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润心灵品自高——读梁晓声的《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

(2022-08-14 15:07:24)

引言:对于显然不良的甚至恶劣的行径,包容无异于姑息怂恿。但,有时候,某些人使我们自己不爽的做法,也许另有隐衷。此时我们所包容的,完全可能是一个其实很值得尊敬的人。此时包容能使我们发现别人身上良好的一面,并使自己的心性也受到那良好的影响。——梁晓声

一部剖析“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的充满哲思,又不失情趣的作品,梁晓声先生以其固有的行文风格,把视角投向充满烟火味的人间世界。尽管偶有仰望星空,但更多时候是脚踏实地。关于“人性”和“人生”的探讨,从古至今精彩纷呈,典籍无数,圣哲灿若繁星。不同的时代风情的浸染,不同的人生遭际的炼狱,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视角观照世情社会、透析人生百态。不管是把视角投向广袤的宇宙,还是把敏锐的目光投入自我内心世界,得出的关于“人性”和“人生”的觉解都带有鲜明的个体生命色彩,不可能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不过,由于不同的言说者所处的位置不同,占据人生的制高点不一样,对人性和人生作出的阐述深刻性不同罢了。

从本体性的角度看,不管是人性,还是人生都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如果以纯理性的视角进行泛概念式阐述,没有丰富的人生积淀,没有宏阔的胸襟,没有开阔的视野和悲悯的大情怀,是很难得出具有普世性价值的真知灼见。既然是对人本身的关注,就需要剥离抽象的概念,而以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鲜活的个体生命为审视的对象。这样,不论是理性的解剖,还是感性的抒写,都不会失去色彩与温度。当然,要很好地拿捏尺度,就需要有具体的媒介作为话语言说的切入点。惟其如此,才不会给人留下教师爷说教的老学究印象。纷繁的世界,可以作为话语由头的工具很多,但是从“文学即人学”的层面看,作为文化主体的文学是最贴近生命本体的,也是最接地气的。正是基于此,梁晓声先生在谈论“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的话题时,从文学的视角透析世情人性是最主要的方式。

《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是一本梁先生站在知识阶层的高度,从文化人的视角审视人性、探讨人生的新作。丰富的人生阅历,独特是人生历练,占有的丰富的话语资源,加上一双善于观天下的慧眼和一个充满智慧的大脑,几项叠加,就有了这本透析生命本体力作的问世。从整部书谈及的话题看,梁先生从四个维度围绕“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的话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多样化的解构。在《觉知人性释人生》一文中,围绕作品中“需要安放的人心”和“我们的社会”两个部分的内容浅谈了自己展读作品的所感、所思和所得。不论是“人心”,还是“社会”,梁先生在分析时都紧密地贴合现实社会生活,而且尽可能用充满情味的文字进行书写。道理的阐释、事件的叙述,不是止于封闭的话语场域,也不是单纯从学理的层面以审判性的口吻,而是以生活化、人情化的行文说理叙事。品读这样的文字,给人一种如沐春风之感。

