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得百家成秘后,为教辛苦为考忙——写在武钢三中学习之后

从霍邱到武汉、从15号到17号,一辆商务车往返1000余华里,两天时间共听15位专家老师的学术报告和高考专题研讨课,这就是此次不远千里(往返行程)武汉之行学习取经的速写。不论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三天的工作量远远超出在家上几节课的强度。但是,为了一份对职业的坚守,为了一份对自我成长的根植,为了一份对专家学理的虔诚,纵使千般劳累、万般辛苦,也在所不辞。参与完全程,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付出与所得,痛并快乐着最恰切不过了。不过,当郑桂华老师“近看考试,远看人生”的教育箴言在耳畔回响时,一切的辛苦都变得无足轻重了。
“青于蓝.2024年高考大会”是由湖北青出于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青于蓝教育研究院组办的。作为一所专注于高中教学与考试评价研究,已有三十年历史的研究机构,自创办到现在已经与全国近千所高中建立合作关系,并以一百多所全国重点高中为教学和考试研究实验基地。因为把研究扎根在厚重的教学第一线,所以这些年经过一批批青蓝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矢志追寻,教学研究方面结出丰硕成果。这些成果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是散布到大江南北,惠及无数学子。正是如此,当举办此次研讨会时,才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近三十个省市的从事高中教学与研究的老师不辞辛劳地参加这次盛会。
就以本人审视的视角和参与全程获得的感受而言,要评价此行的体验,只能用五味杂陈来形容。据实而言,在看到整个活动的安排流程和列出的参会专家时,我还是兴奋喜悦的。之所以有这种情感反映,源于组委会居然把顾之川和郑桂华两位大咖请出山做专题报告,这对于全国高中语文界的同仁而言,无疑是一种饕餮盛宴的奖掖。因为从现有的高中语文教学与评价的话语场看,这两位语文界的名人可谓是家喻户晓,他们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语文教学和考试评价的工作,要么是指导性的意见,要么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像全国高考语文卷的命制、指导和规范高中语文教学与考试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等。再者,现今的高中语文教学与评价现场,凡是关联相关的指导意见或理论,都会或多或少地转引他们的经典语录作为理论支撑。正是因为投注了太多的心理期许,所以在参会过程中,对自己心目中的“神”的关注就更加细致入微。两个人的专题讲座,每个人近两个小时。很显然,这种劳动强度对于已过花甲之年的人来说,确实是一种巨大的考验。但是,两个人没有因为自己个人的健康原因而断断续续,一场讲座如行云流水般完成。这种敬业精神,对于每一个参会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最好的榜样示范。而回到报告的本身,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名实之争”就有了丰富的话语场。
不论是有名望的,还是没名望的,当有机会成为公众关注的公众人物时,你的言行举止都应该对公众负责,尤其像一些专业性的活动更是如此。如果把自己所谓的名气、名望、荣耀作为一种应付公众的资本,很容易从神坛跌落的。有了对语文教学与考试相关指导性文件的制定、相关精神的指导,高中语文人在教学现场具体实施相关工作时才不至于出现像无头苍蝇般的情况。但是,理论的指导,如果仅仅止于文字的层面,其价值显然是不大的。理论来源与实践,反而观之,既然占有了理论,就应该能够很好地用理论对具体的实践进行指导。可是,这一点在报告中似乎难觅踪迹,即使有,也是碎片化,散点式的,对于虔诚的参会者而言,很难从中间习得系统化、可操作的“真金白银”,由此不得不让人想起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损失的王明。深孚众望与不负众望的天壤之别不在于其词素的构成,而在于两者意思和情感的天壤之别。
专家能够如此的神操作,有用名气、声望编织的金丝铠甲的护佑。那些还穿不起金丝铠甲者有机会在这个平台上成为聚光灯聚焦的公众之星时,应该以敬畏之心,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展示自我、推销自己的机会。可是,从担纲相关讲座或展示课任务的所谓“名师”看,有的人尽管言辞犀利、个性鲜明。但是,这种生活中的棱角分明在专业性展示中就不见踪影。新坛装老酒地兜售自己的陈年老酒,与走卒贩夫毫无二致。煞有介事的言之凿凿,不知内情者,自会投以仰慕的目光;而在已经听过几次一模一样报告者的眼中,就俨然变成了跳梁小丑。我们很难揣度如此神操作的心理,但是用这种不负责任的方式对待自己负责的任务,轻者言之,是严重的不负责任;重者审视,是对参会者最大的愚弄。一堂在全国各地打磨了无数次的示范课,一些陈旧的不能再陈旧的“引经据典”,依然抱着老教材的佛脚不放的执着……试问,这样的所谓的成功经验对于当下有多少实实在在的指导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