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世有代谢,悲喜不相离——读梁晓声的《人世间》

(2022-12-02 16:26:45)

人世有代谢,悲喜不相离——读梁晓声的《人世间》
   因为是150万字的大部头,所以阅读梁晓声老师的《人世间》是很难一鼓作气完的。但是,作品内隐的气韵和流动的情感释放的磁性,情不自禁地让人产生欲罢不能的冲动。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阅读体验,源于作品透析的人情世态、社会风貌不仅仅只存在于文学的书写中,在现实人世间同样能够找寻到或深或浅的印记,而且不是含沙射影式的,而是直白而真实。斗转星移,世事变迁,改变的是个体生命的生命轮回,不变的是个体生命之尘世间游走时需要处理的各种繁文缛节,即使情非得已,虚与委蛇也要应付。人生代代无穷已,这是人世代际赓续的规律,与之相匹配的则是人世间爱恨情愁、悲喜交替的生命程式。当文学的书写与现世实现无缝对接,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社会审美价值就变得更为恰切而有温情了。

《人世间》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反映世情百态的大书,从其时间跨度和关涉的人物命运含括的阶层看,梁老师为世人奉献了一本现实版的“生活百科全书”。尽管没有硝烟弥漫、血雨腥风,但是从其间描写的生活在“人世间”的人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下无法安全按照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命运演绎中,每个人都能够或多或少地发现自己的身影。从整部作品看,《人世间》以周家三代人为中心,从“文化大革命”(间或点到解放前)到当下。在这幅漫长的历史画卷中,围绕三代人的命运发展,与他们相关联的形形色色的、各个阶层的人物在历史变革中为了生活与社会、与自我进行的斗争。面对社会,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失去自我,都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要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样子,势必登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论是拨乱反正的十几年,还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每个人,不论贫贱高低都只能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生活姿态和人生的航标与捉摸不定的社会发展保持着关联。社会的人,只能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被动地适应。因为既定的时代生态环境无法改变,唯一能够改变的只能是自己。

如果按照代际分,作品中的人物简单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解放前就逃难到A城的老一代,他们从旧社会一路走来,饱经战争的苦难,大半生都生活在举步维艰之中。周志刚夫妇、乔春燕的爸妈、曹德宝的爸妈、肖国庆的父母、孙建国的双亲、蔡晓光的父辈、郝冬梅的父辈、曲老太夫妇......尽管遭际的人生洗礼不同,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人生谢幕的迥异,但是他们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用自己的方式在人世间用隐忍与坚韧抗争着。在这场人与社会的博弈中,暮年之时,有的人安享晚年,像郝冬梅的母亲、曲老太太夫妇;有的老境较先前有所改观,但不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像周志刚夫妇;有的老境仍然寒酸悲凉,像肖国庆、孙建国、乔春燕的父母;有的尽管自己没有享受到新生活,但是凭借当年为求得国家和民族解放出生入死建立的丰功伟绩荫蔽着下一代,像蔡晓光的父亲......对于生活在A城的老一代来说,他们亲历或见证了国家从苦难走向和平建设所经历的阵痛。在这场时代风暴中,不论是当局者,还是旁观者,当与实实在在的生活建立起紧密关联时,每个人都程度不同地感受到社会变革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冲击,尽管有的是巨变,有的微不足道。从硝烟弥漫到热火朝天,从偏远贫穷的山村到诡谲云涌的城市,当这些交叠在一起编织成一张大网时,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很难用真实的自我面对,爱恨情愁、生老病死,目睹着、亲历着,汗水与泪水混合调制的生活饮料,五味成杂,应有尽有。

