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呕心沥血四十载,生花妙笔见精神——读刘川鄂的《张爱玲传》

(2024-08-16 15:49:36)

呕心沥血四十载,生花妙笔见精神——读刘川鄂的《张爱玲传》
   写张爱玲的传奇,则石破天惊;写张爱玲的落寞,则静寂无声,星垂平野。当然是最好的传记,更是极好的文字。——戴建业

45万字的一部传记,也算得上是一部大书。展卷品读,虽没有到爱不释手的痴迷程度,但能够把它在短时间里读完,得益于像戴建业老师所说的它是呈现张爱玲生平的最好的传记、最好的文字。之所以能够给阅读者带来这样的阅读体验,源于它是写作者在目前的情况之下,几乎所有与张爱玲相关的材料,都在我眼前过了一遍厚积薄发

几十万的文字,较为全方位地向读者还原了传主的一生遭际。耗费如此多的笔墨和精力,“这本《张爱玲传》,与课题无关,与报奖无关,只与性情有关”,既要写出她的形,又要写出她的神。正是秉持着对传主的敬重、对读者的尊重和对自己职业的敬畏的创作原则,所以作者在经过40年“爬罗剔抉”后才动笔。“写传记可不能凭空虚构,材料的丰富与可信是毋容置疑的先决条件。”就整部作品解构的体例看,它以传主为核心,简单地涵涉了这样几个维度的内容:张爱玲的成长与生活、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及取得的成就、张爱玲的朋友圈、张爱玲的情感等。作者对这些内容的处理,不是均衡发力,而是详略取舍匠心独运。简而言之,核心的内容,着墨最多最浓的当是张爱玲在文学艺术——散文、小说、文学理论、翻译、影视剧创作方面,至于其他的相对用笔较轻。不过,关于张爱玲与三个男人——胡兰成(口头上的结婚,没有法律效力)、赖雅(正式合法的)、桑弧(多少带有柏拉图式的爱)——的感情经历的叙写,以及与张爱玲相伴大半生,并成为至交的友人——宋琪和邝文美夫妇、夏志清、庄信正、司马新、林式同等的相携相伴部分的书写充满浓浓的情味。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部分才能真正让人感受到一个有血有肉的真性情的张爱玲的品性人格。

对书写者而言,给传主作传笔墨的浓淡与轻重取决于传主生命的色调。能够凸显其主体性的会不惜笔墨地精雕细琢,对于起调色作用的则会惜墨如金,这一点刘川鄂老师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传主的成长尽管是绕不过去的话题,但是相较于传主“在世间匆匆行走一遭”留下的带有生命质感的印记,显得微不足道。正是基于此,刘先生在叙写张爱玲的家族史和成长史史时,有意专题行文的不多。虽然所占篇幅不多,但是从精简的寥寥数语中读者对张爱玲的家世与成长也有清楚的了解:出生在旧社会,贵族血统的出身;父母失和,在无爱的家庭成长;与亲人聚少离多,对亲情更多是凉薄;行走与漂泊,居无定所是生活的常态;从上海出发,经香港到台湾到日本,最后在美国香飘玉粉,骨灰撒在茫茫无际的太平洋。仅从这些文字,读者就能从背后读出张爱玲生活的状态——奔波、迁徙,养成的性格——苍凉、孤寂,表现在与社会、与世俗交往时的不合时宜”——我行我素、独来独往、特立独行。

