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书籍装帧文化精神比较
标签:
邓中和装帧设计文化 |
分类: 插图装帧 |
http://s13/mw690/0035m1iZzy6I1oBsYt6ac&690
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书籍装帧艺术面对迅猛吹入的外来之风,昔日淡雅和谐的弦音被一种狂飙似的轰鸣所淹没,人们以急切的心情吸收、借鉴“充满新鲜感”的国外书籍装帧的形式样态。
与此同时,一些专家学者指出:“近些年来的封面设计舶来品太多,在这些作品中,强烈的色彩背后潜藏着浅薄,在刺激的形式中流露出浮躁。”一位老教授语重心长地说:“吃人家的东西要消化,否则一定是会拉稀的。”一些学者还尖锐指出:“外来的装帧形式正在消解中国装帧艺术的民族精神。”呼吁“把根留住,并将民族精神弘扬光大”其实,如何对待民族传统与外国文化,历来就有几种态度:一种是拒绝与排斥,故步自封地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第二种态度是,对外来文化不分青红皂白一齐照搬,认为中国艺术要走向现代化,就必须“以西方之今,来否中国之古”。区别于以上两种态度的,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将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都编织在自己民族的结构之中,打造中华民族的最优秀的装帧艺术。
http://s2/mw690/0035m1iZzy6I1oScna911&690
http://s4/mw690/0035m1iZzy6I1oZnySv13&690
其一,西方艺术注重写实,中国艺术注重传神。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从孩提时候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西方美学思想看重美与真的关系,把“真不真”看做美不美的前提。所以,我们看到许多西方书籍的封面,大量使用了照片,逼真的形象与鲜明的书名字构成了封面主要的形式内容。而中国的许多老装帧家喜欢用花草图案而不是用直观的照片,往往通过以“物”传“神”的方式,使“神”超越感性现象并在心灵中升华,于是,人们在心灵的无限自由中对书籍内容的“神”有了感悟。
http://s11/mw690/0035m1iZzy6I1p3M3ICaa&690
其二,西方艺术注重生理感官的刺激,中国艺术则注重韵味的内心体验。了解绘画的人都知道,中国画与西画比较,西画以浓烈的色彩和令人振奋的形式给人的感官以强烈的冲击,洋溢着生机勃勃的积极进取精神。正因如此,在国门打开之初,当我们看到当代西方装帧中那强烈的色彩和鲜明的形式时,曾激动不已。中国艺术则注重审美的内心体验,而内心体验的“内游”又是以“涤除玄览”(《老子》十章) 观照万物的方式为前提的。中西书籍装帧文化精神不同,也是如此。
http://s4/mw690/0035m1iZzy6I1p6Ysbpd3&690
http://s11/mw690/0035m1iZzy6I1pgFf6i9a&690
http://s3/mw690/0035m1iZzy6I1pjQnvka2&690
http://s12/mw690/0035m1iZzy6I1pmDY71eb&690
其四,西方艺术从人与自然对立的观点出发,把美与“真”联系在一起,强调艺术的科学性,而中国强调美与“善”的关系。在中国,孔子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都是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实际上是把美与“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中国封面常用梅兰竹菊与青松岩石等自然景象为图案,将美感升华为明确的道德精神。这种“美善相乐”的意识,深深地渗透在中国的装帧艺术之中。
http://s2/mw690/0035m1iZzy6I1prHwLT91&690
http://s1/mw690/0035m1iZzy6I1pyENbi80&690
http://s14/mw690/0035m1iZzy6I1pBSZUp5d&690
http://s4/mw690/0035m1iZzy6I1pDfBez33&690
http://s2/mw690/0035m1iZzy6I1pXmpnX51&690
http://s10/mw690/0035m1iZzy6I1pZmve929&690
http://s12/mw690/0035m1iZzy6I1q12vwv5b&690
http://s6/mw690/0035m1iZzy6I1q2v9ZP45&690
http://s11/mw690/0035m1iZzy6I1q5mAMW0a&690
http://s8/mw690/0035m1iZzy6I1q7CiXle7&690
http://s14/mw690/0035m1iZzy6I1q9mr3n1d&690
http://s1/mw690/0035m1iZzy6I1qbjzQ440&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