着一只大黄狗,听到游客的脚步声就狂吠,胆小点的会被吓跑。
http://s11/mw690/a8d30ffbtx6DmxfoFlgda&690
千佛阁
初祖庵后五乳峰中峰上部有达摩洞一处,此为天然石洞,为初祖达摩面壁九年之修行处。相传达摩祖师在此洞内面壁九年,由于年深日久,他的身影投在洞内石壁上,竟留下了一个面壁姿态的形象,甚至连衣褶都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墨色的天然水墨画。后来寺僧唯恐影石有失,便将此石整体凿下藏入少林寺中,惜在民国中的那场大火中被毁。
沿初祖庵后面的小路上行到近五乳峰下,但见峰顶上的达摩坐像一览无余,峰中央有一条近于九十度的台阶路清晰可见,这是通往达摩洞的。途中碰到两个小伙子,刚从达摩洞下来,告诉我那条台阶的尽头只到了三分之二的路程,还有三分之一需要攀爬,山路太陡太累,到现在他们的腿还有些发抖,劝我不要上去。此时是下午四点,上下需4个小时,已经来不及了,何况昨天刚爬完三皇寨,体力也确实不支,于是返回。没有爬上达摩洞,是我此行的最大遗憾。
http://s1/mw690/a8d30ffbtx6DmxatdPa30&690
峰顶是达摩坐像,台阶上面是达摩洞。
从五乳峰下走到少林寺40分钟,此时是四点四十。少林寺里的游客很多,因为时间紧,所以先从最后一进建筑西方圣人殿开始游览。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孝文帝为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而敕建。因寺院坐落于嵩山少室山脚下的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32年后,印度名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传授禅法,少林寺声名大振。达摩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称为禅宗的祖庭。唐初秦王李世民消灭王世充割据势力时,曾得寺僧援助,少林武僧遂名闻遐迩。
1928年,军阀混战期间,石友三火烧少林寺,把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和钟楼等主要建筑毁于一炬,许多珍贵的藏经、寺志、拳谱等烧成灰烬。1982年修复重建,寺内现存有山门、天王殿、大雄殿、藏经阁、方丈室、立雪亭、西方圣人殿等建筑群。
少林寺的最后一座建筑是西方圣人殿,因建殿时在殿内东西北三面墙壁上绘有巨幅“五百罗汉朝毗卢”彩色壁画,又名毗卢殿,千佛殿。千佛殿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是寺内最大也最珍贵的佛殿。殿内神龛中供奉的是明万历年间铸造的铜质莲花座毗卢佛像(即释迦牟尼佛的法身),砖铺地面上有少林寺僧练拳习武留下的48个站桩坑。
http://s8/mw690/a8d30ffbtx6DmzvTvh577&690
千佛殿
http://s1/mw690/a8d30ffbtx6DmzsTG9i90&690 铜质莲花座毗卢佛像
http://s15/mw690/a8d30ffbtx6DmztpLuCce&690
站桩坑
http://s2/mw690/a8d30ffbtx6DmzqOZpfc1&690
http://s9/mw690/a8d30ffbtx6DmzrCvSoc8&690
五百罗汉朝毗卢彩色壁画
千佛殿东南是观音殿,又名白衣殿,因殿内神龛中供有白衣大士(观音菩萨)铜像而得名。千佛殿建于清末,殿内东南北三面绘有壁画,东北是“十三棍僧救唐王”,东南是“紧那罗王吓红巾”,南壁是著名武僧湛洛、湛举指导众武僧练武的场面,北壁为清朝大员麟庆在少林寺的观武场面。
http://s2/mw690/a8d30ffbtx6DmzugERHa1&690
十三棍僧救唐王
http://s8/mw690/a8d30ffbtx6DmzuAFZdd7&690
紧那罗王吓红巾
http://s8/mw690/a8d30ffbtx6CAsDmgiX17&690
左侧著名武僧湛洛、湛举指导众武僧练武
五点以后,少林寺里游客已经不多,只有零星的散团,很多团队都去看五点的那场武术表演了。到白衣殿门口时,看到三个游客进入殿内,我也随着进去了。里面的和尚马上追问我:“你进来干什么?”我说参观啊,他说这里禁止参观,我说他们三个怎么进来了,他说“那是我朋友。”口气非常的理直气壮。我才明白,少林寺的规矩对和尚的朋友是例外的。和尚后来又带着朋友到“禁止入内”的千佛殿里参观去了,世俗的一切在少林寺里表现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观音殿的对面是地藏殿。在门口向里面望了望,装饰的金碧辉煌,有几个游客在往功德箱里塞钱。门口的和尚问我进不进去,我说不进去,他说不进去到台阶下排队,原来不捐钱,连参观的资格也被取消了。
http://s1/mw690/a8d30ffbtx6DmzvAw1O60&690
地藏殿
千佛殿南是达摩亭,又称立雪亭,相传是二祖慧可立候达摩、雪地断臂之所。殿内神龛中供奉的是铜质达摩坐像,两侧分别是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我有点奇怪,初祖殿内供奉的也是达摩和二三四五祖,都没有六祖慧能,难道是慧能在少林寺不被承认吗?达摩亭东西两侧为文殊殿和普贤殿。
http://s4/mw690/a8d30ffbtx6DmylY7J133&690