对于太纠结于世俗的生民来说,真正能够理解张爱玲者为数不多。不论是从共时性的角度,还是从历时性的层面,没有多少人能够与她形成同频共振。因为给人的印象是不易接近的高冷,随之就有了外人眼中张爱玲的无亲、无朋无友,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从刘先生所呈现的内容看,尽管与父亲和后母们的关系紧张、与弟弟张子静的姐弟情一般,但是与母亲和姑姑在一起相处时是最幸福快乐的。从张爱玲七十五年的人生命途看,孤独寂寞时对母亲和姑姑的美好回忆是帮助她走出黑暗的动力。不过,因为大部分的时间都只身漂泊在外,与亲人相聚相处的时间与机会不多。那么这份“爱护与关心”的情感补偿只能由与张爱玲几乎是一生守望的朋友来完成。从旧社会走向新社会、从东方步入西方,张爱玲与时代基本上保持着一道隐形的厚障壁。尘俗中所谓的待人接物、迎来送往,张爱玲基本上是陌生的。不了解她的人投注的是怪异的眼光,并评之以不屑,甚至是嘲讽。而通过张爱玲的作品走进她的内心深处,真正了解了她保留婴儿般的纯粹——“赤子之心,志同道合者还是心甘情愿地与她结为一生相守的至交密友。宋琪与邝文美夫妇从某种程度上扮演着张爱玲监护人的角色,不论是生活方面、创作方面、社会事务方面,夫妻俩都会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夏志清在张爱玲的文学写作中起到的是亦师亦友的作用;庄信正和林式同尽管与张爱玲相见不多,但是精神上的相知相惜让他俩在张爱玲处于困顿时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帮助她扶危解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朋。在择友交友方面,张爱玲是挑剔,甚至是苛刻的。但是她的由内而外溢出的才气和人格魅力还是吸引了很多人。不过,友在精而不在多与广,正是秉持这样的交友之道,才有了在张爱玲的生命里几位挚友的陪伴。

从刘先生讲述几位朋友与张爱玲相处的内容看,因为张爱玲害怕麻烦别人,所以除非到情非得已的时候她才会与朋友联系,寻求朋友的帮助。几位朋友正是了解了她的性格,所以不自觉会把对张爱玲的关心爱护作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知道张爱玲与社会打交道是弱智型的,他们需要竭尽所能地保护她,让她尽可能少地遭受伤害。不过,喜欢大都市生活的张爱玲与繁华和热闹是疏离的,她俨然是一位深居闹市的隐者。但是,有时候过于自我封闭的人在处理一些事情时往往会走向一种极端。张爱玲过于敏感的自我保护在处理个人感情时是极度个性、自我和感性的。排除一切外在的干扰,毅然决然地与胡兰成走在一起度过了一段没有法律效力的夫妻生活。回望张爱玲的一生,这段感情对她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她的一生中留下的印记是很深的。汉奸文人、投机取巧、狭隘自私、玩弄女性……这些是世人给胡兰成贴的标签。就是这样的人,坠入爱河的张爱玲几乎拿自己的生命去爱。当“我对你没有爱了”的幡然醒悟时,年华已逝、青春不再;而与赖雅的终成眷属,并陪伴年长自己很多的丈夫走完人生,张爱玲付出要多于从赖雅身上获得的;至于与桑弧的惺惺相惜,更多处于柏拉图式的爱的层面,心有所恋但彼此都没有点破。男女之爱是随性的,对张爱玲来说,所以当爱的基因被唤醒,她就会不顾一切地投入进去,当荷尔蒙渐渐消失,她又回到了自己的独立王国中。

借助刘先生的文字梳理了张爱玲作为非文学家的生命存在的点点滴滴。不论是直接正面性的引述,还是通过第三方视野的评说,都能够看到一个立体鲜活的张爱玲站立在面前。只不过,此时的张爱玲是生活化的、社会性的,而不是用文字营造曼妙世界的文学家。一个生命体,不应是单一扁平性的存在,对张爱玲的认识,只有把生活的个体、社会的公民和职业的女性融于一体,才是全方位的、有血有肉的。这是刘先生这部传记精耕的着力点,也是这部传记成为迄今最为权威的了解张爱玲的作品的原因。陈子善曾如是评价此书:川鄂的《张爱玲传》修订版要出版了,这是他近四十年张爱玲研究的新的总结。资料之详实、理解之深刻,是川鄂这部张爱玲传记的最大特色,也堪称现代作家传记写作的成功之作。此外,书中对张爱玲同时代的人群像的描摹,对张爱玲所处时代的认识,也足见川鄂的研究之深,洞察之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