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黎川八景及沈翼苍的八景诗

(2012-06-04 15:27:54)
分类: 原创博文

黎川八景及沈翼苍的八景诗

清代以前,黎川八景亦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是:瀛桥联袂、禊湖流觞、毘庐晚眺、玛瑙春游、焦泽菱舟、月湾渔舍、鸭泾帆影、鹤野歌声。另一种说法是:吴山耸翠、黎水澄清、拙庵故居、登瀛遗迹、岳宫旛影、禊湖秋月、月湾渔舍、罗汉钟声。

清代初期又有另一种称法:书院春风、禊湖秋月、鸭泾帆影、罗汉钟声、中流阁势、鹤渚渔歌、烟村夕照、揽桥积雪。

至徐达源编纂《黎里志》后便将“黎川八景”定格为玛瑙春游、禊湖秋月、罗汉晓钟、中立晚眺、鸭泾帆影、鹤渚渔歌、江村夕照、揽桥残雪,这种称法一直沿用至今。当时徐达源并请徐球和陆智千等绘八景图刊于《黎里志》卷首。

历代文人对黎川八景都有吟咏,下面就西濛港沈翼苍的“黎川八景”五言诗作赏析,并对沈翼苍作简单介绍。

明朝正统年间,徐达源的远祖徐富一随家人从浙江魏塘(今嘉善)迁到吴江县南麻村,后迁至北厍西濛港定居。以名进士例授文林郎例铨知县不赴选,常遨游吴越山水之间。其子徐硕翁由乡贡进士候补县令,他却谢绝政请,维养志娱亲,诗书传家。硕翁子徐竹溪,克承先业,早岁游黉。正德年间被授予八品冠带,晚年隐居乡里。万历朝,其子徐履仁积极参政捐资,被钦赐七品冠带,与名公巨卿相往还,在西濛港建稻香楼,登临歌咏,著有《稻香楼集》,耽于经史。裔孙徐鑛情耿田园,写有《西濛田舍杂咏》诗:“小隐溪上林,飒飒与风警。水村多白云,山色无影留。野人携杖来,不及亦冠整。笑言深树间,但觉尘思静。缅想唐虞时,巢由出烦阱。今我适幽谷,余晖净遐岭。避世岂敢耽,方闲爱清冷。早稻日渐黄,西成近桑井。田舍古所敦,忘情去机颖”。其父徐允奇也有“水绕庄窝竹绕墙,宛丝风景似柴桑”之句。西濛港北依邵伯荡,西靠水油荡和杨家荡,这条南北走向的近五里的小河港又称芒溪,被通往东濛湾的小濛浜一分为二,称南西濛港和北西濛港。农舍帖水而建,屋后古木森然、桃红柳绿,或种植各种农家蔬果,一派田园风光,俨然世外桃园,深得当地文人士大夫的流连。

在分湖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叫“无沈不成村”,可见沈姓氏族遍布分湖的各个村庄。明清两代,金家坝雪巷沈氏、北芦墟沈氏和北厍沈家港沈氏为为沈氏的三大家族。乾嘉时期沈翼苍自北厍沈家港迁居西濛港,西濛港处沈家港之西,仅半里而遥,沈翼苍爱西濛港的清幽,港北港西三湖荡清波荡漾,可怡情养性,便携子沈璟(字云巢,号树亭,嘉庆时举人)迁往芒溪。

沈翼苍字瀛健,号行健,迁西濛港后号“芒溪逸客”,与子沈璟经常同黎里徐达源,邱冈,邱璋,叶竹岩,北厍叶树枚,柳树芳,张孝嗣等文人诗酒来往,喜游历,写下了众多诗文,著有《芒溪诗草》,《绘风文抄》等。

 

 

 

一,《玛瑙春游》

不知烟际寺,丝挂绿杨低。风里一声磬,到时莺乱啼。

古碑荒藓断,归径杂花迷。指点斜阳渡,招招酒市西。

 

瑪瑙庵在黎里镇西牛斗湖之南水中央,庵前萦带一水,庵中牡丹连绵,湖石修竹环绕,远离市廛,游人来到渡口,远望对岸,垂柳婆娑,香烟缭绕,飘飘然欲达仙境,是黎里的一方圣土。

玛瑙庵初名“箫庵“,僧原妙建于宋宝祐三年,此庵名之所以被称为箫庵,是因环庵多修篁绿篠,有“琅玕千万个,绿云一片裹楼台”之赞语,时人常取竹制箫,音色尤美,故称“箫庵”。黎里李发曾有《西窗听玛瑙庵箫声》诗:“西窗日落影萧萧,竹里茅庵望未遥。纵隔菱花秋水渡,好风时送一声箫”。

黎里汝先标谓:“松陵七十二镇而黎川为僻,黎川八景而玛瑙为幽,前萦带一水,后则修竹环之,花鸟禽魚悠然自远,恍如韩公所称盘谷,吴越秀色可尽收眼。”元至治三年,杭州玛瑙庵僧大辙迁此,便更名为“玛瑙庵”。

