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走江南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每每品读郑愁予的这首《错误》,内心总有一种投入江南怀抱,感受诗中描述的唯美情愫的冲动。
乍暖还寒时候,有了独享自由的机缘,于是忙里偷闲与江南进行了短时间的近距离相拥。生活在北中国的人,习惯于干燥、灰色和清冷的生活,当置身江南,氤氲在朦胧的水汽里,满眼的青葱翠绿加上略带凉意的和煦微风拂面,一种无以言说的感觉在心底潜滋暗长。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的江南是温润的,这种韵致没有丝毫人为雕琢的痕迹,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一个地方有山有水才有生命和灵气。江南的山是秀气的,水是充盈的。山是筋骨,水是血肉肌肤,有硬朗,有温润,方显风致。江南的山,不是高峻险拔与巍峨,给人造成逼迫和压抑感,而是低而平缓,绵延起伏,让人产生灵动变换的错觉;江南的山,不是岩石裸露,也不是零星散布的植被和一些干瘦的树木,而是满山翠绿,草木葱茏,有名字,没名字的花草树木恣意地生长,尽情向世界倾吐自己的绿意。与山身披绿色盛装相映,江南的水不似北中国水的浑浊与稀少,而是充盈澄澈的。几乎横贯全境的京杭大运河、四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太湖、鄱阳湖,还有其他不知名的大大小小的湖泊河堰,它们纵横交错,编织成江南的水系。“小桥流水人家”是马致远用诗的语言描绘江南风貌。漫步江南,“吹面不寒杨柳风,沾衣欲湿杏花雨”,即使余寒未消的风吹面,也不会有干燥的感受,多雨的江南时时为空气输送着水,空气里富含的水汽始终给人以润泽之感。不是仁者,更不是智者,但对山水,尤其是江南的山水有一种无以名状的亲近与喜爱之情。这种体验,与刘彦合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何其相似。
当然,山水不是江南的主角,也不能涵括江南所有的风物特征。谈及江南,人们除了在意秀色江南的自然风物,更关注的是它厚重的人文底蕴。有人说,江南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因为长时间浸润在人文的气韵中,都浸染上浓郁的人文气息。此话看似夸张,但是当从会稽山走向杭州、由淮安前往苏州,搭乘开往春天的列车,一路踏访,目之所及、耳之所闻、口舌所享,都或多或少、或轻或重、或浓或淡地与历史更迭、王侯将相、圣贤名达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觞一咏间留下《兰亭集序》的旷世经典;大禹陵刻录的是治水的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天性情怀;幽静的庭院,哀婉的乐曲,一曲《钗头凤》,演绎人世间的挚爱深情;“多乎哉不多也”的咸亨酒店、“金叵罗,铁如意”的三味书屋、“高大的皂荚树、光滑的石井栏”的百草园,它们记录中国脊梁成长的足迹。告别绍兴,抵达素有人间天堂的杭州。在湖畔漫步,不经意间会与文人雅士相遇。断桥相会诠释的人间最美的爱情、西湖揽胜感受苏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妙处、白堤漫步领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兴味。离开西湖,沿着幽辟的小道前行,灵隐寺悠远的钟声不觉间把济公活佛传奇故事带入大脑,而不远处一块高耸的巨石上“飞来峰”三个猩红的大字,把拗相公“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畏强权、矢志改革的精神投射出来,至于倒掉后又重建的雷峰塔与西湖遥相辉映,景与情、人与自然实现了浑然天成的融合。
“西湖美景三月天”,歌曲唱出了“西湖印象”。不过,对匆匆过客而言,再美的风景也无法止住前行的步履。因伟人气质人格的召唤,淮安是不得不去的。尽管从地理位置上划定,淮安不属于江南,但从气候、风物、景致、人文上看,它都富有江南的气质神韵。淮安的山水虽比不上江南山水的风致神韵,但有独属于自己的神采气韵。投入淮安的怀抱,感受别样的情味。古漕运码头青石灰瓦不是衰败破旧的表征,而是古朴深邃历史的写照;沿淮古镇少去车水马龙的喧嚣,悠长狭窄的街道与斑驳的白墙灰瓦的建筑相映,是小镇悠远历史的见证;站在架在京杭大运河上的桥头,欣赏往来穿梭的千帆竞发繁忙;走进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的故居、周恩来纪念馆,瞻仰与总理生活和工作有关的物件、文字图片,感受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岸人格;而对“胯下之辱”韩信的能屈能伸风骨的领略,对写出中国的魔幻小说《西游记》的吴承恩故居的,在现实与魔幻的穿越中感受淮安厚重的文化;享受了视听之愉之后,解决口食之需以满足口舌之快是不可或缺的。不论是充满现代气息的酒店,还是保留几分古朴的瓦肆酒馆,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都是它们的招牌菜。到淮安,不吃“选料严格、刀工精细;火工考究、擅于炖焖;主料突出、注重本味;原汁原汤、清则见底、浓则浮白;浓而不腻、淡而味鲜;咸淡适中、南北咸宜;带骨者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煎炒遛炸者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的淮扬菜是不完整的。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从杭州到淮安,现代快速的交通工具少去了舟车劳顿之苦,节省了时间。告别淮安,走进苏州。汇集天下园林标本于一体的苏州,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别具风格的园林、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而闻名遐迩。不管是著名的四大名园中漫步,还是穿行在沧浪亭中,其间的亭台轩榭、花草树木无不外溢出浓郁的人文气息。苏州园林名天下,此中之“名”一则大小园林之多,一则各个园林中都浸透文人雅士的气质神韵。有了园林的护佑与滋养,成就了姑苏独一无二的风致。夕阳西下,夜色降临,寒山寺的钟声应时想起,此时伫立在桥头吟诵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佳句是恰逢其时的。带着几分苍凉,从胥门进入古城。为抵御外地而修建的军事设施,有防御、有进攻,一应俱全,不见硝烟,但从斑驳的印记中分明可以感受到伍子胥为保吴国气定神闲的气度。站在城楼远眺,吴越纷争的惨烈映红了天际。置身于由高踞的城楼、灰色的城墙与土炮、绞关石组合在一起的城堡中,除了感受历史的悠远,更多的是逼仄和压抑。走出古城,沿着苏州河畔漫步,穿梭如织的大小船只、一座座造型别致的古桥、河两岸渐次亮起的灯盏,绚烂的姑苏夜景从苏州河慢慢向四周扩散。
城中漫步,虽有厚重历史的印记,但更多被极富现代感的风物景致裹挟。光的绚丽夺目、林立高楼大厦造成的压抑、各种声音对耳膜造成的撞击,多少让人产生不适之感。于是,“逃离”的意识在内心深处油然生起。不论是在旺山,还是虎丘山,因为远离喧哗的闹市,就增添了几分幽静。不高的山势,翠绿的树木花草,不多的游人,置身于其中,多少能够感受到朱自清先生所言的“便觉是个自由人”的兴味。有山有水就有文人雅士的寻访。旺山的憨憨泉、宝华寺、揖山亭,虎丘山的千人石、试剑石、剑池、虎丘塔……虽然已为历史的陈迹,但是走进其背后的故事,从风物中仍然能够感受古人生命的律动。
……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匆匆的旅者,行走在江南的大地上,享受旖旎秀美的江南风景,呼吸浓郁的人文气息,感受厚重的历史,虽未自失,但多少有一种不生江南的遗憾。走过了,领略了,此生来过,也多少可以消解一点失落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