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淡风轻——马建博作品展
 (2014-04-22 20:07:23)
	
			
					(2014-04-22 20:07:23)		| 标签: 马建博青年艺术家文化展览 | 分类: 线上展厅 | 
 
马建博的画作提示了延续百年的中国画变革的问题。曾经我们对于将山水画翻译成英文Landscape一词颇为踌躇,因为它对应着油画中的风景画,而在最深层的地方,风景画与山水画存在着巨大差异。在马建博的绘画中,我们似乎见到了类似的困难。他的画首先不能归于人物画,因为虽然大部分画面中有人物,但都不具备传统人物画“传神写照”的审美追求。另一方面,他的画也不属于山水,因为其画面也未追随“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的传统旨趣。相反,在精神气质上,马建博的画更接近Landscape一词翻成山水画的本意。在他的一些画作中,甚至可以看到十八世纪德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弗雷德里希的影子。这种弥漫在画面中的淡淡乡愁更多来源于生命个体对现代文明的敏感和困惑,而非传统绘画中田园诗般的审美精神的延续。与此相匹配,画家在笔墨语言上也采取了一些变化,但这不在这篇短文的讨论范围之内。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在笔、墨、纸等绘画材料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中国画创作的深层变革。马建博的画面可以视作“中国画改良论”这一历史命题在当今语境下的一个小小注脚。
——徐志君
 
微·艺语
 
真实,是艺术存在之灵魂。它并非简单的外在自然之真,乃是更深刻的内在本性与情感之真,所以它绝非单纯的画面表象,而是表象之下的更高境界。境界往往由心性决定,这就决定了不同人对同事物的不同表达。在当下物欲横流的时代,这种真实之境已属稀缺。不得不承认,社会的发展使我们远离那个淳朴的年代了,而今世道杂张,人心迷乱,我曾试图把一个质朴老农的形象生硬的放入眼前的繁华之中,我想他会窒息。时过境迁,生活在改变,所思所想不同了,绘画的“真实”自然也会不同。它不应是一味的纸眷相承,更不是一成不变的“某家数”,而是由心生之“象”,是感悟自然、领悟人生之后的所想所求,它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马建博
水墨作品
http://mmbiz.qpic.cn/mmbiz/C4eo5Hlo4Eu3ic85tE4TKIzicyQEsRWahH9lzOox0Qme3jbh91xMDq6KPjuu32fkMVBfdgpaE5JEI64TODQgHPqQ/0对影之三 95.5x179.5cm 纸本水墨 马建博 2013
 
影之二 69.5.5x138cm 纸本水墨 马建博 2013
对影之四 123.5.5x124cm 纸本水墨 马建博 2013
对影之五 69.5.5x137.8cm 纸本水墨 马建博 2013
荷风 70.5x136cm 纸本水墨 马建博 2013
那片海之一 69.5x137.5cm 纸本水墨 马建博 2013
那片海之二 96.5x179cm 纸本水墨 马建博 2013
那片海之三 97x180cm 纸本水墨 马建博 2013
那片海之四 70×139cm 纸本水墨 马建博 2013
那天之一 69.5×137.5cm 纸本水墨 马建博 2013
那天之二 97.5×180cm 纸本水墨 马建博 2013
清风 69.5×137cm 纸本水墨 马建博 2013
望之二 96.5×181cm 纸本水墨 马建博 2013
望之三 70×139.5cm 纸本水墨 马建博 2013
望之四 97.5×180cm 纸本水墨 马建博 2013
无尘之一 69.5×137.5cm 纸本水墨 马建博 2013
无尘之二 70×137.5cm 纸本水墨 马建博 2013
无尘之三 68×138cm 纸本水墨 马建博 2013
无风之一 70.2×138.5cm 纸本水墨 马建博 2013
无风之二 70×137.5cm 纸本水墨 马建博 2013
无风之三 69.5×179cm 纸本水墨 马建博 2013
无风 70×138cm 纸本水墨 马建博 2013
无风之五 97.5×180cm 纸本水墨 马建博 2013
无题 70×138cm 纸本水墨 马建博 2013
夏日之一 96×179cm 纸本水墨 马建博 2013
夏日 181×96.5cm 纸本水墨 马建博 2013
夏日的风景之一 69.5×138cm 纸本水墨 马建博 2013
夏日的风景之二 70×139.5cm 纸本水墨 马建博 2013
夏日的风景之三 70×138cm 纸本水墨 马建博 2013
夏日的风景之五 69.5×137cm 纸本水墨 马建博 2013
夏日的风景之六 69.5×138cm 纸本水墨 马建博 2013
夏日的风景之七 70×138cm 纸本水墨 马建博 2013
夏日的风景之八 70×138.5cm 纸本水墨 马建博 2013
寻 69.5×138cm 纸本水墨 马建博 2013
影之二 69.5×137.8cm 纸本水墨 马建博 2013
微·艺程
 
