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解葉嘉瑩新春開校友春聯
(2021-02-09 10:34:54)試解葉嘉瑩新春開校友春聯 容乃公
恍世恍生總等閒
慈山無路有書山
初心莫忘人間道
此是公能第一關
葉嘉瑩終一生全在解說古典詩辭, 所以她用辭頭一個層次是用典, 其次她也創作新的詞語.
今年新春她給南開人寫了一首詩,我以為她除了寫自己心願,也拿它來祝勉.
年歲大了,一生有恍如隔世. 人事、景物變遷,彷彿隔了一個世代。
恍世恍生應是作者自創的修辭語 (condensed metaphor), 但這語言用法郤有強烈的六朝
文學氣味
. 一生和家人一下子好像是不同世代而又來相聚. 如真若假, 是寫孤單老人的心情, 但真實
人間其實也常會有此境界. 恍世恍生應該是一個創新用法, 說的就是恍如隔世
.典出蘇東波《與謝民師推官書》:「自還海北,見平生親舊,惘然如隔世人。」
清王倬《看花述異記》:「露坐石上,憶所見聞,恍如隔世。」也作「恍同隔世」
總等閒 -- 就是我說的詩詞用語. 寫舊詩的人會隨手取出古詩中的用詞, 用在自己作品, 這
是一種傳統.比如:
總等閒--這個詞見諸 《詩韻集成》
絲對絮,苧對棉。繾綣對纏綿。無情對有意,眼授對心傳。真可
愛,不相嫌。譬合對珠聯。心無二用,淚不輕彈。豈有長圓月,從無
不散筵。治水三過不入,衝鋒一往無前。五湖四海皆團結,萬水千山
總等閒。
如將這典用在南開人身上,總等閒對皆團結,也有現實含意.
這個典也出自元詩《己未七夕》
露輕河淡月弓彎,佳節如今總等閒。投老怕聽兒女事,畢生自著黠癡間。淒
涼舊約留釵鈿,彷彿靈風響珮環。雲錦已歸韓吏部,海槎載石是空還。
詩中寫七夕兒女情事,但在春節時分,更有佳節如今總等閒的心思.大家莫忘唐詩最
膾炙人口白居易:
秋月春風等閒度,弟走從軍阿姨死。
等間原是沒有名目, 但葉老師在春節時, 把這個和節氣更早就連結的寫入春聯, 很感人心,
也有點催淚.
葉老在晚年全心向佛. 這詩原來就是一個偈. 慈山比喻來自阿隬陀佛經, 只是比喻, 並無地
名如是者. 在近世有人去用在佛寺, 有一個同名在香港. 這兒說的指佛道來對應《書山》.
書山這個名目是從前愛讀書的韓愈.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增廣賢文》
意思是求學問道的方法在書讀百遍(因為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此為勤)
;如百川赴海,日進不已(此為學海無涯)那樣作學問須用耐心(此為苦)當舟。
年輕人可能尚無法和葉老那樣看破人世,所以大家多讀書才是道理.
莫忘初心是非常正能量的流行語.但大家要讀出一點這個充滿佛理的偈:
莫忘初心,方得始終。
這句話一般認為是出處於佛家經典《華嚴經》。
什麼是終始?「終始」一詞最經典的出處莫過於儒家經典《大學》中「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則近道」一句,同時戰國
「初心為真,變幻即為假心;始意為真,計較即為假意;至情為
真,乖戾
即為假情。」
「所謂初心者,即固有之心也;所謂始意者,即朕兆之意也;所
謂至情者
,即本性之情也。」
南開人最重要是不論成敗,最重要是真性情.
人間道不是香港電影說的.這也是佛理:
我們都知道佛教中的六道輪迴指的是天道、修羅道、人間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那
麼這其中的人間道是什麼?
人間道在古詩中有另一翻思想.這又可以指涉蘇東波的詩句: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
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軾的好友王鞏(字定國)因為受到使蘇軾遭殺身之禍的「烏台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地處
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王定國受貶時,其歌妓柔奴毅然隨行到嶺南。公元1083年(元豐六年
)王鞏北歸,出柔奴(別名寓娘)為蘇軾勸酒。蘇軾問及廣南風土,柔奴答以「此心安處,
便是吾鄉」。蘇軾聽後,大受感動,作此詞以贊。
它讚美歌妓柔奴願意到南方,她回應:「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個典也有原由:
白居易《初出城留別》中有「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種桃杏》中有「無論海角與天
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葉老一生從台灣,到加拿大,最後落葉歸根來到了南開,這是她一生的人間道,何謂人間道,即
一個人不論到那兒,能安心即是歸處.
什麼是公能呢?
公正能幹。 晉 袁宏 《後漢紀順帝紀》:「 峻 ( 任峻 )以公能,召拜選。文武吏各盡
其用,發剔姦盜,不得旋踵,民間皆畏之。」《北史辛雄傳》:「自後每有疑議, 雄 (
用公正無私的心, 來發揮最大的能力為世人做事. 照葉老說法, 南開人不管出國, 或到偏村
, 能不能安之若素才是考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