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古《红楼》悟世情——读刘再复的《红楼梦悟》

(2024-01-01 20:13:03)

千古《红楼》悟世情——读刘再复的《红楼梦悟》
   《红楼梦悟》与其他书不同,作者完全没有研究意识,也没有著述意识,只是喜欢阅读而已。作者读《红楼梦》完全是出自心灵生活的需要,他把《红楼梦》作为审美对象,特别是作为生命感悟和精神开掘的对象。作者终于明白中国文学乃至文化最大的宝藏就在《红楼梦》中,这里不仅有最丰富的人性宝藏、艺术宝藏,还有最丰富的思想宝藏。——引言

走进刘再复先生品读千古奇书、鸿篇巨著《红楼梦》世界,借助独特的文字书写,我们分明能够感悟出不一样的红楼意韵。这种阅读体验显然是与刘先生所著的《红楼梦悟》是暗合的。据实而言,看到刘先生的《红楼梦悟》一书,潜意识中有一种熟悉亲切之感,所以宁愿掏出比原书定价还要高的价格钱购买下此书。仅从书名看,刘先生的作品是以自己品读曹公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完成的奇书《红楼梦》为创作的蓝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人生阅历,并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世情社会、观照人生百态而创作的。一个“悟”字足见作品的独特性——作者把读书与现世对接,用作品中的事件、问题和道理来观照现世社会、体悟世情人生。

从作品的取名可以窥见刘先生写作视角的独特,具体到长短不齐的文章,品读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才真正感受到作品的独特韵味。简单而言,刘先生的文章主要以二元解构的方式写作,即把对《红楼梦》中的人事物等进行品鉴与用现代视角解读作品中透析的现代社会价值有机结合。正是如此,读每一篇文章都有亲切而熟悉的感觉。

就整部作品的布局而言,它由五个部分组成:两篇“自序”、三个“专辑”和附录与后记。其中,三个专辑——《红楼梦》悟、《红楼梦》论和《红楼梦》议——是作品的核心。具体到每一个专辑部分,《红楼梦》论是作品的心脏,它包括论《红楼梦》的永恒价值、论《红楼梦》的忏悔意识、论《红楼梦》的哲学内涵和论《红楼梦》的性格描述四个部分。不难看出,该部分主要聚焦的是对原著《红楼梦》蕴涵的价值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而且每一个部分都从不同层面进行解剖分析。既然是作品的核心,其间就包含着丰富的言说内容,品读时获得的阅读体验自然也就丰赡,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道明。而《红楼梦》议部分尽管有12篇文章组成,但是文章基本上属于短小精悍式的,作者从原著中选取一个小小的切入点进行品味鉴赏,以管窥作品蕴含的丰富现实意义。加之刘先生独特纯熟又老道的语言,读起来让人产生酣畅淋漓之感,而用现代视角对作品的人、事、物进行的当下解构,让每一篇文章都外溢出浓烈的现实生活味道。

《酸论》是该部分的开篇之作。之所以放在开篇,我想不应该是随意为之,而有作者的良苦用心。就整个《红楼梦》而言,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贯穿作品始终的是经世致用的入世与逃离生天的出世的斗争,即读书以入仕途博取功名与遵从本心不为功名所囿。这一点从贾政与贾宝玉、林黛玉与薛宝钗等对立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追求可见一斑。——蔑视功名的贾宝玉、林黛玉在贾府始终被视为异类。正是这样,他们生活在孤独抗争的困境中。之所以这样,从原著解构故事的源起看,他们是从仙界下凡人间以感受和体验俗世的辛酸、人世的污浊、人情的凉薄。正是带着这份理智,所以他们与世俗格格不入。即使不为世俗所容,但也不会忤逆自己的心志。于是,凡尘与仙界、入世与出世的博弈或明或暗地展开激烈的厮杀,没有硝烟弥漫,但却血腥味十足。有了这样的大前提,自然就有了许许多多细微的突破点和透析点。就《红楼梦》的男主而言,它同样是两个对立的存在——甄宝玉和贾宝玉。“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甄”与是以俗世社会的价值标准进行界定的。甄宝玉生活在俗世,是凡胎肉体,受仕途经济的影响根深蒂固。所以,他为人处世、言谈举止始终都是以功名为标准。与之相反,贾宝玉来自仙界,鄙视功名,不论是读书——不读四书五经而痴迷于《西厢记》《牡丹亭》,还是与人交往——与林黛玉和晴雯的交往、与史湘云和薛宝钗的交往,都对读书捞取功名”——“文章经济”——投之以巨大的心理抗拒。这样,一个热衷文章经济,一个鄙弃文章经济,即使甄宝玉与贾宝玉长得一个模样,可是心思却完全不能沟通

以文观世情,文章分析了甄、贾二玉形同神离之后,接着引申出这样的论述:甄、贾宝玉相见而相失的故事,除了说明友道不在脸上而在心上的浅近道理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它使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念确实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动。原来被视为正道乃至神圣之道的立德立言之议,到了贾宝玉心目中,已成为失去任何新鲜感的酸论这是作者就作品中的人与事所阐述的观点、悟出的道理。而把这些移接到现实世界,观照现世人情,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真知灼见:细想一下,却觉得自己在以往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正是甄宝玉。不管有没有著书立说,总是终日言忠言孝言争言斗言彻底言到底,一心想做一番立碑立传立牌立坊立火辣椒红彤彤的事业,口中笔下也是一派酸论。那时候虽也知道禅宗要打破我执,但不知道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真我一个假我,该打破的是假我之执而非真我。

静言思之,刘先生读文悟道虽带有鲜明的个体生命色彩,但是更带有普适性的人生意义。审视每一个生命体,芸芸众生哪一个不是带着双层面具,哪一个能够以真正纯粹的真性情示于世人。不以成败论英雄只是世外桃源的意淫,有了这样的价值框定,为了成功,每个人都会全力以赴用身体力行践行司马子长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慎独固然重要,但是真正能够做到遗世独立者又有几人。这也许就是自有人类始,贾宝玉因为只能存在于文学作品的书写中,在现实世界难觅踪影的原因。正是因为贾宝玉的缺失,这个世界才时时上演树倒猢狲散、大难临头各自飞、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居闹市无亲朋的凉薄。(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