嘉靖年间,岁祲民饥,一些无赖之徒窃玛瑙庵之材以鬻须臾之死,庵内千疮百孔,香火从此灭绝。至万历十二年,黎里望族之汝实斋,心归净土,与与其妻祝发而僧于庵,一方善信为之响应,不到一年,楼阁轩宇,绀碧辉煌,较之昔更盛。实斋谓其子普思道:“吾世毕于斯,吾骨藏于斯,吾不难委其身于大士而可复拥产以自肥乎?有田五亩,愿以供大士而付后人也”。于是普思亦祝发而奉其田并常住瑪瑙庵。其德恒如,且通儒典,书法亦精,名重松陵,乐善好施,如揽胜桥、宝经庵重建鼎新,皆不遗余力。

再看沈翼苍《玛瑙春游》诗第一、二句(首联):“不知烟际寺,丝挂绿杨低”。八景中,在玛瑙庵问法参禅,探幽选胜的最好时机便是春天,故定名为“玛瑙春游“。风送柔枝,柳眼频翻,即为春天常见的情景。玛瑙庵建在黎里西浒,与北面的罗汉寺刹竿相望,作者登临此庵想举目远眺罗汉寺,但被浓荫所阻,他完全被绿所笼罩,进入了绿色的天地。不得意,作者将目光和注意力重新回到庵内。三、四二句(额联):“风里一声磬,到时莺乱啼”。只听得庵内清脆的磬声随风入耳,林中错杂的莺声似在欢迎佳宾的到来,曲径环围,作者继续往深处走入,便有了颈联“古碑荒藓断,归径杂花迷”。

玛瑙庵年代久远,留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庵内的“赠章亭”(长洲缪彤题),“流香阁”(知县郭琇题),是文人诗文唱酬和品茗煮酒之所,“五观瞻仰厅”为信徒谟拜之地。明代玛瑙庵的梅庵上人,书诗画兼通,诗宗陶孟,楷法宗王逸少,草书宗孙过庭,人物宗吴道子,草虫宗孙知微,随墨点蝇,几欲举扇挥去。并创放生之举,建放生池。与寺僧觉源,里中文士毛锡平、汝周禄、陶亮公诗词唱和,留下了无数的诗文石刻,所以潘耒有“残碑漶漫传千古,石鼎香飘花雨间句”。

清初,平望潘稼堂应玛瑙庵阴禅大师之请,为康叔所绘的《瑪瑙春游》图写有:“玛瑙庵四面皆水,竹树幽胜,去余家二十里而近,未能数游,观康叔此图,真令人欲弃百事栖迟其间也”。后又有待诏徐达源、邱冈、邱璋、邱睿、徐楠、沈琼、闵桂、等常雅集其中。所以陶学琦有《寓赠章亭将往山右与梅庵话别》诗:“一水护烟霞,经春致倍加。圃畦添竹笋,屋角见梅花。旧纸糊窗净,新诗琢句葩。客来频不厌,扫石共烹茶”。李大有则有《流香阁晚眺》诗:“社公雨过绿荫斜,水廓山村望眼赊。一道寒烟飞隔浦,月湾深处几人家”。邱冈与众文友常唱酬其中,故有《春季雨霁,同叶竹岩、陈韫山、沈云巢、礼南弟游瑪瑙庵分韵》:“连句泼火雨,乍喜朝霞什。寻春动吟兴,着履要良朋。出市即旷野,暖日当头蒸。柳条绿半里,菜花黄千塍。月弯明照眼,微风皱波绫。浮杯到彼岸,香界高千层。枳棘兜小户,篁蓧森平陵。玉梅古干曲,银杏新芽增。檐遮小山桂,棚覆天仙藤。奇葩绽芍药,嘉植纷林艿。名号唤各殊,数之不可胜。剔藓读碑记,亀趺没弧棱。蝇头书瘦硬,笔法留阳冰。此庵自宋始,明季早坏崩。实斋暨普恩,乔梓同为僧。栋宇重修葺,旧迹能相仍。忽忽三十载,佛地判废兴。吾思释氏旨,无无参上乘。清净岂有着,形色本无凭,一任历尘劫,终古明传灯。题诗得远悟,清游志吾曾”。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瑪瑙庵的情景和历史变迁。

因此说,玛瑙庵不但有宜人的自然景观,而且具有丰富的人文景观。一旦进入,则不思归路,正如吴奇生的“若非壮宇归,即被野云留住”。而一旦想出来,却又有林深不知处的感觉,作者竟然“归径杂花迷”,一时找不到来时的路。

尾联“指点斜阳渡,招招酒市西”。夕阳西下,满天红霞映于碧水之中,此时,诗人在市廛之西的玛瑙庵向对岸的渡船频频招手,一幅《夕阳呼渡》的画面顿时浮现在人们的眼前,是那么的恬适悠闲。

在这首诗中,诗人并没有具体写到玛瑙庵人文和建筑,只是通过绿杨、磬声、啼莺、碧藓、杂花和古碑,以及夕阳等,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文辞通俗,却耐人寻味,足见诗人的淡泊心境。

