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经十二式浅解——第一式 韦驮献杵
(2013-07-09 21:02:56)
标签:
养生功法健康 |
分类: 养生功法 |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
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此势与第二式、第三式是易筋经动功的基础、练气的入门。这个架子开始运用平心静气、敛神的原则,结合人体的经络走向,运用得非常合理,深得“动中含静”、“动静两盖”的精义,尤其对于调节肺气,发挥“肺主均衡”的作用,一开始便从这里下手,单刀直人地掌握了“肺为气筒”的关键,控制了全身气运的总枢纽,是非常可贵的方法,比其它各宗派的“起手”架子的确高明得多。细细体会口诀,就会明白了。
要点一:身体要端正直立,不能偏倚偏斜,不能用劲,全身放松。要想做到这项要求,两脚不可并踵站立,否则一经并立,脚下气机发动,就会有劲,反而紧张而不会松软了。因此,必须两脚相距一尺二三寸的距离,最好以本人的脚为标准,相距约一脚的宽度,同时足踵和脚尖必须左右看齐。
要点二:脊柱要竖立端直,不可弓背弯腰,把两肩的肩髃穴(即两肩的尖端处)微微向上略抬三四分高,则脊柱就会自然笔直,而不带一点强硬的感觉。
要点三:两眼半睁半闭,平视正前方,这样可以收到澄心和敛神的作用,因为“眼上视则心神上浮,眼下视则心神下降”,不得平衡。
要点四:两手自然下垂,轻贴大腿外侧。
要点五:垂着的两手同时从下向正前方慢慢向胸前抬起,先伸后屈,两手心相对,缓缓向胸前收拢,距胸前一拳处停止,两掌相接,合十当胸,与两乳之间的膻中穴相对。这样能使肺脏上下左右“位置适中”,升降开合,呼吸合度,从而达到“气定”的要求。气机能定,则心境澄清,神意内敛。
动作要点:
1、 关于起手,朱修林老先生认为周潜川老未详细说明是阴掌、阳掌还是半阴半阳掌。按照起掌后合十的动作,当为半阴半阳掌,即立掌起势。本式操作可参考国家体委版健身气功易筋经的动作。
2、 两臂环拱,要端平,背部要圆,两掌相合,但不是靠两臂的力量合上的,而是靠两肩膀前的锁骨部位,锁骨的左右对开,胸背撑开后使两掌合上,其余地方要放松,要有胸口部位呼吸很通畅的感觉,整体要皮松肉紧。薛颠先生书云:胸背筋开,则气沉丹田。
3、 站法:双脚平行站立,脚要正,脚跟和脚尖要齐,脚尖和膝盖要齐,不要求踮脚,腿微蹲不要绷直,要做到上虚下实。
4、 脊柱:脊柱要正直,不可弯曲;首都体育学院茹凯副教授在《正说易筋经》里认为双手合十后身体略前倾,可增加脊柱挺拔度,实际操作中,身体前倾姿势不稳,还是以身体正直为要。国家体委版易筋经本式定势时要求头向前倾,目视前下方,操作中如头前倾感觉胸中呼吸不畅,气机有迟滞感,建议仍保持头身正直为要。
5、 呼吸:自然呼吸。要慢,不要快。
习练体悟:
1、 周老认为此式为练气的基本功夫,更是要长期坚持锻炼的根本功夫,而“肺为气筒”则直指第一式之起手功夫为强化肺之功能。中医学讲究“肺主气,司呼吸”,因此此所指肺实指整个呼吸之器官功能,故韦驮献杵第一式,主要就是强化肺部,锻炼呼吸之能力。注意合十后一定要注意保持呼吸的通畅无滞感,如觉呼吸不畅,则动作即不标准,需逐一检验调整。
2、 本式定式可作为桩功练习,参考要领主要为:虚灵顶劲、沉肩坠肘、坐腕舒指、含胸拔背、松腰敛臀、圆裆松胯、尾闾中正、气沉丹田。具体要求可参考太极拳中的相关要领或者大成拳中的桩功练习要领。
3、 本式如作为桩功练习,要领正确的情况下,不久即可体会周身,尤其是胸部和手臂形成的一圈随呼吸而膨胀收缩,吸气时,周身膨胀,呼气时,周身收缩。但此为功架正确出现的必然征候,不得故意伸缩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