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祖卢铸之老中医之师,郑钦安,名寿全,原籍安徽,其祖宦游来川,遂家邓妹县。钦安生于清嘉庆9年,卒于清光绪27年,(1804~1901)年.。先生幼年对经史研读甚勤,嘉庆末年弃举子业,从刘源止唐先生门下学医。钦安质资聪颖,好学深思,治学谨严,对经典著作多有研究,于道光中叶悬壶于成都。治病深思敏悟、园机活法,数愈危疾,医名日噪,岁无虚日,刻心求进,博贯古今,敢于创新,在学术上自成一家,时有“郑火神”之美誉。钦安学识渊博,寝馈于《内经》、《难经》、《周易》以及仲景立方立法之旨,颇多新的见解。又不随流俗,旁及先贤诸家之学,撷取所长,熔冶古今于一炉,积七十余年之识见,诊余之暇,乃著述医书三种,分别于同治、光绪年间刊行于世,名《医理真传》四卷,《医法圆通》四卷,《伤寒恒论》、十卷。钦安立论别具一格,多发前人所未发,但治法奇而不离经旨。
钦安对仲景《伤寒论》研究甚深,他所著《伤寒恒论》一书,对条文的注解,不抄袭前人之说,而是紧密扣合自己临证所见进行说理,如注解“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钦安说:“按太阳风伤卫证,发热恶风自汗,寒伤营证,发热恶寒无汗,此言病发于阳,指太阳也,太阳底面,即是少阻,病发于阴,指少阴也,若专指太阳营卫之阴阳,则与太阳风寒两伤病情不符,余每临症,常见独恶寒身痛,而不发热者,每以桂枝汤重加附子,屡屡获效,以此推之,则病发于阴,确有实据,至所言六日七日者,是论阴阳之度数说法也。”
钦安著述伤寒,并将其理法园通运用于临床之中,在医林之中,确是颇有盛誉,为我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正如任应秋教授在中日《伤寒论》学术讨论会上宣读的“研究《伤寒论》的流派”一文中说,当代我国治伤寒学大体言之,具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有郑钦安等,郑钦安的《伤寒恒论》,颇受国内医家的珍视,为中医学作出了较大贡献。爱就他在学术上的成就,结合笔者的学习体会,作一简介。
笔者祖父卢铸之老中医(1876一1963),于光绪十六年从师于郑钦安先生学医达十一年之久,衬郑氏的生卒年代,据祖父1924年撰写的《重读郑师医理真传后有感》一文中所载,“先师郑寿全,字钦安,原籍安徽,先祖宦游来川,遂家平咪县,郑师一生于嘉庆九年,卒于光绪二十七年……”可知郑氏享年九十七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