立雪亭
http://s4/mw690/a8d30ffbtx6Dmyt0JzRf3&690
殿内神龛中供奉的是铜质达摩坐像
立雪亭南是方丈室,为少林寺住持僧(也就是方丈)起居、生活、理事的地方。乾隆游历嵩山时曾在此住宿。方丈室门口东侧的钟为元代铸造,此钟只能在遇到紧急情况下方可击之,起报警作用。
http://s15/mw690/a8d30ffbtx6DmAETcPIfe&690
方丈室
方丈室房门紧闭,想来释永信方丈一定很忙,忙着经营少林寺,忙着弘扬少林文化,真不知这少林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少林寺仿佛只是旅游胜地,很难看到在其它寺庙里信徒顶礼膜拜的场面,进来的几乎全是游客。方丈室门口的对联有一句“接物忘疏亲”,方丈地位太高了,普通人无缘接触。但我遇到的白衣殿里的和尚,却完全不像方丈门下的弟子。据一位出租司机讲,少林寺已经承包给个人,香港的一家公司占少林寺股份的51% ,怪不得少林寺一直嚷嚷着要上市,但愿永信和尚不只是前台的傀儡。
方丈室南是藏经阁,又名法堂。内供少林寺缅甸国弟子捐赠的汉白玉卧佛像一尊,据说达摩面壁石当年就藏在这里,后被大火烧毁了。月台下有一口明代万历年间铸造的大铁锅,是当时少林寺和尚用来炒菜用的小锅。藏经阁东西两厢分别是禅堂和客堂,禅堂是供僧人坐禅的地方,客堂现为接待宾客的场所。
http://s3/mw690/a8d30ffbtx6CzItMC7E02&690
藏经阁
http://s11/mw690/a8d30ffbtx6DmyeLSpc1a&690
缅甸玉佛
藏经阁南是大雄宝殿。殿东侧是紧那罗殿,西侧与紧那罗殿相对的是六祖堂。
http://s9/mw690/a8d30ffbtx6DmAPru5Ob8&690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前的东西两侧为钟鼓楼。钟楼前有一名碑--《皇帝嵩岳少林寺碑》,俗称《李世民碑》。刻立于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为少林寺的镇寺之宝。碑正面是李世民告谕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表彰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战功,右起第五行有李世民亲笔草签的“世民”二字,碑刻“太宗文皇帝御书”系李隆基御书。背面刻的是李世民《赐少林寺柏谷庄御书碑记》,记述的是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还刻有十三棍僧的名字。
http://s10/mw690/a8d30ffbtx6DmBfPgcpf9&690
右侧是《李世民碑》,左侧是《小山禅师行实碑》。
《李世民碑》的北边是《小山禅师行实碑》,记述了少林寺曹洞宗第24代传法禅师的经历和重振少林禅宗的功德。它的背面是《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此碑刻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为明皇室朱载堉绘制,中部有线刻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该画将佛、道、儒祖师融为一体,从正面看,长者秃顶、须髯,是佛祖释迦摩尼,代表释家。若稍换角度,遮住画像右面,则左面就是头挽高髻的老子侧面像,代表道教(家)。遮住左面,右面则是头戴儒巾的孔子侧面像,代表儒教(家)。嵩阳书院有卖此碑的拓本图,更形象生动。
http://s5/mw690/a8d30ffbtx6CzFwN0dC64&690
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
再往北,是清乾隆15年(公元1750年)刻立的《乾隆御碑》。碑文是一首五言诗,康乾二帝在全国立碑无数,乾隆帝还喜作诗。感觉相比汉文化,清朝的皇帝对自身的文化还是有深深的自卑感,所以通过御制碑和诗文等形式来彰显他们学识的高深与宽广,当然也有收买民心之意。全国走的地方多了,对二帝的碑文已经有了免疫力。两位最擅长为自己歌功颂德,在康乾盛世的扬州,二帝巡幸极尽奢华之际,不远处就有一条花子街,真是对盛世的莫大讽刺。
大雄宝殿南是天王殿,为三间重檐歇山顶殿堂。殿前甬道两旁碑石如林,故称碑林。东侧有一棵枝干粗硕的银杏树,为单枝生长的雄树,树龄1500年,只开花不结果,被称为罗汉树、光棍树。据少林寺禁忌,没结婚的青年男女千万不要和这个银杏树合影留念。
http://s8/mw690/a8d30ffbtx6DmBwWjxJ07&690
天王殿
http://s11/mw690/a8d30ffbtx6DmBFvGzM4a&690
天王殿前的甬道和碑林
http://s16/mw690/a8d30ffbtx6DmBJ3JBtdf&690
罗汉树
天王殿的东侧还有一个碑廊,在这里看到几幅有价值的石刻。
http://s10/mw690/a8d30ffbtx6DmCfVCDD99&690
达摩面壁石刻
http://s7/mw690/a8d30ffbtx6DmCgmPLUf6&690
http://s2/mw690/a8d30ffbtx6DmChtZzH01&690
达摩一苇渡江石刻
http://s4/mw690/a8d30ffbtx6DmCq0H0na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