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个暑假,静身养性任逍遥

(2023-08-27 15:04:16)

这个暑假,静身养性任逍遥

古人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个暑假谨记先人的谆谆告诫,用自己的方式践行静身养性,以体验乐逍遥的兴味。因为潜质钝拙,所以很难达到古人所崇尚的养德的高度。不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在追寻的过程中享受希绪弗斯最后一次向山顶推石头的乐趣,也是一种人生的意趣。

“静身”,并非躺平、摆烂,不是充耳不闻窗外事,而是屏蔽喧嚣尘世对视听的叨扰,在自己的独立王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像朱自清先生沉浸在他的荷塘世界一般——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是个自由的人。不过,这种躲进小楼成一统,也管冬夏与春秋的自我安放,需要一种自我排解孤独和苦闷的东西。于是,张元济老先生天下一等一的大好事就是读书的告诫犹言在耳。这样,不论烈日炎炎,还是暴雨如注,只要有独属于自己的时间,沏一杯清茶,把手机设置在无网的状态,端坐在书房里,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

尽管达不到高尔基所说的“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的程度,但是当把自己安放在书的世界里,在曼妙的文字营造的世界里漫溯,不同的书籍,可以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可以打开不一样的认识世界的窗口:读周汝昌先生的《红楼小语》《梦解红楼》,有了重新认识和解读红楼奇书真容的契机。正是借助周先生的警言睿语,才对原有关于《红楼梦》的认知有了拨乱反正的机会。这时候才真正体会到开卷有益蕴涵的真意。一本书的视角是有限的,提供的审视世界的视角是单线扁平的,当多本书放在一起,架叠的角度就变得立体多元。这样对事物的认识与了解也就避开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认识偏狭。对《红楼梦》的再认识,如果没有品读俞平伯的《红楼小札》、王蒙的《红楼启示录》、周汝昌的作品,就很难抵近曹公创作《红楼梦》真正的意旨。

如果说品读红学方面的书籍带有专业探寻的性质,那么读潘向黎的《看诗不分明》则从另一个视角告诉你品读经典的唐诗宋词元曲时应该保持的心态和秉持的原则。诚然,朱光潜先生说的不论是读书还是写作,都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是严谨治学的基本要求,但是有时候过于锱铢必较,往往会适得其反。——潘向黎浅近的文字为我们读诗解诗品诗提供了新的视角。当然,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陶冶性情,但更是为了给生活和人生注入一股清新的风,因为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也有诗意和远方。故之,闲暇时读一读素有生活百科全书之称的小说,在文学世界里能够了解更多的人情世态、社会风物,不论是梁晓声三大本的《人世间》、冷金城三大本的《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还是蔡崇达的《命运》、东西的《回响》……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解译了人情社会的爱与恨、冷与暖、悲与喜、乐与愁……

人是社会性的生物,不可能与社会剥离。正是深谙此道,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从书的世界抽身,投入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社会中,把书的世界与充满烟火味的世界对接,可以品尝到别样的味道。受魏晋名士发现自然、发现自我的启发,所以适时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切身体验刘勰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况味。达不到智者、仁者的境界,但是,乐山、乐水本是对生命本真的回望。徜徉山水、观览风物,动静不拘、荣枯代谢,这些生命原有状态的自然演绎,无须在意纷扰尘世的眼色与言语。这时候才会真正羡慕一花一草、一山一石的随性自适,因为与它们相比,我们被繁文缛节羁绊得太重了。如果用不自由,毋宁死来观照,扰扰尘世又有多少人能够轻轻松松、清清爽爽地昂首阔步呢。“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虽达不到,但能够走出去,用双脚感受大地的厚重,能够意识到井底之蛙只有走出去才能发现自己的渺小,这难道不是人生本味应有的样子?

生命在于运动,思想的运动,双腿的丈量,精神世界的放歌,自然世界的吟啸,短暂的暑假,有了这两种生活的摆渡,尽管静躁不同,但逍遥恣肆,切身感受了人生充满劳绩,也要诗意地生活的真味,岂不乐哉!(陈士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