如果说“需要安放的人心”和“我们的社会”两个部分是从宏观的角度对社会世情进行透视,那么“我的一点人生经验”和“中国的文化修行”应是回到现实,从具象的视角对“人性”和“人生”作出特写式的审视。之所以这样说,源于两个部分所谈及的话题。两个部分各有十篇长短不等的文章组成。“我的一点人生经验”部分,从所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这部分是梁先生从自我的视角,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所写。《我的“人生经验”》《书、女人和瓶》《七彩茉莉》等作品,作者从寻常生活中撷取关注点,从看似平常的家长里短的事件中,梁先生以自己的慧眼透过现象看本质。当剥离掉事件外在浮华的包裹,回归到本质时,任何一件小事背后都隐含着人生的道理,都能够折射出人性的明与暗、高与低;而《禅机可无,灵犀当有》《做竹须空,做人须直》《狡猾是一种冒险》《人性似水》《人生真相》等文章更多从理性的角度对人生和人性进行审视,而且对相关问题提出许多充满哲思的真知灼见。“一个人过于狡猾,之人际关系中,是一种冒险。其代价是,倘被公认为一个狡猾的人,那么也就等于被公认为是一个卑劣的人一样;一个过于狡猾的人,就怎么样也不能称其为一个可爱的人;一个人过于狡猾,无论他或她多么有学问,受过多么高的教育,身上总难免留有土著人的痕迹.....人啊,为了我们自己不承担狡猾的后果不为过分的狡猾付出代价,还是不要冒狡猾这一种危险吧。”(《狡猾是一种冒险》)“我们至死还是没有成为一个所谓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但是检点我们的生命,我们确曾有过那样的时候,起码确曾经有过那样的愿望......”(《人性似水》)而在《人生真相》一文中,梁先生对芸芸众生的“人生真相”进行了快闪式的罗列:“奴隶追求的是自由,诗人追求的是传世,科学家追求的是成果,文艺家追求的是经典,史学家追求的是 真实,思想家追求的是影响,政治家追求的是稳定......”既然不同的社会角色有不同的人生追求,那么如何把这种诉求变成现实,不是仅凭喊响亮的口号就能够实现的,必须通过脚踏实地地践行。基于此,梁先生对不同阶段的人生作出具体的规划:“童年,以亲情满足为最大满足;少年,以自尊满足为最大满足;青年,以爱情满足为最大满足;中年前期,以事业满足为最大满足;中年后期,以金钱满足为最大也许还是最后满足;老年前期,以自尊满足为最大满足;老年后期,以亲情满足为最大满足......”天地轮回,人生亦然。从个体生命的角度审视,当一个人完成了一次轮回,其间不乏色彩与温度,就不枉此生了。

理想的人生追求,只有在现实中找到合适的土壤才有可能实现。一个完满的人生轮回的目标实现需要阳光雨露,而文化的浸润对一个的人生和人性的涵养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正是基于此,梁先生在“中国的文化修行”部分从不同角度选取话语点进行剖析,《知识分子与“转基因”》《敬读静好心灵》《中国人文文化的现状》《拒做儒家思想的优秀生》《文化的报应》等文章,既有理论层面的阐述说理,也有身边小事的叙述,理趣与情趣相得益彰,在文字间能够感受到梁先生从文化的视角对文化人的心理、文化人的人性和人生作出的带有审判性的解构;而《巴金的启示》《沉思闻一多》《中国“尼采综合症”批判》《只想当“小知识分子”》等文章,撷取中国文坛中的几颗巨星为探讨的话题,从历史、社会、人情、人性的角度对事件背后透析的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演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度的思辨性思考。其中,长文《中国“尼采综合症”批判》一文,围绕以超人自诩的尼采的思想及其对中国学人产生的影响的话题进行带有批判性的审视。“中国人曾将一切能够想得到的精神桂冠戴在尼采幽灵的头上。刚刚与‘造神’历史告别的中国人,几乎是那么习以为常地又恭迎着一位‘洋神’了。”回望中国的知识人,很多人把狂妄自大的尼采视为精神的耶稣进行膜拜。殊不知,一度把自己视为“高迈的人”和“最高的高人”的尼采则是以“优种的傲慢和征服者的勇猛”藐视,甚至是蔑视苍生的。试想,始终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俯瞰大地苍生,不论是他的人格,还是思想都很难为现世带来积极的营养。中国的知识人如果把这样的人当作祖师爷贡奉,其人格、人性就很容易让人产生怀疑的了。

......

最后以梁先生的话作为结束语:“一个公民,应当具有自由、公平、正义的公民理念,公民社会的核心原则当是‘我予人善,人待我仁’,我们不能把自己当作看客,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中国的主人。社会好的话,有我们的一份功劳;社会不好的话,也有我们的一份责任。我们在骂社会、骂政府、骂别人的时候,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做的了对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应该负有的责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