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丹青妙手,巧绘人间烟火——读《成为作家》

要成为作家,它简单地涉及两个方面的因素——主观意愿和客观条件。写作是人的事情。按照发展的轨迹,它其实也经历了两个阶段演进的过程:运用口头语言,比如说书人通过口头语言生动唯妙地讲故事。这是在语言文字还没有问世之前的“写作活动”;使用书面言语文字,编撰故事。这是人类有了语言文字之后才进行的精神性劳动。显而易见,二者因为表现的形式不同,它们在实际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也不一样。不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它们对人类的生活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很显然,自进入有语言文字的时代,人类要把“写作”当作一种自身的劳动,最基本的条件是要认识文字,并具备基本的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应该有敏感度和表达力。当然,必备的外在条件也不可或缺。
多萝西娅.布兰德写的《成为作家》一书,是从“创意写作”的角度探讨了文学创作的相关话题。文学即人学,就是说文学是以对人及其与人有关的事情的观照的书写为核心点。这里的人既指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也有艺术虚构的人。不论是现实的存在,还是虚拟的想象,“真实”是最基本的底线。不论是什么样的文学表达,如果失去“真实”,也就失去了价值。当然,强调真实并非意味着对现实进行原模原样的“复制、粘贴”,而是要进行艺术性的二次加工。“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由之,它就涉及二元主体和时空的问题。生活与艺术、现实与创作,这些看似简单,其实关系到文学创作复杂的深层次问题。其中,作为写作者,一旦进入写作的情境中,他就有了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状态,即“作家是两个人的合体”。“无意识是害羞的、难以捉摸的、不易控制的,但是学习利用它,甚至引导它,则是可行的。意识是爱管闲事的、固执己见的、高傲自负的,但是通过训练,使它臣服于先天的禀赋则是可能的。”按照传统的认知,处于有意识状态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可是从创意写作的角度看,真正好的优秀的作品往往是写作者在无意识状态下由灵感的诱发所创作出来的。就是说,写作的过程是“两个人”同时参与完成的。“把自己想象成是两个人合为一体。其中一个人是毫无灵感的、普通平常的、讲求实际的人,要忍受日常生活的压力。……另一半就可以是敏感的、热情的、有偏爱的。”
既然是由“两个人”组成“合体”,那么在写作过程中随之就有了二元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由此产生的就是二者的关系问题,是无缝对接组成合体,还是表里不一。很显然,从文学表达的角度看,好的作品更多处于“表里不一”——文学与现实之间预留足够的艺术空间——的状态。只有保持这种“真空状态”,文学的表达才能更为自由和灵活地展开想象。正是如此,在写作过程中“无字的白日梦”才会不断地出现。而这种情形的出现往往会给创作注入无尽的活力与生气。随着阅历的增加,这些“梦里场景”因某一个诱发点的触发形成文字就成就了经典。“有时候这种想入非非就会再造生活,贴近你心目中的愿望:重新构建谈话或争论,以至于我们想象出各种会飞的颜色和像星光一样在我们周围闪烁的警句诗篇;或者想象我们回到一个更简单、更幸福的年代;或者历险就在眼前,我们已经跃跃欲试。”当然,写作过程中的所有“灵光乍现”都离不开丰富的社会生活的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厚重的“写作素材”的储备,所有的“金科玉律”、宝典秘笈对写作都无济于事。这就需要进行写作的人要时时把双眼投入到广袤的宇宙世界,把思想投放到无尽的时空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读所为,只有建立全方位的素材储备场域和资源,当某一个触发点出现时,才能写出好的文字,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作家”。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写作”,生活都是最重要的源头,历史的、现实的,中国的、外国的;集体的、个人的……有了这些资源,文字才有温度和质感。
“成为作家”的条件具备和先期准备完成,下面就是具体实施的问题。写作是个体性的,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性和习惯,不可能千人一面。但是,要“成为作家”,不可能一味处于“率性而为”自由散漫的写作状态,而应该有计划性,并遵循一定的规律。唯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做出合理的规划,并严格执行,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第六章“按时写作”中,作者指出写作的时间和内容不是固化的,而是因人而异的。但是,对每个人来说,写作一定要有明确的方向性、目标性和规律性,即要“按时写作”,并“在你选定的任何时间开始写作”,切不可犯冷热病。就像作者所说:“就像你在早晨那样写作——写什么都行。不管内容有没有意思,不管是押韵的五行打油诗还是无韵诗;写写你对上司、秘书或老师的看法;写一个故事大纲或对话片段,或描写一个你最近注意到的人。不管写得多么缺乏连贯、马虎潦草,都要坚持写下去。”只有从自发走向自觉,在无意识驱动下的精神劳动产出的果实才不至于青小干瘪。
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对于“成为作家”至关重要。但是,当作品完成之后,并非意味着成品的出炉。一个称职的好的作家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要反复斟酌“打磨”。只有这样,它才有可能成为精品。就是说,完成写作之后,还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阅读,以批评家的角色对所写的东西进行检查和评判,发现瑕疵,甚至错误,并加以“修复”。在作品的第七章“第一次检查”和第八章“批评自己的作品”中,作者分别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尽管我们不是专业作家,但是要保证自己创作的产品起码成为合格品,就要进行反复的检查和修改。惟其如此,粗产品才有可能成为精品。
“成为作家”不是简单地操持语言文字,它涉及方方面面,既有物质的储备,也要有精神的涵养,还要有积极的主动意识,更要有严谨又严苛的“经营”作品的态度。这样,当我们置身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世界,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才能“下笔如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