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式创新》读后感—杨佳(05年5月)
(2015-10-14 10:44:23)
标签:
教育营销互联网 |
分类: 读后感 |
《颠覆式创新》这书的核心观点来自哥德尔第一定律:任何一个体系凡是自洽的,必是不完全的。落实到企业上就是当一个企业在某个点上做的很强,其背后就必然会有一种价值网络来为此做支撑,这种价值网络也就决定了这个企业的能力边界,边界之外就是这企业的盲区。
比如:诺基亚不是因为什么东西做的不好而衰落,反倒是因为功能机做的太好而衰落。诺基亚的基本盈利模式是靠卖硬件盈利,所以就必须通过大规模生产以压低采购成本、提高与渠道议价能力,在研发上高投入以改善材料成本、零配件标准化,投入广告提高销量,这时规模和市场份额非常关键,所以即使 96 年就发布了智能手机,98 年就发布了塞班系统,但这东西在诺基亚的价值网络里只是个成本中心,必须服务于大局,要背历史包袱兼容各种功能机的操作。最终被苹果的 iPhone 带头一磕,就像玻璃一样碎掉了。
上述内容对创业者启示最大,尤其和诸多案例一起来学习时,更能让人产生共鸣。反倒是后面关于科学管理的部分对创业者帮助并不大,因为创业者更多的关注机会,本来就没有什么管理,很可能也不太知道什么是科学管理,这部分对传统有规模的公司的转型应该会有帮助。
方法论落地的关键:
第一步是找准风口,切入大公司价值网络的盲区,以 MVP 形式打造产品,充分发挥自己船小,行动敏捷的特征。很多成功的中小规模产品都是这么来的,在这里真是风口比努力重要。这步做的好,那就会成为比较有名的产品。
第二步则是单品带体系。当所处区域利益变得足够大之后,大佬的目光必然会移转过来,你要么融进某个体系,拜个山头,要么独立杀出一条血路自己成为大佬中的一极。
一个比较好的参照案例是豌豆荚,豌豆荚成功的走好了第一步,但现在正在第二步的途中。在大佬介入前,豌豆荚发展的很快,这结果反过来可以验证风口和产品的威力;但当第三方分发蕴含的巨大利益被普遍发现后(以百度 19 亿美元收购 91 无线为标志性事件),大佬开始纷纷介入,这领域立成红海,即拼钱也拼人,面对这情形豌豆荚则需要培养自己的体系,单做分发就必挂无疑,这和个人干不过军队是一个道理。从各种报道来看,豌豆荚选择的是移动搜索,具体结果如何有待进一步观察,但移动搜索其实也是过于明显的大金矿,并不符合前面所提到的在盲区中寻找风口原则。
这类故事发展的要点很简单,小团队精益式的迭代,几个周期后就可以判断是不是在风口上,不是的话不必过度坚持。做产品的时候对外的原则有点像像三体里说的,你不能过度的曝光自己,隐藏的时间越长对发展越有利,一旦曝光就需要选择是不是独立发展。当然纯从生意的角度看卖掉并不是太差的选择。并不是每个方向都适合培育巨头,出基业长青的故事,很多地方更像一锤子买卖,在风口浪尖搏击一下,成了就功成身退很多时候是明智的。这是一种放弃的艺术,但骨子里却和打造单点极致这类思路有些冲突,因为如果出发点就是把产品卖掉的话,那事实上不太可能追求极致的产品。
如果要坚持独立发展,那就要培养出自己的体系和规模,这时候则要追求事实上的垄断和不可替换性,这点上我认为在现有技术前提下工具类应用上基本没有可能,但社交网络则不一定。
之所以说工具类应用不可能彻底独立最好投入那个体系或卖掉,其根本原因是在当前形势下这领域目光聚集度太高,切入点特别好不太可能不被人察觉,一旦到增长到某个规模后更不可能不被人察觉,而一旦被察觉工具类应用并不具备足够的用户粘性来抵抗巨头的攻击。接下来就会不停重演网景被微软干掉的那一幕幕。
之所以说社交网络还有可能是因为社交网络往往内置一种情感归属,这是极为排他的一种属性。像豆瓣、知乎这类产品如果自己不出昏招,巨头其实拿它们没办法,想再造一个首先不一定能成,其次是即使成了成本也太高。
从后一个角度看,第二种应对环境严苛、资源有限的方式是从打造垂直类社群开始,这是与做产品单点极致不同的思路,虽然也可以 MVP,但骨子里与单纯的做产品有很大差别,一定程度上是苹果与小米的差别。这个上的麻烦事是并不是每个产品都适合建一个独立的社群,因为很多产品比如大米,并没有手机那样大的挖掘空间,足以用一个品类就支撑起一个社群,这样一来某种可以共享于多种产品的社群就变的非常有价值。这点上李善友虽然发起了颠覆式创新研习社,但却在书里没有着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