 

 

 

 

 

二  《禊湖秋月》

 

露下夕烟流,涓涓明镜秋。练飞灯作市,柳亚岸维舟。

珠玉三千界,笙箫十二楼。此间客小憩,休羡紫云游。

 

古代修禊事,往往在春季举行,但也有在秋季进行。至于春日修禊,最著名的莫过于发生在晋代浙江绍兴的兰亭修禊,而《兰亭集序》文辞隽美,书法则更美,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黎里古镇一直沿续秋季修禊的习惯,故有秋禊湖、秋禊桥的存在,如里人徐士泰有《秋禊桥看月》诗,诗:“修禊传春日,吾乡偏在秋。风清银汉迥,夜静月波浮”。冯寿朋也有:“西连莺脰左分湖,紫蟹银鱼满载沽。八月游人胜上巳,禊湖秋禊外乡无。”的诗句

禊湖在黎里镇北,罗汉寺之西。禊湖之中有一绿洲,洲上建有城隍庙,此庙的城隍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四子李明,当时被封为曹王,为苏州剌史,有德政,后被封为昭灵侯和城隍神。自古城隍神祠必建于邑治间,很少设于乡镇,黎里城隍即是一例,这好比王侯之有宫别苑。至大德三年改名为“衍庆昭灵观”,明洪武二年封李明为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伯,为吴江城隍神。雍正三年,道士卜斗文募捐环碧堂和望春亭,乾隆二年,里人邱赐麟奉父翼高遗命,于殿前建戏台三楹,台下供有白马皂吏分守两侧。又有秋禊桥似苍龙卧波达于西岸,秋禊桥由数条石板铺就,在桥上行走会发出叽咕的声音,等临此桥,倾听石桥的吟唱,看着这涟漪的水波,使人浮想联翩,因此李大有有《秋禊桥晚眺》诗云:“天高儗睇气苍凉,秋禊桥边秋兴长。疏数烟笼迷落叶,晚山云锁失斜阳”。城隍庙琳宫绀宇,近接东窗,翠岫青峦,遥临北牖;南则万家烟火,廛市缤纷,西则千顷碧波,帆樯络绎,疏钟出寺,白云偕飞,渔唱过湖,清风频送,一派清和之气洋溢于黎里古镇。

每年的中秋期间,全镇市民都赶往禊湖赏月,尤其在十五至十八这几天晚上,黎里三里市街和禊湖一带灯市如林,各店铺彩灯高悬,望恩桥上搭起桥亭,桥亭上也挂满各色灯笼,整个市镇就像被珍珠琥珀装饰起来的灯的世界,灯的海洋,如此繁华美景,风雅的士子自然留下了不少诗篇,其中一首云:“金镜湖头碧水澄,清风桥下彩灯腾。疑将万点天星摘,散作中秋两岸灯”。里人冯寿朋,周元英,凌凤超等写下了《禊湖秋月》诗。

再看沈翼苍《禊湖秋月》诗的首联,“露下夕烟流,涓涓明镜秋,”虽是咏月之诗,诗却并没用“月”字,而用玉露湿人,夕烟绕湖水,涓涓一水如明镜,来说明中秋之月的明亮。在修禊和节日里,城隍庙院前的灯光和水光交相辉映,光亮如镜,故又将前湖为“金镜湖”,所以诗人说“涓涓明镜秋”。三、四句写游人接踵而至,或乘船有来,闪烁的灯光连成一片,如一条条彩练煜煜生辉,五、六句描写那些步行潇洒风流者,学谢公携妓——此时天上一轮素月倒映湖中,上下映衬,诗意无穷,有“此间乐,不思蜀”的感觉。真是“好景乍临眠未肯,夜深犹在木兰船”。上天纵有紫云曲绕,哪里能比得上人间中秋赏月的雅致呢?所以诗人最后说:“此间容小憩,休羡紫云游。”

 

 

 

三  《罗汉晓钟》

 

敲破千家梦,声清出讲堂。林鸡鸣处杂,蕉鹿世间忙。

度壑流霜气,穿林带月光。如余独醒者,云卧冷衣裳。

 

罗汉寺初名普同院,在黎里镇之北作字圩,即今罗汉新村西。东晋咸煕元年里人施氏舍地,僧法灯为开山祖师。宋淳煕元年僧梵敷奏请赐名为罗汉讲寺。明永乐、宣德、、正统、成化、万历朝数次修葺。至清康熙、乾隆年间又几经翻修,并重建天王殿、玉带山房、毘庐阁、迎爽阁、枕流阁、松月堂等建筑。

陶育在《增建罗汉讲寺记》赞道:“自佛法入中国之后,天下丛林未有我朝之盛者,以有德行高僧整饬之也,况姑苏为天下名郡,胜景多,福地广,僧皆德国行勤于修建,又非他邦之可企及。若黎川罗汉寺,吴江之名刹也。左金镜右带湖,前秀水后同川,殿廊华丽,僧行清心,尤为姑苏诸山之胜概也……”。

