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裙钗绽放赋芳华——读曹立波的《红楼十二钗评传》

(2023-01-07 09:46:49)

裙钗绽放赋芳华——读曹立波的《红楼十二钗评传》
  作为读《红楼十二钗评传》之后写的第四篇感怀,此文算是读完整本书的一个总结。尽管文字粗粝,但其间所言皆为真实的阅读体验。也许凑活算得上得其皮毛,也是一种阅读经历的记录。雪泥鸿爪不论深浅,起码可以作为我思故我在的纪念表征。

关于《红楼梦》的话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红楼梦》的研究,真正体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闹。之所以这样,当完全归因于《红楼梦》是一部大书、一部奇书,它真正诠释了“小说是生活的百科全书”的真意。《红楼十二钗评传》是曹立波老师以原著正册中的十二裙钗林黛玉、薛宝钗、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妙玉、王熙凤、李纨、史湘云、秦可卿、巧姐,一副册——香菱,又二副册——晴雯、袭人和绛洞花主——贾宝玉为写作的对象,依本原著,参照古今专家研究得出的真知灼见,并尽可能把多种《红楼梦》版本放在一起比较,再结合自己多年研究的成果为十六个年轻生命所写的评传。从作品写作的体例看,曹老师对每个人作评传时,直接或间接地以原著中“家族的、生命的和爱情的”悲剧为底色,然后从“出身、容貌、才学、情感和结局”五个维度对传主作出评述性的书写。正是这样,品读作品,每一个传主都不是扁平化的静态存在,而是立体鲜活地从文字中站立起来,有血有肉、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作为一部世情小说,按照曹公之语,《红楼梦》是“大旨谈情”,但是真正走进作品内部,通过荣宁二府的兴衰,在其间生活的人物命运的演绎,以及与之相关整个大的社会生态环境的透析,如果把它仅仅定位为一部“爱情悲剧”小说是有失偏颇的。仙界与俗界、神话与世俗、僧与道、色与空、生与死......当这些在以大观园为舞台进行展演时,一部意蕴丰赡的巨著所透视的人情世态就变得丰富多元。正是如此,曹老师在给传主们作传时,也就跳出单纯的儿女情长这一单一主题的藩篱。《红楼梦》是一部写尽人世间辛酸悲苦的大书,在不幸和苦难面前,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局外人。同样,悲剧不会因为你身份地位的高低贵贱而有选择性地进行光顾。正是如此,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同程度地用自己的方式展演着自己的悲剧人生。在四大家族中的人不是“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而是都不同程度地舔舐着痛苦,都被悲剧蚕食着肉体和灵魂。这样,四大家族中的年轻生命,当他们汇集到荣宁二府,尤其是荣国府的大观园时,他们各自以灿烂的年龄、燃烧的激情绽放生命的绚丽多彩。但是,好景难在,盛世无定。当大厦将倾、大难临头时,不管能否全身而退,都尽最大的努力保持着自己人生最后的尊严,主动与被动、自觉与自发,在大限将至时已经不再重要,对很多人来说,临终告别前生命大幕的最后一场惊艳,也是对不枉此生最好的告慰。

当把这些作为撰写评传的基点时,曹老师对传主人生经历的梳理,对其命运遭际的评价也随之选好了色调。按照传主的姓氏分类,四大家族各有所居:贾家四春、绛洞花主、贾巧姐,王熙凤,史湘云,薛宝钗。除了四大家族的子嗣,林黛玉——史太君的外孙女、李纨——贾政的大媳妇、秦可卿——贾珍的媳妇、妙玉——贾蔷从苏州采买的、香菱——薛蟠的妾、晴雯和袭人——宝玉房中的丫头。不管是直系血亲,还是亲戚;不论是主人,还是侍女,除了贾元春“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秦可卿的生命之花在宁国府绽放、衰败、凋谢,其他人的生命之花都是在大观园中竞相绽放,在风雨剥蚀中渐渐枯萎。曹老师面对这些美好生命之花的凋零是不无叹息哀婉的。当把这种情感融入字里行间时,语言不再是那样的客观冰冷,而被浸染上浓烈的主观感性的色彩。像写“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潇湘妃子林黛玉的结局时,曹老师用来这样一段深情的语言:“林黛玉人生理念的主要内容一个是爱,一个是诗。她为爱而生,为还泪而死。她生来便与诗书为伴,她的死也充满诗情。.......秀外慧中的美女过早地魂归幻境,从艺术角度来讲,读者的痛惜也恰恰是作者的欣慰。”而为了让所评之人性格更加丰满、形象更加鲜明,曹老师处理集中对传主本人的“身世、容貌、才学、情感和结局”进行直接书写,还根据评传写作的需要采取二元主体或多元主体对照的方式。比如写“梨花一枝春带雨”的薛宝钗时,作品把林黛玉和薛宝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突显各自的性格特征:“写外貌,黛玉纤弱可人,若中国古典水墨画;宝钗丰润健美,如西方近代油彩画。写内质,宝钗恪遵传统,黛玉使性任情。”经过两相比较之后,为了进一步加深对两个人的认识与了解,作品还引述脂砚斋的评价和东观阁的评价,以阐释“钗与黛是古典与现代两种美的互补”的观点:“这两个美女的精神世界体现两种人性美的理想,一真一善。黛玉的真,在自己一方是率真,对别人是真诚待人;宝钗的善,在自己一方是独善其身,对别人是与人为善。”

