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千载文明浩荡,三百年唐诗流觞——漫读黄天骥的《唐诗三百年》

(2022-07-20 20:31:17)

黄天骥老先生以耄耋之龄,笔耕不辍,精选唐诗三百年名家名篇,深入剖析,以点带面,纵论唐代有代表性的诗人及其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创作之道,视野之广阔,立论之高妙,解析之精到,读之屡屡让人拍案叫绝。——引言(书序中语)

五千载文明浩荡,三百年唐诗流觞——漫读黄天骥的《唐诗三百年》
    沿着中国文化的经脉慢溯,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自己代表性的文化标识,只是有的文化样式因为不能很好地对天地人进行观照缺少了思想的厚度而成为了短命之体,草草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纵使昙花一现,其在整个人类文明谱系中依然会留下一点印记,只是深浅不同而已。而作为最古老的文化表征和书写样式的诗歌,从口头的传唱到《谈歌》的简单记录,看似简单的形式变化,但其蜕变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是巨大的。在其实现变革的过程中,为之作出艰辛付出的人不计其数。有名字记录的,无名字留存的,他们对推动诗歌的发展和繁荣都功不可没。

一种文学样式的存在、发展到鼎盛,不仅仅是历史的脉络记录,更是人类智慧的书写。诗歌作为最早的文学样式,从《诗经》开始一路吟唱,一路抒写,在朝代的更迭中,经过无数人呕心沥血的精耕细作,出现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繁盛之态。而伴随诗歌的繁盛,新的文学样式——解读品鉴诗歌的诗品、诗论等也应运而生。从《毛诗序》《诗品序》到《文心雕龙》《沧浪诗话》,不论是专论,还是附论,都从不同层面对诗歌发展创作等进行鞭辟入里的论述。除了古代的诗论,时至近现代,今人也有很多人把精力和心血投注到对诗歌的品鉴研究上,而且也涌现出很多经典宏论、长篇巨制。《唐诗三百年》是业已耄耋之年的黄天骥老先生20223月授权东方出版中心有限公司出版发行的鉴析三百年唐诗的力作。一本近500页的大书,从三百年唐诗中撷取不同诗人的作品,以探析“诗人及其诗歌创作”背后的文化承载和因寄所托。而从遴选的35篇作品看,其含括的诗人及其作品横贯了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历史时期;涉及的诗人有被世人公认的伟大的诗人,像李白、杜甫、王维等,有知名度还没有达到伟大高度的,像杜审言、张继、秦韬玉等;选做鉴析的作品有古体长诗,有格律诗,有妇孺皆知的名篇,有少为人知的佳作,诸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鹳雀楼》《黄鹤楼》《咸阳城西楼晚眺》等。不管是闻名遐迩,还是名不见经传,黄老先生在鉴析诗歌时没有以人废言、因人定调,而是遵从作品本身饱含的内容和蕴涵的文化意蕴进行极富黄氏特色的解读赏析。

身为一代学人,老先生治学,从不惮于向“名篇大家”发起挑战。正是以这种不盲从古人名家的严谨之风,所以品读《唐诗三百年》会获得如沐春风的阅读审美体验。而纵览整部作品,黄老先生在品鉴具体作品时,并非采用单线的方式就诗说诗、就诗论诗,而是采用多点辐射的方式,既简述诗人的生平及其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和人生际遇,又很好地把与这首诗相关联的作品引入作为辅助,丰富资料,以帮助读者对诗歌的理解。除了从诗歌本身对其进行赏析,还适切地把古人今人对该诗所做的评价引进文章,从理论上加深对诗歌的认识。当然,在对诗歌进行共识性赏析品鉴的同时,黄老先生更多地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呈现给读者,而且很多极富个性化的解读赋予原本枯燥深奥的内容浅易化、生动化,增强了生动性和趣味性。像他在鉴析杜甫的《石壕吏》时,为了帮助读者还原这首叙事诗留白的内容,以加深对石壕吏凶恶嘴脸的认识,他用戏曲的书写方式把相关内容改编成剧本:“净扮吏,老旦扮妇。老旦:室中更无人。(内婴儿哭科)净:哗哈!屋内有人!老旦:惟有乳下孙。净:哼哼!你能喂奶?老旦:有孙母未去。净:呀哈!叫她出来!老旦:出入无完裙!净:我不管哉!要有人去!老旦:(惊,试探科)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净:(狞笑科)您去?有个屁用!老旦:(揖求科)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净:(大吼科)好呀,走走走!(俱下)”不难看出,通过这出短剧,我们不仅可以把杜甫诗歌“破绽百出的漏洞”补充完整,而且更加深了对年年征战给底层百姓带去的灾难和痛苦,石壕吏穷凶极恶的面目也栩栩如生地现于文面。