罗汉寺殿宇雄伟,古树参天,山门前为香花桥、山门后即为天王殿、殿后有一巨形香炉,左右为高大的银杏树,东有钟楼,西有鼓楼,暮鼓晨钟,在黎里上空回响了一千多年。正中为大雄宝殿,殿后为法堂,最后是藏经楼和方丈室,中轴线之西有禅堂、关门房和阎王殿,外还有菜园、花房,全寺广植花木,有银杏、黄杨、榆树、樟树、梅梅树等等。罗汉寺兴盛时期,面积达五十余亩,寺内设施俱全,跻身江南名刹,建寺比浙江灵隐寺还早四十年左右,莅属于佛国普陀山,方丈由普陀山大和尚派驻选定。

黎里周元英的诗句:“五更敲醒千家梦,一百八声风自悠”堪称咏罗汉寺的佳句,而沈翼苍咏《罗汉晓钟》首联:“敲破千家梦,声清出讲堂”,文字更加简洁,却有与周氏同工之妙。陈阶瑶有《重九前二日游罗汉讲寺》:“林疏清磬远,径曲梵音深”,其梵音即出自讲堂。

罗汉寺初名普同院,至宋孝宗赵眘,他非常重视佛教,年年到灵隐寺礼佛,当时普同院僧梵云游至灵隐寺,梵敷历述普同院的历史兴衰,孝宗当即写下了“罗汉讲寺”四个大字,从此普同院改名罗汉讲寺,一个“讲”字,使神秘的佛教与贫民百姓贴得更近,高僧将佛理深入浅出的讲解,使众多普通市民都非常乐意地接受并消化,使佛教更加世俗化和平民化。类似说法讲经的诗句,还有宋存礼《过罗汉寺访蛤庵》:“香袅沉檀朝课后,声传清罄午斋时”。

颈联“林鸡鸣处杂,蕉鹿世间忙”。描写寺内动物的繁杂,以反衬诗人内心的平淡。五六两句对仗工整,诗人于月夜度壑穿林,寻幽踏古,这也是历代黎里文人一贯的爱好。罗汉寺不但环境优雅,寺僧们向佛心诚,佛法园通,方丈和监寺又是文林高手,如明代实裕(字葆光,著有《口庵集》和《玉带山房唱和诗》;蛤庵诗笔清奇,著有《湘溪集》;清代海印著有《按指集》;超源(字莲峰,号紫衣道人)著有《未筛集》;行演(字隐峰)著有《隐峰集》;定川著有《净土述要》、《支昙诗稿》;觉源著有《梅庵集》,还有如林璧,绘画淋漓尽致,有浙江人氏请他画《百鸟图》,他把大幅宣纸铺在地上,叫人用草鞋蘸墨,在纸上随疏密有致地印满一百个墨印,然后一一用笔勾出鸟的轮廓,再经点染,《百鸟图》顷刻便成,姿态各异,亘古未有。还有寺僧实源常陶醉于寺中梅花丛中,因号梅花禅师。乾隆十六年,高宗南巡至罗汉寺,实源赠梅花长卷,得到高宗的赞赏,并御书“福”字相赠。

黎里及周边的文人也均愿意与方丈寺僧交往,诗文唱酬无倦。如凌信、汝讷、尹宽、徐九   、叶燮、蒯嘉珍、徐源达、邱冈、邱璋、邱睿、沈翼苍、沈云巢等等,其中又不乏名门闺秀,如徐彩霞、吴德馨、邱碧芸、石峨、唐吟兰、计蕙仙、丁筠等,其中袁枚弟子黎里吴琼仙曾写有《八月十五夜同诸闺秀泛舟至罗汉寺》诗:“箫鼓盈街恰半宵,寺门灯火望非遥。鹢头凉露双鬟湿,水底行云一镜摇。光满便教成法界,情痴或拟逼层霄。年年人月双圆好,暗把心香对佛烧”。 邱氏三兄弟诚朴平易,除好游历外,好与方外交,读书寺院中,每经月不出。黎里镇北的罗汉讲寺,初名普同院,建于西晋永熙元年,至宋淳熙元年以后,进行大面积的扩建,殿宇雄伟,古树参天,香火绵延为方圆几十里著名古刹,登临迎爽阁,能远眺平川,一览无余,玉带山房更是文人的觞咏之地。邱冈有《同人集毘罗阁观玉带山房梅》:“爱随白石制新词,怪道春寒信较迟。路出林端四五折,人看竹外两三枝。赵州茶热知禅味,水部吟成耐客思。最是归途烘夕照,回头缟袂尽仙姿”。邱睿有《罗汉寺玉带山房观冯孟亭侍御丈书即为丈倩葆光写兰》诗:“我来金山访佛印,东壁忽见坡公书。善书坡公晓书我,世上鱼目方混珠。山门解带作永镇,岂有似玉之碔砆。譬如香草滋九畹,果然出自屈左徒。墨妙亭徙入丈室,不求而得何为乎。灵磁自能引铁针,错刀亦须报琼琚。请将画兰当画竹,无负与可交髯苏”。可以说罗汉寺为当时的一方净土和当地的文化中心。