马建博
1978年出生于陕西礼泉
教育经历:2004年毕业于西安美院国画系并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西安美院国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为西安美院首届中国画实践类博士生。
作品参加:
第五届美术报艺术节《中国水墨现场大展》
第六届美术报艺术节《明日之星——中国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
第六届美术报艺术节《美术新青年》
《“发现•重建”中国青年艺术家优秀作品大展》
《第七届全国工笔画大展》
《盛世丹青—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泰山之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第五届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
《2006年全国中国画展》
《全国小幅工笔重彩作品展》
《2007年全国中国画展》
获奖:
《高原•高原——第三届中国西部美术展中国画年度展》获二等奖、
《陕西省文化系统美术作品展》一等奖、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山东省预展》优秀奖、
《西安美院毕业生创作展》并获马利艺术特等奖、刘文西奖学金、西安美院创作展一等奖。
论文及作品发表于《美术报》《美术大观》《西北美术》《当代艺术》等。
微·艺谈
188艺术记者•张琳:介绍一下您的绘画经历吧?
马建博:我学画时间比较长,从88年就开始接受绘画了。最早也是因为喜欢,参加培训班学习了一些基础的素描色彩,后来上了师范学校的美术专业,第一次接触到国画,就觉得国画很有意思,水墨给人的感觉是以前基础学习的东西所不能给予的,国画是我们的传统的东西,更富有韵味,所以特别能吸引我。
当然最早的学习也是从工笔花鸟开始做的,后来在西安美院系统学习以后,有了一定的功底,才渐渐转向写意人物画。那时也会受到长安画派、黄土画派的影响,都会有主题性的创作。
在山东的一所大学工作时,接触到与学院完全不一样的绘画理念,有一些当代水墨的意识在里面,就开始关注当代艺术,尤其是当代水墨这一块我觉得很有意思。年轻艺术家有很多想表达的语言,却受于传统笔墨的影响,很多想法、感觉表达不出来,这是一种遗憾。而当代水墨完全抛开了一些固有的难以掌握的传统要求,给年轻艺术家更多表达的空间。
188艺术记者•张琳:我发现在您的作品中,有很多人物姿态神情都是低头背对观众,这么处理是有出于什么考虑呢?
马建博:这跟我的性格、经历有关,因为我上学比较早,从小到大一直都是在班里最小,相对而言比较弱势,性格也就比较内向,喜欢静静的一个人去想事情。就是有种孤独感,这也是当下社会中,大家虽然表面繁忙,可能每个人的内心总有孤独的一面。在我的性格中,这点更突出,所以画画表现出来的人物都不是太具体,也都不穿衣服。很多借助海边的场景,人在其中只是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个点存在着,而不是作为具体的人物、身份出现,只是一个自然人,不是一个社会人。另外就是表现人的内心,人与自然的和谐。
188艺术记者•张琳:您的创作跟生活是一体的吗?
马建博:这点是必然的,其实我的创作就是我的生活,尽管我创作的并不指向一个具体的真实场景,但每一副创作都是生活的一个点。我的生活是怎样的,如何想的,在作品中也会尽可能地表达出来,艺术是来源于生活,但是必须要高于生活。
封面设计:陈晓燕
后期编辑:廖非凡
全文策划:张 琳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