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语用,守护文化家园
(2023-01-13 21:04:18)一年一度语文用语差错评选的结果,由《咬文嚼字》编辑部向社会发布,跻身前十的分别是“踔厉奋发-zhu、莘莘学子”的读音错误、“天和核心舱-合、终止-中、连花清瘟-莲、霰弹枪-散、天然气-燃”的用字错误和“英国女王-女皇、不负众望-不孚众望、数量变化用‘倍’”的语义错误。不难看出,把十个误差按照语言本体的相关标准进行分类,不外乎涉及语音、语义和语法三个方面,而这些正好涵括了语言的三个维度。
作为人类特有的,也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有口头语言和书面言语两类。其中,口头语言主要是通过声音的传递完成交际的任务。而由于声音受时空的限制比较明显,所以其功能的发挥多是即时性的;而书面言语则是通过文字记录语言,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其有效性、实效性和寄存性更强。另外,口头语言是通过口口相传,借助声音传情达意,除了根据意思把用字的读音说清楚即可,对具象的文字没有特别的要求。这样,为了准确表情达意,念准字音非常重要;而书面语言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同音性和多义性,这无形之中就增加了准确交流的难度。从实际的交际看,要通过语言准确地实现交流的目的,必须要有特定的语言场域,还要看交流的对象。唯有这两个因素确定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书面语言通过文字书写时,一般坚持的原则是字有定声,声有定调,在此基础上定字限定在具体的语言场域中,就有了明确的字义。
以上从语言及其使用的本体角度探讨了相关问题,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因为有了语言的媒介搭建,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才得到不同程度地消解,古今中外之间横亘的鸿沟也才慢慢被填充。那么接下来就是关注如何使用语言,以最佳的方式沟通交流的问题。作为音形义的组合体,汉语言因为其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独特性,决定了在使用过程中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很显然,对本民族语言的运用,要求每个公民都能够达到炉火纯青、游刃有余的程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身为国民,运用母语交际时,尽管不是进行专业性的研究,无需做到精确规整,最基本的通识性的规则还应该遵守。否则,任性而为、各自为政,语言的使用就会乱象环生。
这里所言的通识性规则,首先就是要读准字音。口语交际因为受制于地域,所以方言土语的使用只能局限在方言区,不可能成为共通的生活交际用语。当打破方言区的界限,在公共场合交流时,口头语言的使用应该尽可能地使用通用语,语音只能用共同语——普通话的读音,这样才能消除沟通的隔阂。汉字的读音尽管在不断变化,但是总体上还是保持相对的稳定。文字读音的判定,很多是依形判声,但是更多是约定俗成的,如果仅仅依据字形,就可能出现误读,像踔、莘的读音。
口头语言如此,书面言语更是这样。文字的使用是由语义决定的,什么意思与什么文字对应,基本上是确定的。尽管汉语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但是最能够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字一般是固定的。基于此,字义决定的汉字也是明确的,像终止、天然气、霰弹枪、连花清瘟、不负众望等,这些词表征的是专属性的,它们的意义是固化的。这种专属性的特点决定了用来记录的文字的确定性,如果望文生义,就会出现差错、闹出笑话。
除了语音和语义确定用字,在用文字表情达意时规范使用是保证不出差错的前提。每一种语言的使用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性,都有特定的语法规则。只有遵循规律,按照规则遣词造语才不至于出现误差。这里的规则既有微观的汉字缀连时字与字之间的,即语素的组接,也有中观的词语与词语的搭配,还有宏观的句子与句子的关联。如果在某一个部分出现了问题,语言的使用都会出现差错,像“倍”的使用,其表征的是数量关系,但是不能用来描述数量的增大或减少。就汉语言而言,大多数都有明确的表意性。这种表意既有语义的实体义,也有汉字的语法义,与此相应的就是不同词性的汉字在句子中能够做什么成分也就有了明确的定性。另外,汉语言的能指义和所指义的属性,也决定了在使用语言时应该细斟酌。
认识和运用语言文字是人类特有的本领,对本民族语言的使用,不论是非专业性的,还是专业性的,保证正确与准确是基本要求。而从母语学科——语文学习的角度审视,教-学-用语言时,保证不出现错误是前提,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做到正确使用、准确表达。惟其如此,方可保障语用环境的干净。《咬文嚼字》杂志社一年一度的语用误差评选,只是以一个很小的切口向公众展示现实语用环境还“脏乱差”,亟待每一个国民对使用母语的重视。
而“十大误差”虽只是汉语使用误差的冰山一角,但它较为全面地折射出现实语用场的现状。读音的错误、字形的错误、语用的错误,全面地反映出语言使用错误不单单是某一个方面,而是包含了汉字本体的所有方面。诚然,这种情况如果不引起语用者的重视,想实现语用场风清月明是很难的。不管身处何处,只要使用的母语是汉语,你就有责任和义务为汉语使用的干净纯洁尽己之力。这样,“语言文字运用误差”评选活动才会日渐淡出公众的视野。到那个时候,汉语言的软实力价值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