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事件”戳痛谁的“殇”
(2025-07-10 15:06:39)毋容置疑,最近几天“瑞昌一中事件”无疑是今年高考填报志愿最有咀嚼味道的噱头。不论社会舆情被媒体引向何方,但是“残酷近乎冷血的现实”让相关方不可避免地成为公众“敲骨吸髓”的“靶子”。就事件本身发展的应有轨迹而言,本应该有皆大欢喜的完美结局,可是,因为“既定规则”的枷锁太过于沉重,导致运行轨迹偏离,进而就有了社会话语热度的持续升温。
在网络信息泛滥的时代, “拒清北”事件衍生出来的信息铺天盖地、真假难辨,但是不论舆论如何推波助澜,也无法改变事件的结果。面对一件好事变成闹心事的尴尬,当局者也好,旁观者也罢,都有“一言难尽”的感慨,只不过程度不同,关注点不同而已。姑且认为“学校拿出100万专款对这个班进行‘私人订制’式的培养”的信息是真实的,那么这不由得不让人产生“义愤填膺”之感。教育首倡的是公平,这应该是基本的底线。可是学校这种 “因人设宴”的做法显然是违背这一原则的。全校那么多孩子,毕业班那么多学生,为什么学校做不到一视同仁、公平相待。很难想象,育人之地就开始对人进行“三六九等”的分层,一旦这种“遗毒”泛滥成灾,社会会异化成什么样子。诚然,倡导教育公平在当前的教育生态下是一种乌托邦式的“臆想”,但是做不到绝对的公平,也不应该做得过于露骨。再说,因为是“家丑”,即便做得“赤裸裸无人情味”,一旦“吃了亏”,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息事宁人算了,何必要表现出祥林嫂不厌其烦地逢人便说“我真傻”般,搞得满城风雨呢。
俗话说:“可怜之人,自有可恨之处。”不论是学校也好,还是班主任也罢,当三个没有被驯服的“小马崽”脱缰之后,不论是从心理上,还是情感上都是无法接受的。看着三年举全校之力培养出来的,即将为学校发展和个人从业涂抹上浓墨重彩一笔的“珍品”遗落旁人,用“欲哭无泪”来形容相关方的感受是再恰当不过的。不错,不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都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能够向高一级的重点名牌学校输送更多优秀的生源。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一味地被功利裹挟,为了达成所愿违背常理,很可能会“一手好牌变成了烂牌”。也许是“扬名立万”释放的磁性太大,让很多人在强大的磁场中失去了理智、迷失了自我,这就导致他们在思考问题和做事情时会“不走寻常路”,其结果是一部分人成为幸运儿,一部分变成了“弃婴”。
一所学校名牌重点固然重要,但是培养更多心智健全的、有良好三观的人更重要。“人才”,是先成人再成才。从这一点看,学校“看人备菜”的做法是有悖教育常识的。一届学生,当把宝都压在一个班,剩下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就变成了“没人管,无人问”的“弃儿”。也许此话过重,但是事实就是如此。一所学校一旦有了所谓“掐尖班”,那么这个班的孩子无形之中就成为全校“重点保护”的对象。因为是“天之骄子”,所以他们可以享受“千般宠爱于一身”的优越待遇。学校把该有的“好处荣誉”都“集于一个班”,这样做初衷是为了激发他们的斗志。殊不知,当把“考名牌、冲清北”变成学生生活和人生的全部时,谁能够保证他们的性格养成和人格发展不会发生变形。要知道,对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在成长的关键期不仅仅只有学习,不单单只有考试,他们需要更多丰富的营养。学校为了“成名成家”的目的把他们囚禁在一个笼子里,对他们进行非人性的强化训练,有的可能能够适应这种生长环境,“茁壮成长”;有的可能心存抵触,一旦羽翼丰满就会勇敢地说“不”。——四个孩子的勇毅之举就是最好的佐证。
当事件曝光,班主任解散“清北群”的信息发布在网上以求博得同情,不管是囚在教育城堡中的人,还是站在教育城堡之外的人,对班主任的遭遇都会投之以复杂的情感。不过,从“专业人看专业事”的角度看,在嘘唏结果的同时,对从事教书育人的职业人的做法还是持保留的意见。当成为一班之主,就意味着全班孩子的命运前途基本上都由自己负责。班级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班主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三年高中是孩子成长最为关键的时期。他们是公而忘私,还是自私自利;他们是勇于担当,还是狭隘自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平时的引导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班主任就是一艘大船的航舵,如果缺少放眼世界的大情怀和开阔的眼界胸襟,很多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会被“带入歧途”。既然是临时“家长”,班主任理应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做好科学的规划。如果太偏执化,极容易把自己逼入没有出口的胡同。要知道,学生和自己只有三年的“交情”,你不能成为学生一生的陪伴,你更不能决定他们未来的人生。不错,师者对学生所言所为都是“为你好”。岂不知,你所以为的“好”,学生能够认同和感受到吗,会坦然地接受吗。与其做一些一厢情愿的付出,不如以一颗平常心把韩先生的“传道受业解惑”“三项使命”落到实处。对老师而言,经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之后,如果学生能够成为脱离低级趣味的、有益于社会的人,你就没有辜负“师者”的称谓。
“名利,公器也,不可胜取之。”古人之语不可不听。在整个事件中,不论是哪一个相关方都应该谨记古人的教诲。“做好分内的专业事”,学校记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警训,老师记住教书育人的使命,然后按照教育的规律办事,这样就不会有太多的“奇闻异事”在教育考试中出现,教育也就不会成为公众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