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孩子

(2012-12-20 17:58:06)
标签:

育儿

多看

根本

只有

从没

分类: 书评

 

                                 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孩子

                                             ——读《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有感

 

                                                                       文:书生妈

 

    上周日的午后,由于雨一直下个不停,所以只能呆在家里,靠在沙发上懒散地随意翻着书看,正觉困倦之际,突然听到门口对讲机铃声大作。正奇怪这雨天还会有谁来串门,心中一思量,肯定是《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书到了。果不其然,书生抢先一步拿到听筒,就听到楼下喊:快下来拿快递。儿子屁颠屁颠的下去了,不一会儿就拿上楼。我早已按耐不住,心急火燎地打开包装,抚摸着早已在群里就被炒得沸沸扬扬的《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朝思暮想,今日终得以一睹芳颜,在此还是要感谢蒙妈,辰爸,当然还有刘老师。

    书一到手,我便一口气把它给读完了。我记得在少年的时候,我曾经摘抄过这样一段话:当一个人成熟度不够的时候,他接触再多的新信息,也是枉然,只有等到他成熟度达到的时候,他才能接受这新信息。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无一不证实了,我就是那种晚熟的人。可是,我的错误在于,在我自己心智都未能成熟的时候,我就做了母亲。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我很是惭愧,现在越来越多的接触到家庭教育这一类的书籍,每看一本,我内心的愧疚就添上一份。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全文里,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理论的教条,有的只是一位母亲的娓娓道来。进入相约群给我最大的感叹是,不要羡慕人家的娃有多优秀,因为你没有看到人家的父母有多尽责。这句话在刘老师这里,一样可以深深地体会。她的写作风格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完全不同,通篇没有写让孩子如何取得好成绩的文章,完全都是都是写孩子的生活,在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打,没有骂,有的只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本以为叛逆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同,优秀的孩子家的教育大都大同小异,没想到是完全不同的方式。‘游戏时间’、‘家庭日’这都是需要时间和精力来完成的。‘亲子阅读’、‘邮筒’、‘BBS’这更是需要家长投入热情。相比较而言,我终于知道那句名言‘妈妈的素质有多高,孩子就可以飞多高’是如此的贴切。

    书中,刘老师用了很大的篇幅,重点说了阅读的重要性。其实我本人就是个嗜书如命的书呆子,更是因为阅读的广泛,读书的时候,我写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做范文,也在报刊、杂志上都发表过文章,在从前那小单位里也是享誉‘才女’的头衔。可是我却是自私的,因为我从没想过要把孩子往这里头带。孩子小的时候,我根本没有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没有给孩子讲什么童话故事,买什么绘本。我一直认为还早着呢,来日方长,我如此痴迷于书,定能言传身教,现在想想我的思想真是幼稚。加入相约群后,我也向前辈们学习了,给书生买了好多的书,但是我又犯傻了,我把书全部放在书柜里,摆的整整齐齐,想让孩子看一本,再拿一本。我先是拿了《老鼠记者》出来给孩子看,可是我发现他根本就没怎么看,直到有一天,我又顺手给他拿了本《酷虫学校》,他立即开心地大叫,哇,我爱看的书。我很是摸不到头脑说:书不是摆在那里吗?你喜欢看,你为什么自己不去拿。没想到孩子说:我怕你说我,《老鼠记者》都没有看完,又去看别的书。现在看了刘老师写的书,才对其中一节‘有书读,还要让孩子读到书’觉得的确是至理名言。

    我们陪孩子成长,孩子让我们充沛。这段时间,我确实觉得孩子在成长,我也在成长,我变得更加理性,更加从容。孩子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快乐。人生就是为了笑起来,其他都是细枝末节。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根基。以前书生每天晚上睡觉都要说骂人的梦话,那时我不知道,这是因为我白天过多的指责他照成的,有段时间他的身高总是不长,那时我也不知道,这是因为我给他的压力太大了。现在的书生,晚上再也不会哇哇大叫,做那些伤心的梦了,而且看到他的个子又开始窜起来。这一切都是因为我改变了教育方式,所以,不要犹豫,多看看像《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类的家庭教育的书籍,先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孩子。

 

http://s11/bmiddle/a8b5ced7gd146b3a10afa&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抓羊(1)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