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端午遥望寄哀思

(2023-06-22 17:40:20)

这个端午节没有吃粽子,多少有一点对屈子大不敬的嫌疑;出于对文化的传承、对先人的怀想、对一份情感的记挂,这个特殊的节日还是买了粽子。从某种意义上说,粽子蕴涵的情感意义已经远远超出它的实体意义。

一个偏远的小城,兴许是出于从疫情阴霾下解放出来的释放,“万亩荷花节、水门赛龙舟和万人吃龙虾”的三台文化大戏的相继上演,着实让公众大嗨了一把。不过,对于喜欢清静的人而言,我更愿意从喧嚣聒噪中逃离,至于能不能生天就另当别论了。

蜗居在家,虽达不到“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境界,但是佳节大典的热闹多少还是能够挑动那根敏感的神经。每逢佳节倍思亲,最为经典的共情标识,随着一点点诱因的撩拨,慢慢就蔓延开去。

对于饮食不是特别挑剔的人而言,粽子自然不是过敏之物。之所以没有做世人在特殊时节吃特定食物以示纪念的事情,源于在内心深处,粽子承载的特殊情意。随着物质多样化发展,同样的食品会出现形式多样、口味多样的种类,手工制作的,机器加工的,粽子也不例外。但是,把林林总总的粽子与母亲亲手包的粽子放在一起比较,始终觉得其间少去了一种味道。物质贫乏的时代,粽子对穷孩子来说可谓是稀罕物,只有在特殊的节日才能享受到。正是因为物以稀为贵,所以每当被恩赐,得到一枚粽子,不论大小,都会欢天喜地的贪婪享受。

回忆那年那月的粽子,不像现在用鲜嫩的苇叶包裹得那么精致小巧,而是用宽大的竹叶做包衣。因为叶大,所以包裹起来难度很大。但是心灵手巧的母亲在忙罢田间的农活、忙好家里的活计以后,一个人独自在昏暗的灯光下专注地拿捏着边边角角。那份专注,恰似在精雕细琢一件稀世珍宝一般。趴在床上目不转睛地欣赏着母亲手中的粽子,时间不长,一个个精致的、棱角分明的粽子在母亲的手中像变魔术般“出世”了。那时候的自己,看着母亲变戏法似的“神操作”,内心充满无比的崇拜。

经过一段时间的挑灯夜战,一堆劳动成果被送到铁锅中,里面再放上一些鸡蛋、鸭蛋,一番火吞火燎之后,香喷喷的粽子和略带淡淡清香的鸡蛋鸭蛋就成了盘中餐、口中物了。尽管用料简单,但是因为取材于纯天然无公害的原料,再加上母亲高超的包裹技术,吃起来不仅劲道,而且够味。

如今,斯人已逝,佳节年年有,粽子时时吃。但是,不论是什么样味道的,吃起来始终觉得少了那么一点独特的感觉。对母亲所包的粽子之所以情有独钟,一方面源于它是母亲用尽心思制作的,一方面出于一种对母亲无以言说的思念。由端午节吃粽子,唤起对在天国中生活的母亲的思念,与此同时另外一件物什也随之在脑海中闪现。端午节临近时,大街小巷卖艾草随处可见。而艾草外溢出的独特香味,不经意地把思绪带到那年那月夏夜纳凉的现场。夏季的农村蚊虫肆虐是最让人痛苦的。积贫积弱的年代不像现在灭蚊虫的产品品类繁多,当时最原始的土法子就是用烧稻草冒的烟熏赶。不过,由于烟雾刺鼻呛人,无法忍受,所以一般不用。这样,艾草就成为不二选择。因为艾草有独特的气味,蚊虫闻之就逃之夭夭。而作为在农村随处可见的植物,艾草自然成为农人用来驱赶蚊虫的主要物品。

相较于现在很少有高温炎热,那时候一旦到夏天,真的是酷暑难耐。不像现在有风扇和空调可以用来降温消暑,那时候用以避暑的法子除了用凉水,就是一把蒲扇。炎热的夏夜,屋子里是无法入睡的。所以在露天享受习习凉风就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可是,人到哪里,蚊虫就会如影随形。为了让我们安静地入睡,忙完手头的活计,洗漱完毕之后,母亲就会把白天挤时间准备的艾草拿到临时搭建的床边,坐在床头轻摇着手中的蒲扇。这样,既驱赶了那些冒着生命危险来吸血的蚊虫,又可以增添一丝凉风。有了双重保障,我们在母亲手中蒲扇有节奏的摇摆中就可以酣然入梦了。

时间永是流逝,那年那月的点点滴滴在岁月的淘洗中非但没有变得模糊,反而随着年岁的增长变得更加清晰。一枚粽子,一束艾草,一把扇子,当它们按照情感密码编织在一起,物质的承载,情感的浸润,是现代社会中让人眼花缭乱的什物无法相比的。今天,以一种深挚的追思之意回放那些无法忘怀的点滴场景,寄托的是一份永不褪色的深情。愿天国没有烦恼、病痛!祝端午安康、顺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