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亭台轩榭映沧浪,风雅文章润古今

(2022-08-03 15:14:40)
亭台轩榭映沧浪,风雅文章润古今

对于“沧浪”的印象,最初源自《渔父》一文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佳句。至于渔父与屈子对话关涉的内容已为世人熟知,而《沧浪歌》所透射的歌者的伟岸人格已经沉淀成一种民族的精魂,砥砺了无数仁人志士。也许是浸染于唯美文字的意韵,所以对这两个字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正是先期有了这样的情感设定,当机缘巧合与沧浪亭邂逅时,自然不会轻易地错过。

沧浪亭位于苏州市三元坊沧浪亭街3号,是一处始建于北宋的中国汉族古典园林建筑,最初为北宋文士苏舜钦的私人花园,是苏州现存各大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古代园林。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一齐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园内除沧浪亭外,还有印心石屋、明道堂、看山楼、面水轩、翠玲珑等建筑景观。与同处于一座城市的拙政园不同,沧浪亭没有宏大的建筑面积,没有高大的亭台轩榭,没有碧波荡漾的内湖,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荷塘。也许受制于面积,设计者因地制宜布局景观风物。整个园林位于湖中央,湖内侧由山石、复廊及亭榭绕围一周;园内以山石为主景,山上植有古木,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是以曲折的复廊相连;山石四周环列建筑,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沟通园内、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体。沧浪亭被假山和树木包围,隐藏在山顶上若隐若现,亭的结构古雅,四周环列有数百年树龄的高大乔木五、六株;“明道堂”是园中最大的主体建筑,位于假山东南部,面阔三间;“翠玲珑”馆连贯几间大小不一的旁室,前后芭蕉掩映,并植以20余种各类竹子;与“翠玲珑”毗邻的是五百名贤祠,祠中三面粉壁上镶嵌594幅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平雕石像,是清代名家顾汀舟所刻;“印心石屋”位于园中西南处,为一假山石洞;“看山楼”位于山中,与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相辉映。

以快闪的方式带来大家粗线条地浏览了沧浪亭的组成和内部构造,只是宏观性地走近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代园林。很显然,要真正领略沧浪亭的神韵风骨,仅仅止于这样的层面是很难达成的。只有走进沧浪亭的世界,眼观花草树木、亭台轩榭,耳闻蝉鸣鸟啼,呼吸带有花草芳香和泥土气息的空气,才称得上认识了沧浪亭,而要真正的了解,并与之神交,只有徜徉其间,慢慢欣赏园林中的风物。沧浪亭虽然是在闹市中择地,人工建造的亭台园林,但是闹中取静。置身园林之中,除了有昆虫的啼鸣和飞鸟偶尔的啼唱,只有游人不经意间发出的细微的声响,街市的喧嚣和车来车往的嘈杂似乎与沧浪亭保持着恍如隔世的距离。正是这份幽静,让难捱的酷暑引发的烦躁感多少得以消解。从园林亭台的陈设布局看,尽管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设计者和建设者并没有破坏亭园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尽管园林中时时有围墙,但多采用镂空的形式,这种布局营造出隔与不隔的艺术气息。而人工垒筑的假山并非用坚硬的巨石堆砌,而是设计者匠心独运的精挑细选的各种形状的“怪石”。这些造型各异的怪石散落在园林的各处,在花草树木的掩映下,外溢出一丝神秘的气蕴。

亭台轩榭映沧浪,风雅文章润古今

山石和围墙尽管多是以镂空状呈现,但是多少还是给人一种冰冷之感。也许设计者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山石围墙的周围都密植了高低不齐,形态各异的花草树木,灰白的山石围墙与翠绿葱茏、色彩艳丽的花草相映成趣,置身其间,让人产生人在画中游的审美体验。山石、围墙和古树,都是刚性的。如果一个地方只有这些风物景致,就显得单调和冰冷。园林的建设者意识到这些,所以在古树掩映、山石堆叠的间隙会腾挪出一爿地方,凿出一方小池,并在池中种上睡莲与矮荷,再放入几尾锦鲤。澄碧的池水、翠绿的荷莲、彩色的锦鲤,红绿相间,一幅天然的画作。

假山池沼、奇花异草、古树荷莲更多外溢出的是自然的神韵。漫步其间,呼吸带有朗润滋味的气息,让酷暑引发的烦躁心情渐渐得以平复。不过,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名胜古迹,仅仅只有自然景观,就显得单薄。沧浪亭在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增补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仅因为它的亭台轩榭、假山池沼、古木花草,更有它厚重的文化底蕴。自苏舜钦修建作为自己的休闲之所始,沧浪亭历经风雨的剥蚀,除了褪去俗世的尘埃,沉淀下来的是厚重绵蜜的文化意蕴。在园林间漫步,穿行于复廊间,随处可见文人墨客留下的墨宝,或诗或文或画。“高山仰止瞻名士,沧浪濯缨正衣冠。”一幅对联既是对游览者揽胜心情的描写,更是一种殷切希望的寄托。从伍子胥、范仲淹到文征明、林则徐,每一个人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用如椽大笔书写出一个独属于自己的大大的“人”字。而他们在沧浪亭的驻足游赏,在一砖一瓦上留下的生命气息,对后之览者的心魂无疑具有浸润涵养之功。“仰止亭”“沁芳阁”“翠玲珑”.....一座座亭阁,单从名字已经能够深切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气息。至于墙壁上随处可见的碑拓、厅堂里悬挂的各个时期不同名家的书画作品,以及一些文人雅士有过的器物,当这些再以各种珍贵的兰花相衬,现代与历史实现了无缝对接,诗画书法沁出的气息与兰花的馨香相映,更增添了几分古朴优雅和历史的厚重。

尽管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尽管只是与沧浪亭进行短暂的触碰,但是当把自己安放在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间,贪婪地吮吸其间的气息,忘情地享受花草风物给自己带来情感愉悦,再品读摹写与沧浪亭有关的诗文,在心游万仞,思接千载间完成了时空的穿越,实现了心灵的契合。一个地方的神韵风骨,只有走进去,身临其境,用心品味,才能切身感受到它的美!慢慢品读下面的文字,从字里行间感受沧浪亭独有的气韵:

《沧浪亭记》  苏舜钦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佑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 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沧浪亭记》  归有光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