尾联:“如余独醒者,云卧冷衣裳”。应该是对应“林鸡鸣处杂,蕉鹿世间忙”而言,当时沈翼苍的朋友邱冈弟兄三人,在罗汉寺西隅筑有“醒庵”,以示三人的志趣。邱璋在醒庵并住了下来,他在附近泽地数弓,自锄种菜,并自绘《闭门种菜图》,好友潘玉堂(号雪樵)为他写了《题邱礼南闭门种菜图》诗,其诗云:“古人读书求灵性,今人读书求声气。搦管粗教病兢谐,奔驰形势工援系。那知衣钵道途中,亦有功名民社外。从来治术本儒术,识力还从淡定出。大烹于我苟难安,反觉齏咸味清洁。简策留传英爽凭,万卷读破方通神。雨风一室旨千古,贤豪无数来墙羹。丹鸡白犬盟车笠,怀刺权门鱼贯列。郁轮袍始凝碧终,斯人大略同摩诘。邱君年少非求名,小影写作苍梧丁。抱瓮原知万机息,披图不觉双眸青。须知此意谁能会,怅触无端发深谓。果能闭户谢当关,他日我来同吃菜”。

宣城籍震泽儒学司训袁榖芳基于三邱的淡定闲适,特地为三邱作《醒庵记》:“醒庵者何新庵也,新庵则曷以曰醒庵也,邱子曰:新庵非名也,因其新而新之云耳。有新必有旧,曰愈久则愈旧,以是名于义无取,于是上其声而易之以醒也。夫子以为何如?可则请为文以记之,俾来者知也。余闻邱子言,冁然曰:甚矣,邱子之用心也,邱子之心,心乎觉世者也。今夫人或梦而呓也,或醉而狂也,罔罔然不自知也。其溺于名利也,何以异于是圣人有忧之故。人未有常梦而不醒,常醉而不醒者也。既醒而知其为梦也则惭。既醒而知其为醉也则悔,惭且悔,不待有道者之觉之而自觉矣,故欲其觉不如先欲其醒也。醒之为效甚速,而顾名思义,虽自今以至于千百年可一言尽也,此邱子之所以名是庵也”。袁榖芳认为,三邱淡泊于名利,于世无争,均为世间的觉悟者,能不待有道者之觉而能自觉,非常可贵。 “醒”相对于“梦”而言,时人常于梦中说痴话,而沈翼苍渊通豁达超逸,是同邱氏兄弟一样的清醒者,所以他自谓“如余独醒”,颇具隐士的淡定风范。

四  《揽桥残雪》

 

莫扫溪桥雪,能通夜月辉。寒多渔市晚,日出屐痕稀。

傍水梅应放,依林鹤不飞。诗情驴背好,有客未扃扉。

 

揽桥又称揽胜桥,坐落在黎里镇东郊,为梁式单孔石桥。明弘治二年邑人严以诚建,万历十一年里人毛寿南募修,康熙三十九年里人陈永年重建,雍正四年里人陈时夏等修茸,乾隆十八年里人陈时中室叶氏与陈鹤鸣又捐资重建。

传说黎里镇地形似蛇(又一说似龙),东面的芦墟镇地形似鹤,有“鹤鸣一声,蛇行千里”之说。黎里人便在镇东建揽桥,桥象弓形,然后再在镇东栅市河出口处建一高阁,此阁便是中立阁,高阁形状象箭。这样引弓搭箭,东面的鹤就不再鸣叫,蛇也不散游了,两镇就相安并存。

“揽桥残雪”之所以被列为黎川八景之一,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优势。单就黎里镇而言,沿市河就有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桥梁近30座。每至隆冬季节,大雪纷飞,市河两岸的房屋均笼罩了一层白茫茫的厚雪,小镇变成了一个粉装玉砌的世界,人们推窗启户,足不出户,便能领略其神韵。

人总是有一种好奇心,看惯了这样的琼楼玉宇,似乎觉得还少了一些野趣,而揽胜桥景区的雪景,就满足了人们这样的好奇心。霓梁断岸,琼田映雪,老梅华吐,枯芦絮飘,蓑笙纷披,寒江钓艇,一种空旷寂静的美是别的地方所取代不了的。这正如周元瑛的《揽桥残雪》诗:“ 琼田皓皓雪平铺 ,北渚南川绝钓徒,百尺霓梁横断岸,冲寒一览凿冰图”。

揽桥因处镇郊,行人不多,积雪比其他地方深厚,所以揽桥积雪时人称奇。乾隆时期,黎里池亭文士叶树枚惯于游历,芦墟陈梦琴曾有“每访先生辄掩关,生无仙骨近诗坛。路非之字行来曲,人似奇书见却难”的赞叹。叶树枚有一年于冬日到翰林院待诏徐达源家中作客,当时徐达源已辞职回黎里,两人诗文唱和,日夕无倦,几天后的晚上叶树枚拜别徐达源夫妇,舟行回家,在揽桥被风雪所阻,滞留在揽桥,进也不能退也不能,居然在揽桥熬了一宿,便写下了《访山民归,风阻揽桥作》诗,诗云:“封姨无赖滞行舟,悔别文萧写韵楼。此是家乡非客里,风波也受一宵愁”,足见揽桥积雪的厉害。

