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汤汤溯流《北上》——读徐则臣的《北上》
(2019-09-24 15:34:40)运河不只是条路,可以上下千百公理地跑;它还是个指南针,指示出世界的方向。它是你认识世界的排头兵,它代表你,代替你去到一个更广大的世界上。——写在开篇
读70后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的《北上》是断断续续进行的。作为一部潜心四年而完成的巨作,徐则臣截取“一条河”的视角,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架构起一个立体的时空,以此透析“一个民族的秘史”。小说讲述了公元1901年,时局动荡,整个中国大地风雨飘摇。意大利旅行冒险家保罗·迪马克以文化考察的名义来到了中国,与本书的主人公之一谢平遥作开始了一段从杭州、无锡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的运河之旅。这一路,既是他们的学术考察之旅,也是他们对于知识分子身份和命运的反思之旅,同时,更是他们的寻根之旅。
小说家是讲故事的高手,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故事的讲述者如何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选取故事的噱头,不仅需要他有独特的审美视角,还需要他具备讲故事的素养,更需要他对故事进行编辑组接的能力。一部30多万字的小说,围绕京杭大运河展开。当然,徐则臣所讲述的大运河的故事,不是追溯运河的前世今生,而是以大运河为故事的背景,把几个普通人几代人的命运与浩荡的中国历史对接,以此折射一个民族筚路蓝缕的抗争史。
京杭大运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凝聚着无数人的血与泪。千年的运河径流不息,见证着历史的更迭,目睹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正是见证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京杭大运河已经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留下自己的名字。作为文化的承载,在社会更迭中进行兴废的转换,但这不是小说家关注的重点。既然是讲故事,就应该有故事的素材,还需要有故事的参与者,更少不了讲述故事的技巧。就整部小说的构成看,它由“2014年,摘自考古报告”(相对于序言、引子)和三个主体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包括“1901年,北上(一);2012年,鸬鹚与罗盘;2014年,大河谭;2014年,小博物馆之歌”四个部分,第二部分“1901年,北上(二);1900年-1934年,沉默者说;2014年,在门外等你”三个部分,第三部分是“2014年6月:一封信”。从内容的安排看,小说选取几个特定的年代,而且具体到确切的时间,以此增强小说的真实感;而每一个大的标题从一个侧面交待了讲述的主体,把它们缀连在一起,就构成了小说立体而宏大的叙事经络。
而通览小说的结构体例,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第一部的第一部分“1901年,北上(一)”和第二部的第一部分“1901年,北上(二)”起到统摄整部作品的作用。几个素不相识的人,谢平遥(谢望和的太祖爷)、老夏的二徒弟周四眼(周海阔的太祖爷)、邵常来(邵星池的太祖爷)、孙过程(孙宴临的太祖爷)因为陪同意大利人迪马克考查京杭大运河溯流北上而走在一起,同时他们的命运也连在一起。尽管是普通人,但生逢乱世,他们想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也只能是一种侈望。仅仅是一次普通的运河文化的考查之旅,命运任何的政治意义的附加,但是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的入侵,让千疮百孔的古老帝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运衰微,蛮夷肆意在中华大地践踏,国民自然就沦为下等人。
历史的追溯是沿着一船人向通州的艰难跋涉所经历生死劫难展开的,而现实的叙述则是以这几个人的第四代子嗣不同的命运为主线进行,既有花开几朵的平行,也有相互的交叉。不论是处于历史的旋涡中,还是站在现实的节点,作为生命的个体,面对社会发展的洪流,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每一个人都很难掌控自己的命运。谢望和从体制内跳出,想大显身手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婚姻的不幸,领导的出尔反尔把他置于近乎绝望的境地;孙宴临以艺术家的思维和眼光观察着社会世情,用相机和画笔记录着社会发展的点点滴滴。也许是生活在浪漫的畅往之中,对现实她更多选择的是一种自我封闭;邵星池厌倦了水上生活的单调和提心吊胆,告别几代人维持生计的航船,走上岸办起自己的公司,可是社会发展的速度太快,理想与现实始终找不到共振点,他只能再次重操旧业;周海阔,一个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实业家。继承祖业又与时俱进不断拓展业务,小博物馆遍布周遭,民宿旅店也似雨后春笋般涌现。经营着物质,又不为物质所囿;胡念之,因最初对自己的身世不明原委而养成内敛而自卑的性格,选择考古,把自己沉潜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是借以消解苦闷与寂寞的方式。对这些新时代而言,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在自己的人生坐标中描绘中人生的画卷。兴许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祖爷辈的命运曾经被拴在一条船上,也不知道他们曾经是共患难同生死的唇齿相依的整体。但是,冥冥之中的注定,因为怀着对养育自己的大运河无法割断的情缘,在《大河谭》的牵引中,他们又走到一起。
从时间上看,历史与现实分属不同的时空,但随着人的介入,把两者很好地串联在一起。无须穿越,仅仅凭借历史的器物——罗盘、相机、一封信等就能勾连和复原那年那月所发生的事情;同样,置身在社会洪流之中,不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理想与写实很难找到契合点:迪马克仅仅仰慕先祖马可波罗而只是前往异国他乡,他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政治野心和目的,考查运河文化、寻找先于自己来到中国的弟弟(马福德,胡念之的太祖爷)。可是,洋人的容貌在给自己带来很多便利同时,也给自己找来杀身之祸,最终命殒异国他乡;谢平遥纵有家国天下的赤子情怀,但在现实中很难找到施展的平台;孙过程,出于一种狂热参加义和团,扶清灭洋。可是,当老佛爷调准枪头,把子弹射向拳民时,孙过程也就成为了丧家犬。为了自保,只能成为行船的护卫......历史车轮的碾压,往往会把人置于绝望之中,但是一种内隐的韧劲的支撑,让处于绝境之人也能够找到绝处逢生的机会。1901年一船人乘风破浪、战天斗地,历尽艰辛,最终从困境中突围;当下的年轻人,社会竞争的残酷,生活压力的巨大,让他们始终生活在焦虑和惶恐之中。但是,一颗年轻的心,一种永不言弃的信念的支撑,让他们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都能够看到或明或暗的希望。
第一代人因为大运河走到一起,第二代、第三代人的命运始终没有远离大运河,只不过有的直接,有的间接而已。到了第四代,尽管大运河因为环境的恶化风光不在,但一千多年积淀下的厚重仍然释放出一种磁性,吸引着年轻人。虽然不是以实体的大运河为事业的重心,但精神和文化层面的寻根,以及对历史的回望,同样是对千年运河的守护。“北”是地理之北,亦是文脉、精神之北。大水汤汤,溯流北上,《北上》力图跨越运河的历史时空,探究普通国人与中国的关系、知识分子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探讨大运河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变迁的重要影响,以书写一百年来大运河的精神图谱和一个民族的旧邦新命。如今,大运河已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庭中的一员。展读徐则臣的《北上》,在他用文字围筑的运河世界中去感受那种“大水汤汤,溯流北上,青春作伴,还我故乡”的神韵。(安徽省皖西经济技术学校 陈士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