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居易《东林寺白莲》赏析

(2013-03-25 08:01:38)
分类: 净土杂志

http://www.donglin.org/uploads/allimg/100730/5-100I0164200.jpg

 

作者:山雪

东林寺白莲

(唐)白居易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青。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

白日发光彩,清飚散芳馨。

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

我惭尘垢眼,见此琼瑶英。

乃知红莲华,虚得清净名。

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

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

欲收一颗子,寄向长安城。

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

 

 

【作者简介】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

 

【说明】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43岁的白居易被贬谪为江州司马,第二年秋天,始上庐山,在香炉峰下遗爱寺旁建草堂数间,并和东西二林寺的长老神凑、智满、士坚、云、朗晦诸上人相交游,经常是“薄暮萧条投寺宿,凌晨清净与僧期”。这段时间,他与东林寺僧人交往颇深,也是他念佛实修的一个重要时期。这首描写东林寺白莲的诗,充满了对寺院修行生活的一片诚挚感情。

 

【注释】

湛湛:清澈,清明澄澈貌。《艺文类聚》卷八引晋朝庾肃之《水赞》:“湛湛涵渌,清澜澄濬。”

白芙蓉:芙蓉花的一个花色品种。古称莲华为芙蓉,此处白芙蓉是指白莲华。

菡萏:荷花的别称,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荷花是莲科莲属多年生草本挺水植物,又称莲华,古称芙蓉、菡萏、芙蕖。

茎:茎是植物体中轴部分,此处用作白莲的量词。

飚:同“飙”,大而疾的风。

芳馨:芳香之意。

琼瑶:美玉。《诗经·木瓜》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英:花朵、蓓蕾。

萼:包在花瓣外面的一圈绿色叶状薄片,花开时托着花瓣。

敷:开(花)。沈括《梦溪笔谈》有“用花者取花初敷时”字句。

房:此处指花的子房,位于花的雌蕊下面,一般略为膨大,是植物孕育果实的地方。

 

【白话释】

东林寺北塘的水清澈见底,塘中的白莲华有三百多株。

阳光照耀下花朵光彩夺目,清风吹来时散发阵阵芳香。

蓓蕾绽开时莲华清香顿泄,像是充溢花香的银囊裂开。

清晨的露珠在莲叶上滚动,像是玉盘倾斜时珍珠一般。

我这被世俗尘垢蒙蔽的眼,看到这美玉般精巧的花朵。

才知道世间那红艳的莲华,是不配清虚洁净的美名的。

夏日的莲华一朵朵地绽放,秋天的果实已在静静孕育。

夜深后僧人们已经休息了,只有我独自在池塘边散步。

想采一颗莲子寄到长安去,又怕它在俗世中无法成活。

 

【赏析】

白居易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建中、元和、长庆时期(公元781~824年),是唐朝走向衰败的极端苦难动荡的时代。其诗作,“惟歌生民病,不识时忌讳”,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现实主义与民本主义的杰出诗人。

元和六年(公元811年),他三十九岁,因丁母忧,乡居于下邽渭村,接着他的爱女金銮子病死,他思母念女情切,又感觉自己为人民呼吁而处处受到权贵压制,思想非常烦恼,在忧苦之中,自然生起真诚的皈依佛法以求解脱之心,在《自觉》诗中,“我闻浮屠教,中有解脱门,置心为止水,视身如浮云”便说明他一生对佛法的倾心追求,其起始动力是来自于解脱人生苦难。正是因为基于这样的出发点,白居易对佛法、对寺院、对僧人的感情是非常诚挚的,他自述“交游一半在僧中”,甚至说自己“除却青衫在,其余便是僧”。

在白居易与佛门的来往中,东林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当时东林寺是我国南方佛教中心之一,白居易被贬到江州时,在东林寺藏经楼读慧远大师文集深受启发,和东林寺僧人交往甚密,并写有大量诗文记录这段生活。

这首《东林寺白莲》前半部分以工笔画的手法,充满感情地细致描绘了夏日东林寺白莲盛开的情景:池水清澈、白莲含苞、清风散芬、玉盘倾露。虽是浓墨重彩,却不显堆砌,将白莲华清润香洁的特质描摹得惟妙惟肖,凸现出白莲华的超尘脱俗之感。全诗以写景始,以抒情终,由景入情,其间过渡也是熨帖自然,不露痕迹。在抒情部分,作者以隐喻的手法,表达了两个思想:其一,世间文人的隐逸生活比起佛门修行超越轮回的境界来说,是“虚得清净名”。其二,修行是超越世间法的行为,需要一个相对封闭与清净的外部环境,如果沉迷在世俗生活中,与外部染缘接触过多,恶缘起现行,容易道心退失。

这两点,可谓白居易作为一个文人、官员、居士的亲身体验与肺腑之语。对于文人学佛来说,最大的误区就是把佛法与佛学混同,把文人的清高避世与佛法的出离轮回混同。而对于居家修佛者来说,又往往容易自恃过高,妄言红尘修心、普度众生,却往往又持戒不严、定力不及,于五欲六尘中湮没而不自知。

白居易的佛法修行,也经历了一个导归净土的过程。他在《苏州重元寺法华院石壁经碑文》中说:“夫开士悟入诸佛知见,以了义度无边,以圆教垂无穷,莫尊于《妙法莲华经》……证无生忍,造不二门,住不可思议解脱,莫极于《维摩诘经》……摄四生九类,入无余涅槃,实无得度者,莫先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禳罪集福,净一切恶道,莫急于《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应念顺愿,愿生极乐土,莫疾于《阿弥陀经》……用正见,观真相,莫出于《观音普贤菩萨法行经》……诠自性,认本觉,莫深于《实相法密经》……空法尘,依佛智,莫过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可见其深入经藏,对于大乘教理已得其精髓意旨。这是白居易研读佛经的心得,并已将大乘佛教几部代表经典的特色,言简意赅地做了重点提示。在这段文字中,白居易对《阿弥陀经》的评价是“疾”,快速之意,这正是净土法门“横超三界”的特质。在另一首诗《客路感秋寄明准上人》中,白居易写到:“借问空门子,何法易修行?”说明在一个真心想出离轮回的人心里,“疾”与“易”是选择修行法门的两个重要指标。

读白居易的诗,总是给我一种亲切感。除了其词句的朴实无华,这份亲切感还来自于中学时就熟悉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来自于对庐山白居易草堂的熟悉,来自于对长安、对东林寺的熟悉,或许其中还有一份同乡的亲切,当然更多是来自于他以居士身对佛法的理解与实践,对西方极乐世界的真诚向往,对持名念佛的净土法门的实践。在东林寺,这个白莲盛开的季节,细细品味白居易的这首《东林寺白莲》,写下这些文字,有时候,甚至会产生一种时空叠加的幻觉,夜深人静时,着青衫的江州司马,是不是还独自徘徊在莲华盛开的池塘边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