大雪之后的清早,人们习惯将门前道路及桥面的积雪打扫清爽,这是最常见的一幕。可是,沈翼苍《揽桥残雪》一、二句“莫扫溪桥雪,能通夜月辉”,诗人却偏偏不让打扫,因为他要留着这“六出之花”,待到夜晚的来临,看天上皎洁的月亮与桥上的白雪相辉相映,甚至要比一比,是不是桥上的积雪比天上的月亮更加净白。

三、四二句开始写雪后的自然景观,“寒多渔市晚,日出屐痕稀”,是因为天气的寒冷,渔市也随之晚了些,下了整整一夜的大雪,天亮时,放晴了,太阳出来了,可是路上的行人还是那么的稀少。

颈联“傍水梅应放,依林鹤不飞”。水边红梅凌寒开放,本来在渚边闲步的白鹤,此刻也躲在树林之中,诗人沈翼苍好似一位一位善于丹青的高手,他描写的梅花是红的,正含苞待放,栖鹤是洁白的,藏在树林中,这样一红一白,一动一静,真是神来之笔。当时在揽桥周边确实栽种了不少梅花,这在凌凤超的《揽桥残雪》也有记述,其诗云:“同云风卷尽,雪色带晴晖,野岸梅花发,溪桥人迹稀……”。

尾联“诗情驴背好,有客未扃扉”。诗人引用了唐代诗人贾岛驴背挥鞭,吟髭欲断的故事,沈翼苍当时或舟行或步行,不可能象贾岛一样倒骑毛驴推敲吟咏,但他向往有这样一种情致。他不知不觉一路走来,来到了一处静僻处,见柴门半开半关。诗人写到此处,却嘎然而止。这里蓬门半掩,红尘远隔,主人是不是外出访友?主人如果在的话,沈翼苍是否与主人喝数钟薄酒,或敲一局枯棋,这全凭读者来想象了。

 

五  《鹤渚渔歌》

 

皋禽去不返,月夜静无娱。谁唱水仙调,时来金镜湖。

一声飞乱荻,隔渚有惊鹜。今古悠悠者,吟情属钓徒。

“岸浪姐妮面孔好看红堂堂,一心想网船浪个捉鱼郎。勿嫌穷来勿贪富,贪那乌背鲫鱼烧鲜汤”。这是流行于芦墟、莘塔、黎里等地的《一心想配捉鱼郎》渔歌。

渔歌是吴歌的一种,它在吴地已存在了上千年,如上述渔歌,它产生于渔民的日上生活和劳动中,歌词信手拈来,歌曲吐口而出,委婉动听,历久不衰。随着时代的发展,渔歌正逐步消失在人们的耳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渔歌,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正加紧对它的抢救和保护。

据载,乾隆年间,黎里镇上突然飞来了一只白鹤,飞翔于南栅染字圩,并在农家田间栖息了很长时间便向北飞去。白鹤是纯洁、健康的象征,镇上的人们都认为这只白鹤会给市民带来祥瑞之气,鹤就成了黎里人心目中的吉祥物。

镇东有一小渔村,河道纵横,皋渚错杂,其形状正如一鹤脚,渔民便把它定名为“鹤脚扇”以图吉祥。这样一来,鹤脚扇便成了一块风水宝地,原本四散的渔船,纷纷移居于此。直到新中国成立时,鹤脚扇尚聚着百余艘渔船,一直是黎里一带渔民的避风港。

渔民一年四季漂泊于水上,他们以舟为屋。每当夕阳西下,渔船纷纷靠岸,此时每个船头或船尾上,炊烟袅袅化作了天上的紫霞。红樯波映,船灯闪烁,珠辉腾于半天,宝焰翻于河中,真成了渔家之仙境。置身于这样的良辰美景,唱一曲水调渔歌,那是最为惬意的了。的确,渔民们劳碌了一天,为了消除白昼的疲劳和烦忧,寻求精神上的满足,在一弯新月斜挂在树梢时,水面上,柳树间,渔歌阵阵,随风飘扬,时而激荡欢快,时而缠绵幽怨,歌声回荡在静汨的水面,回荡在渔民美好的生活之中,这便是鹤渚渔歌的由来。

鹤渚也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并沉醉其中。黎里人陈阶琪有诗:“渔家多傍柳,钓艇每穿荷。争唱斜阳里,声声起碧波”。凌凤超亦有《鹤渚渔歌》诗:“渔者舟为屋,清歌晚自娱。几家依浅渚,一棹出平湖。风荡波间月,声惊水宿凫。夜间歌枕听,信口是吴歈。”