诗歌,尤其是经典诗歌的品鉴本应该是专业性和严肃性的,但是黄老先生用这种生活化和通俗性的方式进行处理,亦庄亦谐,不仅打通了学术与生活对接的渠道,而且也让读者跟着先生在诗歌世界中徜徉时多了几分兴味。除了化雅为俗,在鉴析诗歌时,黄老先生还对前人针对诗歌的评价进行中肯的定性,切中肯綮的就给予充分肯定,值得商榷的就提出自己的见地。这种与前人既不以邻为壑,又不画地为牢的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在著作中时时能够感受到。也正是如此,在品读作品时,除了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更能够从中汲取精神的营养,对于涵养心性大有裨益。

“这不仅仅是一本文学赏析著作,它更是一本别出新意的研究专著。”从文学赏析的角度看,《唐诗三百年》从近五千人创作的近六万首诗歌中精选出体式不同、长短不一的经典作品从遣词造句、选景寄情和表达技巧等角度进行解读剖析,并且根据不同诗歌涉及的社会生活和个人际遇进行适度的延伸拓展,较为全面地把诗歌蕴涵的应有之义呈现在读者面前;从研究专著的层面审视,《唐诗三百年》在鉴析诗歌时除了直观感性地进行分析品味,还引经据典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学理的阐述。诸如品鉴崔颢的《黄鹤楼》时,既引用了严羽《沧浪诗话》中“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的评语,也引述了《删订唐诗解》中“不古不律,亦古亦律”的论述,还直引了金圣叹针对此诗前四句艺术价值进行的评价:“此诗正以浩浩大笔,连写三‘黄鹤’字为奇耳!通解细寻,他何曾是作诗,直是直上直下放眼恣看,看见道理却是如此......添已不可添,减已不可减。于是满心满意,即便留却去休回。”......当然,这种旁征博引不是为了显示学识的渊博,而是为更加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诗歌提供理论的支撑,而且这种引述经典论述不是偶而为之,而是散布在对每一首诗歌的品鉴之中。

学以致用,任何专业或非专业性的学问如果仅停留在学问的本身,以静态的方式存在,它的价值是极其有限的。只有从“养在深闺人未识”下嫁到“飞入寻常百姓家”,它才富有现实的意义。《唐诗三百年》在立足诗歌,进行深入浅出地品味赏析论述的同时,还以诗取意,对诗歌蕴涵之意的当下价值进行恰切地点示。这里的现实意义,既有思想情感方面的,也有写作方面的。比如在鉴析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诗的最后,黄老先生如是说:“从《早发白帝城》这首诗中,我得到一个重要启示:在传统诗坛上,凡是只表现一种声音、一种情感的直来直往的诗,一般不可能是好诗。”

孔老夫子说:“不读诗,无以言。”简单的六个字道出了诗歌在个人生活和成长中具有的价值。兴观群怨的诗歌价值更多指向的是社会层面,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诗歌意义更指向生命的本体。“开卷有益”,不论是读什么样的书,只要愿意把自己安放在书中,让灵魂沉潜在文字的世界里,都能够汲取生命的给养。诚如黄老先生所言:“人生在世,就像生长在山上的草木,总免不了经历春风夏日、秋雨冬霜。任你是千年松柏,也会从嫩苗幼株,长成粗枝壮叶,又渐次苍老衰朽。人生进程,也有少年、壮年、中年和晚年。历史的潮汐,总是从起到高,又从高下落,溅化为另一种与初潮不同的波纹。”纵浪大化中,不惊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不论是古奥的文字,还是浅近的言辞,时时相伴,就少去了纠结的烦恼,这是品读《唐诗三百年》最浅层的收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