新旧更迭,老一辈含辛茹苦,饱尝艰辛,终于熬过寒冬迎来初春。他们中的大多数晚境不算凄凉,但也有少数落寞而终。老一代如此,出生在A城的中生代们,他们出生在新中国,成长在国家急剧变革的时代。与老一辈相比,他们的生活与成长境象大为改观。不过,因为家境的不同,父母的眼光不同,也就有了不一样的人生轨迹。从作品描写的中生代看,周氏三兄妹仍然处于中心位置,围绕兄妹仨,聚集了一群土生土长的A城青年:大哥周秉义尽管出生在光字片,但由于走的读书求学、上山下乡的路,他身边真正聚集的为数不多,除了蔡晓光(妹夫)、郝冬梅(妻子),没有更多。同样,妹妹周蓉与哥哥走的路差不多,也身边除了亲朋也没有什么人。与哥哥姐姐的“形单影只”的相对“凄凉”相比,弟弟周秉昆身边可聚集一帮“难兄难弟”。其中,光字片“结义六君子”结下的情谊可以称得上情同手足、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生死与共。而他们所经历的人生起落,以及表现出的精神品质代表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大多数,身上被人间烟火熏染的味道更浓,正是如此作者在他们身上用力最多、着墨最浓。肖建国夫妇、孙赶超夫妇、曹德宝夫妇、常进步夫妇、刘向阳夫妇、吕川、龚斌.....这些人虽然出生在不同的家庭,不是在一起长大,但是因为都与周秉昆有直接的关联,他们已经成为了好朋友。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没有特殊原因,他们都会在春节前后相聚在周秉昆家。生活的窘迫并没有影响年轻人苦中求乐的兴致。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始终笃定地认为,因为自己年轻,幸福美好的生活肯定会到来,他们肯定可以等到和享受幸福到来的那一刻。

未来可期,这是世人共同的心理期许。但是,世事难料。中生代们因为参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的时空场域不同,他们的眼界和胸襟就有了很大的差异。俗话说眼界决定高度,思想决定人生的厚度。由于各自在人生的黄金时间见证和经历不同,各自的人生轨迹也就发生的分叉。借助知识改变命运的周秉义、周蓉、蔡晓光、郝冬梅、吕川,因为经受时代变革带来的阵痛广而真切(相对于周秉昆身边的一群人),所以经营生活、面对社会时所在的高度,投注的眼光要高得多、远的多。新中国成立后所经历的至暗时刻对他们人生影响是巨大的。因为亲自参与到其中,接受时代洪流的淘洗,所以进入安定建设时期,他们更多了保持了几分理智和清醒。从作品对几个人的人生轨迹的描述看,进入仕途的周秉义、吕川在官场中打拼尽管也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顺,但是因为处世的灵活机智,加上自己的隐忍都能够较为顺利地从灰暗中走出来;郝冬梅、周蓉作为作品中的两个知识女性,虽然一个性格热情似火,一个沉静如花,但是在经过生活的淬炼之后也都能够心态平和地面对生活。即使荣休以后对世情、人心变化痛心疾首,在经营自己的生活时还是多了几分从容;蔡晓光是一个相对特立独行的存在,因得到父亲的荫蔽,尽管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但是凭借自己处乱不惊、随机应变的灵活与机智,被奉为“绝导”的他在社会转型期抓住时机,紧跟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在影视界也干得风生水起,成为享誉四方的能人。

与几个改革开放既得利益者相比,周秉昆身边的朋友由于大部分只生活在A城,而且成长的黄金期都是在光字片度过,所以他们所遭受的生活之苦要远远高于依靠知识改变命运的人。特殊的年代,他们因为的A城的土著居民,而且拥有城市户口,所以他们在人生最疯狂的年纪成为了各个工厂的工人,吃起了国家饭。在当时,这是令很多同龄人羡慕嫉妒恨的。可是,世事难料。时代变革的巨浪的席卷,让他们端的饭碗很快被打烂。而由于文化程度不高、见识受限,思考问题、看世界,把脉时代发展脉搏的精准度不强,决定了他们的生活与发展不可能像以周秉义兄妹俩为代表的一群人。从懵懂少年到渐谙世事的青年,从人到中年到步入老年,尽管生活境况有很大的改观,但都是用汗水、泪水和血水浇灌出来的。至于A城生活的年青一代,他们是真正的出生的新中国,成长在红旗下。激荡的社会变革产生的震荡他们尽管也受到一定的波及,但是与老一辈相比要幸运得多。以周玥、周楠楠(因为在美国见义勇为而献出年轻的生命)、周聪三个表兄姐弟为代表的新生代因为生逢其时,又加上老一辈为他们创造的成长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所以行走起来就顺风顺水得多了。而光字片成长起来的其他新生代,由于没有周氏三兄妹占有的社会资源多,所以也就没有太多的光环。

时光永是流逝,人世间生活的生命主体因为代代相袭,烟火色不会黯淡。而代际更迭放置到时代更迭的大潮中,多了几分温情与色彩。即使生命无法掌控,悲欢离合难以避免,但是放置到一个大的时空场域审视,唯有代际传承,方可生生不息,此中偶有悲戚,又何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