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去远游
(2025-05-05 10:36:50)明知各地“人从众”,但也无法阻挡远行的步履。虽已过了“春和景明,惠风和畅”的时节,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感召,还是开启了“跋千山,涉万水”的远游之旅。不过,一个人的远行不需要精心准备千头万绪,更无须在意其他的条条框框,背起行囊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只要精力充沛,条件允许,足以遍天下。
马克思说:“人类只有首先解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物质需求,才能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按照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推定,尽管不需要复杂的物质准备,但基本的物质所需还是不能缺失的。毕竟,不论是什么样形式的“旅行”都离不开基本的物质后援。
既然是一个人的远游,寻求的是简单和清静,所以避开人山人海的喧嚣与聒噪是优先考虑的事情。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这是鲁迅先生的远游;目不窥园,何妨一下楼,这是闻一多先生的远游;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毛泽东的远游……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角色,对社会世情寄予的情感不同,投注的眼光不同,“远游”采取的方式和态度就不一样。
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正是有感于董老的谆谆告诫,当有了较为充裕的自己自由支配时间的机会,在图书的世界里漫游也不失为人生的一大幸事。人是“双性”的社会生物,肉体性的存在受制于寿命的短长,肢体运动的时空就被大大限制,诚如井底之蛙般只能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辗转腾挪”。不论是何方神圣,没有谁可以在有限的生命里踏遍千山万水,抵达宇宙世界的角角落落。——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铁律;精神性功能的赋予,让“人”具备了立足有限的可视时空向无限世界“开疆拓土”的“特异功能”。这样,生命的长度不变,生命的宽度与厚度因为“思接千载,心游万仞”而充满了无限可能。
借助时间机器完成时空穿越,在北宋与南宋朝代更迭的缝隙中跟随陆游的脚步,从山阴到京城、由京城到地方任所。因感染于陆游炽烈的爱国情,所以游赏山水就少去了那份轻松坦然。忧国忧民溶于血液,让放翁的人生命途很少有光鲜欢愉的色彩。几次造访沈园,不论是错错错,还是莫莫莫,哀婉的旋律传递出的是两个深爱之人无法长相厮守的悲戚。几经辗转,回到镜湖,弥留之际留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绝笔。文人的陆游为尘世留下最大的诗文,士子的放翁以自己的赤诚抒写赤子情怀。在陆游的带领下在山水间穿行,自然的风物难解忧思,但为国分忧、为民请命的奔走呐喊响彻寰宇。
身为国民,家国天下志的申说与表现因为时代的不同,就有了不一样的形式。把镜头从两宋往回拉,进入清代。“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从皇城到边塞,纳兰性德以他悒郁的心情陪王伴驾。尽管浩浩荡荡、气势恢宏,但外表的繁华难掩颓势。敏感的词人饱览大好河山,切身感受戍边将士的艰辛。不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寥廓,并没有让他完全沉浸在奇异的边塞风景中。夕阳西下几时回,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白天的热闹随着夜幕降临慢慢沉寂,独居帐篷,万籁之声,“聒碎乡音梦不成”。跟随“伤心词人”的步履,尽管可以领略康熙王朝的盛世繁华,但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的山水风物无形之中被浸染上纳兰性德多愁善感的情绪。
古代文人士子的爱恨情愁因为时空的阻隔不自觉地产生距离感,把镜头拉回到现当代,再感观风物景致时就有了亲切感。在芳龄16岁的林徽因的陪伴下游离欧洲,走进康奈尔大学、坐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室里学美术、听建筑,见证她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康桥的柔波、昆明的轰炸、李庄的避难……只有“亲眼目睹”,方知一个弱女子的坚韧与伟大。51年的生命历程,艰辛与苦难没有阻遏她追求“真善美”的脚步。爱生活、爱生命、爱人生中的每一个与自己相关的人与事,她以自己的“美”妆点了世界、美化了人性。当伫立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凝望庄严的国徽时,再美的辞藻都无法描画出“民国美人”的卓越风姿。
与林徽因的“家天下”情怀相比,在婉转舒缓的“我是空中飞翔的小鸟,我是山间清流的小溪”歌声的伴奏中,向导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爱的暖巢”中如数家珍地向你介绍各种“变废为宝”的艺术珍品。短暂的一生,三毛为爱而生。为了“爱我所爱”,她始终行走在逐爱的路上。沿着这条“爱之路”从国内到国外,奇山异水无以计数,领略异域风情让人喜不自禁。当然,跟随三毛的脚步感受的是爱的苦涩与芳醇。这显然与赛珍珠让我们感受《大地》的厚重的感觉不同。土地是万物之源,离开土地,一切就失去了根基。游山玩水,饱览风物,享受视听之愉,没有大地的“无私奉献”,都只能是虚妄的畅想。生于大地,归于大地,这是万事万物的“宿命”。虽然结果一样,但是过程的耕耘千差万别,随之获得的体验不同,收获就不一样。对每一个生命体而言,只有觉解到这些,才会慢慢放下执念,像李叔同一样“从容淡定过一生”。
……
万头攒动、车水马龙的热闹为五一增添了节日的气氛。但是,对于一个爱静的人,更愿意独居斗室,在文字的世界里“放飞自我”。尽管无法切身体验刘彦合所言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兴味,但是品读孔夫子“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充满睿思的妙言警句也有别样的快乐。当然,这种乐趣体验,“子非我,焉知我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