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变化规律》课堂解读与课后反思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 |
《积的变化规律》课堂解读与课后反思
设计理念:
本课例是在课改精神指导下进行设计的,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观察、计算、对比、讨论、分析、归纳、验证等活动过程,并且经历研究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四个层次的学习,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数学学习环境,令学生在愉快的课堂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合作探究,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从而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教学内容:
积的变化规律(人教课标版《数学》四年级 上册第58页例四,59页练习九)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根据学情及知识特点,将学习目标定为以下两个:
1、通过自学、小组交流、班级展示,知道积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2、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答问题。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运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直接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乘法,也能用乘法进行计算。其实在乘法计算中,有个很好的的规律。只要我们发现这个规律,并进行运用,就可以让我们的计算变得更快更准确。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规律是什么啊?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这个规律(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1、积的变化规律是什么。2、学习积的变化规律有什么作用。)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索规律
出示自学指导
http://blog.zzedu.net.cn/UploadFiles/2012-11/7187901298.jpg
班级展示:
出示58页例4主题图
http://blog.zzedu.net.cn/UploadFiles/2012-11/7188502618.jpg
展示反馈:
生1:观察左边一组算式,我发现: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跟着乘几。
生2:观察右边一组算式,我发现: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跟着除以几。
师提示:大家尝试归纳一下积的变化规律,也就是把以上两句话合成为一句话,怎么样?
生: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跟着乘(或除以)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情的推理能力,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全面地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信心。】
三、动手做题,验证规律。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积。
通过16×50=800
32×50=1600
通过8×25=200
2×50=100
通过以上两道题来验证规律的正确性。
2、找出规律再填空。
(1) 16×17=272
16×34=
16×51=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其实是一个自学检测的环节,个别学生在计算时可能没有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我引导学生利用刚学到的知识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让学生真正把积的变化规律用于实际口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四、巩固练习:
1、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积应该乘4。(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10,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除以10。(
(3)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也扩大5倍。(
2、活学活用:
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
17×12 =
17×24
17×36
3、大显身手:(快速说出得数)
5×14=
50×14=
500×14=
4、机智多变:
http://blog.zzedu.net.cn/UploadFiles/2012-11/71812127696.jpg
【设计意图】火眼金睛、活学活用、大显身手、机智多变等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让学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同时检测自己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从而把学习引向课外。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
思考以下问题:6本同样的书摞起来高7厘米。18本这样的书摞起来有多高?30本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梳理学习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把对数学的研究延伸至课外,鼓励学生研究发现,大胆创新。
课后反思:
作为引领课,本节课有成功,更有不足(提问了三个“差生”耽误了时间,导致课堂总结没有进行完),正是因为这些不足,促使了一些生成:在课堂上,特别是像这样的研讨课、公开课上,中差生可以说都是看客,一节课也不知道举手,不会预习,不会合作,不会倾听……像这些,平时也教他们了,但效果不明显。也就是说他们欠缺的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放弃?拾起?还是任其发展?怎样去关注他们?
在课堂上关注这样的孩子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在这节课上当我们班王XX、徐XX(学习差生)、杨XX(纪律差生)被我点起来之后暴露出了问题,可是如果我不提问他们,整节课只让那些积极优秀的孩子展示,我们会被孩子的许多表象蒙蔽,可能这节公开课更加完美,但是我会觉得它不够常态。
同时从这节课例中,产生了一些困惑,想与大家共同探讨。
1、公开课怎样该关注潜能生的学习状态,不把他们当做隐形人?怎样让我们的公开课更加常态?
2、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我们是该追求课堂的完整性与完美的课堂效果,而让精英展示?还是该关注每位孩子尤其是中差生的学习状态,而耐心等待,给他们以思考和进步的空间?
——后记:
这是学校第二学月课堂擂台赛后,我针对自己的课堂做了以上解读与反思,放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也希望朋友针对上面的困惑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清贫在此先谢过,呵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