既然是人物评传,那么凸显传主的心性品格当成为写作的核心。因为评价作传的对象是出自文学作品之中,带有过滤净化的特质,即他们不是生活在现实之中,不是真切感受人间烟火色的,而是生活在文学的书写之中,多少带有隔山听音的色彩。这样,如何实现现实与作品、生活与文学的无缝对接,需要选择准确的接口。再则,对每一个传主的评传也不可能采取千人一面的方式表达,否则就失去了二次加工解构人物形象的兴味。正是从这个角度考量,所以评传的书写基本上都是因人而异,抓住最能够体现人物性格点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挖掘、拓展。“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妙玉是裙钗中最为独特的一个生命存在,曹公对她所作的判词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出生在官宦之家的“金玉质”的妙玉,她身上独有的气质与她多少带有神秘色彩的人生遭遇有不可剥离的关系。对于这种特质的探讨,曹老师分别从“出家时的境况、入园时的礼遇、生活中的雅趣”三个方面展开。对妙玉而言,正值芳华年岁的她,即使锁着“带发修行”的镣铐,芳心也不可能波澜不惊。但是,令人窒息的尘世俗气让“缁衣重裹下的‘槛外人’不得不将自己的七情六欲捆绑起来,心中的情愫欲说还休”,这些通过“绿玉斗——怡红栊翠映双玉、一剪梅——白雪红梅赠暗香、生日贴——槛内槛外寄芳情”加以表现。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芳华女子,因为看透尘世的污浊,想走进清静地独善其身,但是污浊的现实哪里能够安放她欲洁其身的灵魂,“终陷淖泥中”中的命运无不让人扼腕。对于妙玉的命运,曹老师最后给出一段蕴涵浓郁抒情色彩的文字加以评价:“她身为尼姑,却时时透露出小姐的影子;她蔑视权贵,却不得不依附于贾府;她身在佛门,却又不自觉地心系红尘。......不论是婚恋故事的构思,还是女性形象的塑造,妙玉都为《红楼梦》这部小说增添了靓丽的色彩和隽永的韵味。”

与妙玉相似,“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香菱是曹公唯一为其写副册的人。作为《红楼梦》中出现的第一个女孩,香菱的命运坎坷。出生在乡绅之家,如果不是人犯作恶,她就不会遭际太多的劫难。对于这样一位裙钗评传,尽管她贯穿原著始末,但是真正着墨的内容不是太多。尽管惜墨如金,但是“香菱学诗”则是最能凸显其性格的内容。正是基于此,曹老师为其作传时着力点也就聚焦于此。原著用“呆头呆脑”四个字写出她的专心与执着。经过黛玉的悉心教授,经过“求知心切、废寝忘食和如痴如呆”的“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终于完成了从呆疯到诗魔通仙的蜕变。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单纯善良的女子,残酷的现实也没有放过她。对于香飘玉粉的香菱,曹老师不胜惋惜的写到:“残荷听雨时,一缕诗情,一股暖意;精华难掩,影自娟娟,几回掩卷,犹在眼前。”

.......

一部评传,凝聚着写作者的心血。其间值得探讨的角度很多,提供的话题很多,不可能在短文中穷尽所有。最后以曹老师在十年增订版题跋中的一段话绾结全文:“说不完的情淡情浓,恰如开不完的春柳春花。《红楼梦》有歌咏青春恋情的诗篇,有演绎中年苦恼的戏曲,也有描绘神仙老太的画卷。.......悲金悼玉《红楼梦》,批阅增删几载成?掩卷曹侯还若往,秋棠染鬓十年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