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多数孩子英语“赢在起点”,却“终点平庸”,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2018-07-06 17:01:34)
标签:

教育

育儿

儿童英语

绘本

英语启蒙

分类: 英语启蒙方法
01 

现在的孩子,英语越学越早,英语培训班几乎成了幼儿园小朋友的标配。

所以有些起步稍晚的家长会担心,孩子八九岁才开始学英语,是不是已经错过语言敏感期。 

其实关于语言敏感期这事儿,虽然年龄越小越敏感,毋庸置疑。但是不是八九岁就不敏感了呢?其实只要是十岁之前,都处于语言敏感期,也有说十二岁的。

而且就算过了语言敏感期,孩子越大,学习能力、自律能力越强,也可以弥补敏感期的劣势。 

所以说,年龄并不是大问题。

相反,是不是这些三岁就起步学英语的孩子,以后英语都会很出色呢?

答案是,不可能。

而且绝大多数英语“赢在起跑线”的孩子,到了高中以后,就成了一个英语水平一般的普通孩子。

不是这些孩子不聪明,也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使劲儿的方向错了,因此水平不可能出色。

 

 02

大部分"赢在起点”的孩子是怎样学英语的呢?

第一阶段,幼儿园开始去英语培训上课,边玩边学,主要是学些字母、对话等简单内容。

别的孩子还啥也不会呢,这些孩子就可以说一些英语单词和基础对话了,父母很有成就感。

第二阶段,进入小学以后,这些孩子优势很明显,水平远远超出小学课本要求。所以家长觉得,嗯,培训中心的确有用,而且鉴于小学课本太简单,十有八九还会继续跟着培训中心往下学。

有些上进的家长还会张罗着给孩子报几个三一口语或者剑桥少儿英语的考试,也许对幼升小有帮助。

第三阶段,初中之后,几何、物理、化学这些理科出现了,它们课不是随随便便就跟得上的。理科一下子成了初中阶段的攻坚课题,而英语反正吃老本也跟得上。

所以这时候,孩子补课最多的不是英语,而是理科。几何、物理、数学,反正是个理科就得补。

所以这个阶段,很多孩子会中断培训中心的英语课程,孩子们的英语也不会有很大进步。

第四阶段,进入高中,英语难度三级跳,不管语法还是阅读,孩子都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可这高考在即,哪科都重要,平均分配下来,落在英语上的时间更少了。

而对于英语科目,家长通常不满足于让孩子参加什么培训中心慢慢进步,而是直接找名师、高考英语辅导班什么的,总之分数必须提高。 高考在即,什么都要给分数让路。

所以高中三年,孩子们的语法水平、解题水平也许有所进步,但是实质上,能看懂的能听懂的,不会比初中高出多少。

孩子们就是这样一步步从赢在起点落入了平庸终点的圈套。

学了这么多年,孩子们的英语仍然只是停留在应试水平。

这一定不是家长们的初衷,哪个家长不是盼着孩子随手拾起一本外文读物就可以读,张嘴就想说英语说英语,想说美语说美语呢。

 

 03 

英语“赢在起点”,却“终点平庸”,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英语平庸还是出色,关键点不是起步的早晚,而是孩子是否有每天在阅读英语原著,每天在听或看一些英语节目或书籍。 

就算爸妈中的一方是英美人士,如果孩子没有阅读的习惯,考试一样会挂。比如拼写不准确、写作语言贫乏等等。

而中国家长无限推崇的培训中心课程,功能上更偏向于梳理。这是由课时决定的,并不是培训中心不负责任或方向错误。

就像学开车一样,考过科目一理论和变成老司机隔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这个距离,不仅仅隔着一张驾照,还隔着你是否有机会经常开车甚至天天开车。

所以,英语“赢在起点”,却“终点平庸”的重要征兆就是,孩子只上培训中心,却没有养成英语阅读习惯,看到英语原著就头疼。 


 04

怎样才能保证孩子“赢在终点”呢?

无论起步早晚,最终都要落到培养孩子的英语阅读习惯上。

当你的孩子睡前必须看二十分钟英语原著才肯睡觉的时候,就基本可以判断,TA的英语会一定会很棒。

而英语阅读习惯的培养,一定和家长的努力分不开。

如果家长只是把书丢给孩子,然后自己跑去玩儿手机,如果这样孩子还肯乖乖去读书,我只能说,这娃是来报恩的吧。 

家长的陪伴,在儿童时期,是帮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的最好方法。

每天抽出二十分钟,和孩子一起阅读,从分级读物到绘本,从易到难,从听读到大声跟读,从一起照着字朗读到独立默读。

有能力就亲自读给孩子,实在不放心自己的口音,那就和孩子一起听录音一起学。

总之有你的陪伴,孩子们一定会读得很起劲。

所以让孩子赢在终点的,不是老师,而是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