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鹅遇到灰犀牛
(2024-06-19 11:13:17)这几天,姜萍和俞莉事件引发的社会新闻热度可谓是烫遍了各大媒体的触角。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原本是一种公理性的常态存在。可是,这种偶发性的事件,即黑天鹅般的个案事件一旦进入到无所不能的媒体人的视野中,它想继续“蜗居”在一隅,只被少数人知道就难了。
在信息发达泛滥的时代,对一个偶然发生事件的曝光,其诱发的社会舆情的效度因各种关注的角度不同而呈现出不一样的样态。不论是积极正面的,还是消极负面的,公众从既定事实背后挖掘出的茶余饭后谈资的噱头和从中窥见的问题借助媒体的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演化为一种公共性的“大事件”,即灰犀牛事件。17岁中专少女、学服装设计的姜萍因闯入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12强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媒体的采访、大学的表态、企业的宣传、博主的拍摄……一股脑儿地涌过来。随之,围绕这个事件展开的相关社会问题,诸如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个性化教育与共体性教育、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教育资源的再分配、教育的公平等诸多问题的大讨论占据着各种媒体的主要位置。受传统固化思维的影响,公众对职业教育,尤其是中专教育基本上都是戴着有色眼镜注视的不过,造成中国的中专教育不受公众待见的原因,很大部分是许多中专学校有点现代阿斗的特质。
回到事件的本身,出生在农村的普通家庭,本来可以上普通高中的姜萍因为种种原因成为了一名中专生,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服装设计专业。服装设计与数学,两个原本没有关联的专业在姜萍身上完成了合体。从源头上看,姜萍对数学所表现出来的“超慧”在没有遇到现在的数学老师之前是被埋没的。这不由得不让人想起韩昌黎先生所说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公众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如果没有现在的数学老师慧眼识真金,姜萍只能“泯然众人”。只不过,“千里马”湮没在尘世中,不是因为本人“不为”,而是缺少发现她的“伯乐”。就姜萍事件而言,应该是典型的“黑天鹅事件”。可是,当该事件借助媒体的神助攻而“一朝成名天下知”之后,围绕该事件“深挖”出来的各种所谓“灵魂拷问”就逐渐演变成一种隐性的“社会性公共事件”。不论是正向价值,还是反面教训,当被有识之士以“义正词严”的方式提出来,“小事件蕴含大道理”的探讨自然而然地就热络起来。简单梳理讨论的议题,聚焦最多的仍然是中国的教育。
谈及教育,南医大的“俞莉事件”引发的社会大讨论更为敏感激烈。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源于该事件涉及到道德与制度、人道与法理等诸多问题。该事件的当事人俞莉既是医生又是老师的双重身份,让事件附加上太多探讨的话题点。传道授业解惑,是师者神圣的使命。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是对职业尊严的捍卫;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医者天职。就是说,俞莉身兼两项使命——老师传授知识,塑造人的灵魂,“解除病痛,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医生悬壶济世,解除身体的病痛。两者如果能够和谐共振,是社会的幸事。可是,身为医者的俞莉因为拯救生命而导致上课迟到,被自己所教的学生(留学生)举报。事件一经曝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声讨就不可避免。从法理和规则的层面看,上课迟到这是违反基本的职业纪律,理应受到相应的惩戒;而从公德与道义的角度审视,拯救生命是天下一等一的大善事,尤其在倡导“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时代,敬畏生命更要弘扬。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鲁迅先生也强调人类是先活下来(生存),再解决温饱,最后才谋求发展。如果生命没有了,其他所有的畅想都是虚无的。也许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才冒着宁愿被学校处分的危险也要救护生命。全社会只有兴起守护生命、敬畏生命之风,人间才有温度与色彩;如果漠视生命、狎昵生命,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冰冷。
至于举报老师迟到者的“大义灭亲”之举,从常理性的视角理解,似乎找不到丝毫的欣慰感。鲁迅先生说:“人情社会向来不乏告密者。”该生以维护自身权益的壮举把自己的“授业老师”推向社会的风口浪尖之上,何其壮哉!“尊师重道”,这是人之为人要懂得的最基本的道理,不论是饱受西方文化、文明滋养者,还是接受厚重的东方文化和文明浸润者,都应该知道。当然,所尊的师道是在没有辱没职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职业尊严的前提下。就俞老师的所作所为而言,她是以自己的行动诠释“生命至上”的真意。虽然她以耽误学生29分钟的上课时间,损害了一个班学生的利益为代价,但是她还是应该收获更多人的掌声。
就姜萍和俞莉事件而言,它在无时无刻都发生的社会事件中属于个案,但是当抛开事件本身,深挖事件背后投射的社会心理、社会公理和社会问题时,就带有了普遍性。不论是教育问题,还是职业操守问题,亦或是“法不容情”问题,如果在处理过程中都能够以温情而不失理性的思维对待,就不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