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面对新高考,教学该往何处去

(2023-02-26 11:23:16)

       高三的几次月考,从学生考试过程中经受的煎熬和考试结果看,应对新高考如果还继续用惯常性的思维处理教学与备考的关系,已经无法抵达的预期。——写在开始

对于这个问题,每一个与高考有关的人都会有意无意地在脑海中闪现。之所以如此,源于教育进入“三新”时代,传统的一些教育的方法理念和手段已经无法应对高考的检测。很显然,在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考查方式都发生改变的大背景下,如果教育教学再死抱着佛脚不放,肯定会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回望近几年中国的教育现场,教育、考试,尤其是高考的话题,可以说始终是居高不下的社会热点。就高考而言,随着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时代对所需人才的标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立德树人总的教育目标的提出,与之相关的各种思想、手段都必须做出调整。惟其如此,才能把目标落到实处。而要做到这些,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方方面面与先前的相比都要进行根本性的转变。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坊间习语一度成为中国教育领域的圣言,而且被很多家长和学生奉为至理名言。因为受到这句“真理”的加持,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学习方向时,往往会不自觉地陷入不顾自身实际而盲目跟风的怪圈。诚然,这种从众思想的作祟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是利是弊,只有切身经历过,才会有确切的定论。而从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学习什么学科,向什么方向发展,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实际情况。从这个角度说,教育的管理者和执行者在引导学习者时,应该摒弃纯功利的思维,应遵从学习者自身的实情。如果一味地从应时的所谓的升学率的角度考量,可能真的会“误尽苍生”。

而进入新教育时代,新的时代机遇,新的时代要求,显然那些传统的一套“清规戒律”已经无法适应需要。面对新的形势,如果依然食古不化,不论是教育教学的本身,还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会或轻或重地受到应有的惩戒。自进入新高考时代以来,近几年教育教学与考试所走过的履历看,一些鲜活的事实已经为人们敲响了警钟。故步自封、画地为牢、抱残守缺,极有可能把自己置入到“万劫不复”的绝境。

既然是“新”,就不是简单的文字的描述,也不是换汤不换药的新瓶装老酒,而应该用全新的思维审视并经营相关的事情。从直观的角度审视,传统的题海战术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之所以这样说,源于新的教育教学的指导纲领和规范教育评价的文件、意见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思想指导行动,当指导思想发生变化时,与之相关的具体事情自然也会做出重大的挑战。不可否认,特殊的年代,机械性的刷题确实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大一部分人成为这种教育模式的受益者。可是,新时代新气象新要求,当“本”已经发生质变,“末”还岿然不动,很难实现和谐共振。

在倡导大单元和跨学科学习的时代,学科教学与学习不再是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封闭时空中进行,而应该用一种开放性的思维与眼光处理相关的事情。既然强调的是“大”和“跨越”,那么在具体操作时就需要有宏阔的视野。如果眼睛只盯住某一个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结果收获的只会是零零散散的碎片化的知识。认真研读指导教育教学的相关纲领性文件可以发现,单纯的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已经远远无法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知识与技能固然是通过教育教学的活动,受教育者应该掌握和具备的。但是,从完整的教育体系看,它们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教育活动与其他的社会生产活动不同,其指向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情感有个性的人,除了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具备,还应该有审美情趣的陶冶和心性的涵养。就是说,只有把受教育者视为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在实施教育时才不至于步入机械训练的死胡同。

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不论是教学,还是学习,各个学科间是紧密关联的,这就要求实施教育教学时,应该以“兼容并蓄”的思维对待。当然,采取这种方式,不是简单地进行加减法运算,而应该采取乘法的方式。在“万能公式”成为学科备考新宠的时代,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以虔诚之思行走在朝拜“万能公式”的路上。“得万能公式得高考”的口号,一度响彻云霄。不可否认,“万能公式”式备考确实让一部分人受益匪浅。可是,在培养学科素养成为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的教育生态下,所谓的“万能公式”已经失去了“万能膏药”的功能。众所周知,学科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不是依靠简单的技术性训练就可以实现的,必须扎根到学科的根祗。具体而言,就是学习者自主性地沉潜到学科内部,借助知识与技能的引领在“更深处慢溯”。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性和非专业的书籍阅读应成为学习流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论是自然科学类的学科,还是社会人文类学科,要真正得其精髓,仅仅立足学科知识信息的层面是很难实现的。只有“遍观群书”“博采众长”,素养才能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浸染。

不错,就考试的表现而言,它就是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但是,从近几年考试反馈的信息看,不管是教学,还是学习,如果只盯住浅层的知识,而没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深究本源的精神,是不可能在千军万马的“厮杀”中突出重围的。新的教育、新的高考,必须要有新的思维与策略应对,否则很难达成所愿。放眼当下,现有的教学与考试生态相较于传统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面对变革已经成为既定事实的现实,教育的相关方在技术性操作和艺术性经营方面取材的思维和手段必须进行及时调整。只有这样,在完成“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目标时,才不至于被冠以“不合格”的名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