下面来欣赏沈翼苍的《鹤渚渔歌》诗。起句便提到了吉祥的的鹤,“皋禽去不返,月夜静无娱”,自从白鹤飞离皋渚后,听不到鹤的歌唱,静静的月夜无所可娱。作者好象专程来看望白鹤的仙姿和倾听白鹤的唳唱,因为听不到也看不到,便有一种失落感。

“谁唱水仙调,时来金镜湖”,突然远处传来了悠扬的歌声,这分明就是渔家的水仙调啊。这歌声除了吸引作者外,也惊动了渚边的野鸭,便引出了颈联:“一声飞乱荻,隔渚有惊鹜”。野鸭纵身飞出乱荻,或许要飞向有歌声的地方,要与渔民们一起赛歌呢。作者通过安排一只野鸭的飞出这个细节的描写,使整个画面动感倍增。

前三联或是写景,或是绘声,写来非常生动。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的幽情:“今古悠悠者,吟情属钓徒”。看来悠悠垂钓生活,是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六   中立晚眺

 

眼空飞鸟外,千里白云通。秋水四围碧,夕阳一面红。

波跳疑到雨,帆远欲停风。半幅荆关画,遥山指顾中。

 

吴山一角,洞庭两峰,万井楼台,暮云烟树。明清两代,在黎里欲览波光岚影,中立阁是再好的去。

黎里水道发源于天目山,西由太湖张王荡、莺脰湖、雪湖、杨家荡等水脉分入黎里,环绕一镇,曲折如带。再由市河至东郊揽桥荡、木瓜荡而入分湖。

水是财富的象征,为锁住财富,黎里人在东栅的市河出口处,于水中央建八角形花岗石礅,并在石墩上建造三层高阁,此阁因此名为中立阁,又因其形为八角形冠盖,和八角形腰檐围环,又被俗称为“八角亭”。中立阁配以引桥为锁钥,安稳扼住市河东泄关口,这样就留住了水中的气,也就留住了黎里镇的财气和财运。中立阁勾心斗角,巍然屹立,蕴含着人们审美取向,更包涵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中立阁建于乾隆九年(1744年),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但在民间的传说中,它的建成则要早得多,朱元璋刚取得天下,坐镇南京时,即派军师刘伯温到全国各地堪察风水,当刘伯温到黎里后,从东至西走过一遭,就觉得黎里的风水特别的好,而且非常奇特,自镇东到镇西,黎里市河就象一条巨龙,东郊市河出口处为龙首,地藏殿内的两口古井和两棵银杏树分明是龙眼和龙角,而整条市河就像龙身,富家浜、楼下浜、木排浜、道南河似为龙足,龙尾就是秋禊湖,刘伯温顿时大吃一惊,真龙天子有可能就藏在黎里,将来很有可能要与朱元璋争夺天下。朱元璋得知后非常害怕,责令刘伯温想对策,刘伯温于是在黎里镇东出口处建造八角亭,镇住龙头,这样就解决了后顾之忧。龙虽然被镇住了,但黎里故有的风水还是非常好的,尤其是文风特盛,这是镇不住的,刘伯温一想,这里皇帝是不可能出了,那就让此地出三斗三升芝麻绿豆官,为朱明王朝服务吧,于是又在八角亭顶层上设一文昌位,立文昌帝像。果然,自明代初期始,黎里各大望族,名人辈出,接蹱相望。

中立阁自建成后,一直是黎里的象征。人们远远就可望见中立阁的塔刹。塔刹分刹座、刹身、和刹顶,内用刹杆直贯串联,塔座为仰莲型,刹杆上有十三相轮,相轮上置华盖(也称宝盖),作为相轮刹身的冠饰。顶尖在宝盖之上,有宝珠串联,二米多高的铜塔刹,四周系以链条,重檐翘角,风铃传响,圆筒瓦上闪耀着金光,雄伟壮丽。

中立阁底层供奉的玄坛菩萨是道教的财神赵公明元帅,黑面浓须,头戴铁冠,一手高举宝锏,一手按膝,怒目而视,旁边供有泥塑老虎。二层面南并供的是关公和岳飞神像。西面供着一尊阿弥左胁待观音,此像头戴珠花珠帘的头面,身穿绣衣,粉脸玉手,独自坐于靠背椅中,可谓别具匠心。三楼供文昌帝,边有魁星踢斗塑像。

中立阁供奉着各路神仙,融道教和佛教于一体,这样迎合了众多市民各自意。普通市民,焚香跪拜,祈求消灾纳福,文人雅士喜欢来此登高远望,顺便又可以参拜文昌大帝,祝愿文运亨通,云梯直上。

沈翼苍登中立阁,不是求神拜佛,而是登高览胜的。中立阁二、三层楼面围廊宽阔,雕栏环绕,循廊环视,四周景色尽收眼底。作者视线先远望,“眼空飞鸟外,千里白云通”。飞鸟能在空中自由飞翔,诗人的目光也不受限制,似乎能望见千里之外的白云,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气概。颌联“秋水四围碧,夕阳一面红”。对仗工整,描绘生动,一碧一红,给人以美的感受,尤其是“一面红”,用拟人手法写得生动活泼。凌凤超也写有“窗涵秋水碧,槛映暮霞红”句,但不及沈翼苍的灵动。

