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做“不对头”人生的摆渡客——读托翁的《伊万·伊里奇之死》

(2023-11-04 09:08:02)

做“不对头”人生的摆渡客——读托翁的《伊万·伊里奇之死》
    很多人所过的生活都是无用的。——写在开始

《伊万·伊里奇之死》是世界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后期创作的一部精致的小说,不到六万字的作品为世人塑造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伊万·伊里奇形象。从文学形象归属的角度看,伊万·伊里奇是独属于托翁的。但是从人物形象被赋予的典型意义看,他又属于世界文学人物谱系中的一个典型存在,就像孔乙己、阿Q、别里科夫、阿巴贡般。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创作理念在《伊万·伊里奇之死》中被托翁演绎到了极致。与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别里科夫和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葛朗台不同,伊万·伊里奇的悲剧不在于把自己装在自己编织的套子里,活活把自己套死;也不是把自己堆在金子中,吝啬的 贫困至死,而是源于他短暂的一生始终生活在不对头的纠结与挣扎中,从而导致自己所过的生活是无用的

把伊里奇短暂的命途遭际移接到现世世界,聚焦到每一个匆匆忙忙疾行的人身上,文学的书写与现实的投射始终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关联不是黑天鹅式的,而是灰犀牛般的。就是说,伊里奇身上所具有的、人生所经历的,在现实生活中不是个案性的存在,而是一种普遍性的蔓延。也正是如此,伊里奇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人生悲剧在现实世界也同样存在。可以说在每一个生命个体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或轻或重地发生,而且不是过去时与完成时,而是进行时和将来时。

文学即人学。这个简单的文学命题很好地把文学表达与现实人生对接了起来。文学家以其独特而敏感的艺术眼光观照世情社会、体悟人情世态,然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以独抒性灵的笔触加以抒写,于是就有了丰富多彩的文学样态。对读者而言,借助丰富多样的文学,可以认识和了解生活以外的世界。而在品评文学世界的风物景致、人情世态时,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把文学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对接起来,把文学世界中的人物命运与俗常世界中的人物遭际关联起来,会情不自禁把自己带入到作品之中。一部好的作品如果能够消弭现实与文学之间的罅隙,以实现无缝对接,这样的作品即使不是经典,起码也称得上是好作品。阅读这样的作品,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文学世界的魅力,还能够获得启人心智的收获,更能够引发对现世人生的思考,列夫托尔斯泰的《伊万·伊里奇之死》就能够给读者带去这样的阅读体验。

伊里奇是托翁塑造的典型人物,但是他短暂的人生遭际却被附加上鲜明的现世生活的特色。不论是职场中的伊里奇,还是生活中的伊里奇,亦或是社会中的伊里奇,托翁赋予他的思想和灵魂都已经远远跳出个体生命的窠臼,带有普世性的意义。回望现实世界,每一个身上都或明或暗、或轻或重地被烙上伊里奇的影子,就像芸芸众生身上都或多或少、或浓或淡地带有阿Q的精神胜利法特质般。之所以这样说,源于用司马子长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标准来观照伊里奇,他的言行举止以及做事的标准基本上都是在践行这样时代风气。作为家庭的一份子,伊里奇在仕途上没有混得风生水起时,始终在妻子儿女面前表现出唯唯诺诺的负疚感。虽然这时候的他在妻子儿女面前表现出的是卑微的,但是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内心深处始终坚信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拥有的人脉资源,肯定能够混的风生水起。有了这样的笃定坚持,伊里奇就有了生活的奔头和人生的方向。星光不负赶路人,从省级机关的办事员到法院的决定人生死权的法官,伊里奇在家人面前终于可以挺直胸膛、昂首阔步了;作为职业者,伊里奇在省直机关时凭借自己独有的察言观色、揣摩领导心思的特殊本领,在那里也混的小有名气、深得人心。回到地方,凭借自己在省直机关积攒的人脉资源和仕途资本,他在法院系统左右逢源,也混的青云直上。

不管是从生活的层面看,还是从职场的角度审视,伊里奇始终是以世俗的眼光与标准规划和规范着自己的行动。不可否认,当他得到家人的认可,受到同事的奉承时,伊里奇心里有无以言说的兴奋与快乐。但是,静言思之,他为了博得家人和同事的好感而做这些事情时,从本义上看自己是不是真正的快乐,真的只有人生天地间,得失寸心知了。之所以如此说,源于在他生命的后期时所经历的。身患“不治之症”,家人的嫌弃、抛弃、同事的疏远、亲朋好友的不见踪影,这些能够说明的是什么呢。他在其位时,鲜花掌声、恭维捧喝声不绝于耳。之所以这样,源于他有利用的价值。一旦这种价值失去,甚或沦为一种负担时,他们会像躲避瘟疫一般逃之夭夭

当伊里奇在痛苦中闭上双眼,结束自己的一生时,他所经历的给现实世界中的人留下太多思考的话题。被赋予生命,我们为什么而活、为谁而活、怎么生活…...诸如此类的问题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思考的。是为名为利而活、为他人的评判而活,还是为自己而活,这是需要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伊里奇短暂的一生太在意世俗价值的评判、太注重自我生活圈子释放能量的多少,导致自己一辈子都负重前行。当疾病缠身,有时间和机会对自我的生活与人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一切都不对头时,已经为时已晚,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不能决定自己的生死权。用伊里奇的遭际来反观现实,其实很多人穷其一生都没有弄清楚自己是为什么而活、自己活着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说,自己始终生活在不对头之中。强作欢颜、失去自我也许可以实现平步青云、飞黄腾达,但是,当达成所愿,却曲高和寡时,是收获得多,还是失去得多;是快乐多,还是孤独多,也许只有自己心知肚明了。

伊里奇是托翁小说中的人物,更是现实世界中的你我他。对每一个读者而言,从文学作品中伊里奇的经历中能够汲取多少有益的东西,决定了我们在大染缸中挣扎时清醒的程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