接着作者突然又将视线拉近。只见水面在夕阳的照耀及秋风的吹拂下,泛起粼粼金光,不时地激荡溅起了许多浪花,四散撒落,犹如秋雨撒向桥边、岸边……。这小小的水滴因为是近景,波跳如雨,其动态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而远处风帆饱挂,应当是行驶得很快的,但又因为是远景,看着就好象一直停在那里,这一大一小,一静一动,非亲临其景是描写不出的。

沈翼苍登高四望,向东俯瞰,是青绿凝碧的小官荡,再远望隐约可见揽桥胜迹。向南可见与浙江相连的陆家荡,塔浪荡等,天随桥,野芳庵也一览无余。其北为地藏殿和牛王殿,沉雄肃穆,向西即是官塘上和煤水滩一带鳞次栉比的市廛风情。黄昏时分,斜阳余辉,湖光水色,农舍袅袅上升的炊烟,交织成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图画。抬头远望,隐约可见远峰飘渺,“半幅荆关画,遥山指顾中”,此时此景,作者感觉到自己就好像在荆浩和关仝的山水画清游啊。

 

 

 

 

七  《江村夕照》

 

霞起流虹彩,   高低一片明。     洒旗收急雨,   渔网趁新晴。

叶乱鸦翻背,   云孤雁曳声。     归来值邻叟,   杖挂绿蓑轻。

 

黎里,是春秋末期“槜李之战”的战场之一。吴越两国的水军会战于江浙两地交界的黎里甘南村的湖荡,此次战争以吴国获胜。吴军在清理战场时将越军的尸体首级丢进一个积水潭中,当时首级带着血水染红了整个水潭,经年而不净。因甘南村诸湖荡地处镇南郊,比较偏僻,并作为战争遗存,此地有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故这个积水潭被时人称为“鬼头潭”。 由于越军大败,吴军则戏称越军为“小儿”,所以当时交战的湖荡也遂名为“御儿荡”。

战后两国签订和约,自此这里便成了两国的分界线,随着时间的推移,硝烟弥漫的古战场已经成为历史。到了唐代,陆龟蒙隐居于荡边的鸭栏泾,就有人将此荡称为陆家荡。在荡之北有一小村庄,村上有一座秦太尉庙。

那是宋宝庆年间,有潘壬与其从兄甫、弟丙兄弟在湖州作乱,并波及苏州一带,声势威胁到黎里,秦乾奋勇而起,树义旗抵抗贼寇,一场血战终于打败了匪乱,保得乡里的平安。乡人便建此庙以示纪念。

清朝康熙年间,有乡人在旧址上重建秦太尉庙,并增祀一位姓施的神医,所以又俗称施相公庙。至明末清初,庙已破败不堪。与秦太尉庙隔荡相望的是江村,村上肃穆而恬静地挺立着一棵银杏树,茂树荫尉,郁郁葱葱。

江村,清泉碧波,特别是到了傍晚,五彩眩目的霞光似给小村蒙上一层绯红的轻纱,加上周围古老而浓郁人文气息,经常有文人雅士前来凭吊赏景,据说有个叫陈鲸的人,曾隐居于此,他性情恬淡,躬耕乐善,并常与子思道、思德怡情于鸭栏、鹤渚之间。嘉兴徐白为他画《抚松图》,吴江名贤朱鹤龄并有题识。

乾嘉时期,黎里及周边文人也结伴来游,沈翼苍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写的《江村夕照》诗,是写水村暮色之景,一派夕阳无限好的自然景观。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正值夕阳西下之时,忽然一阵狂风骤雨,就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所以,他写《江村夕照》诗时应当是在夏天的傍晚。

诗人看日落之初,是“霞起流虹彩,高低一片明”。大雨降临,沿河酒肆,匆忙关起窗门,将酒旗收了起来,看来这雨是够大的,不然酒旗是不会收起来的。

“酒旗收急雨,渔网趁新睛”。暴雨过后,天气放睛,河江中的鱼儿耐不住一天的酷日,加上阵雨袭击,魚儿高度缺氧,往往会从深水中浮上水面来,呼吸新鲜的空气。这时,也是打渔人最好的收获时间。

颈联“叶乱雅翻背,云孤雁曳声”。对仗功整,形象生动,可谓是神助之笔。如果没有实地体验,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诗句。雨后,一扫先前的彩云,偶尔在天空中能看到一二朵白云。这与两前的“霞起流虹彩,高低一片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于云朵的孤单,诗人触景生情,一幅“暮色孤雁”之景浮现在诗人的脑海,诗人似乎听到了雁叫之声,是那么的清幽,甚至有一种孤怨之感。暮色渐深,孤雁催归,诗人回到家中,正好遇到了邻家老叟“杖挂绿蓑轻”。诗人此时的心情应当是同这位老叟一样,身无俗累,心襟是那么的冲淡。

 

 

 

 

 

八  《鸭栏帆影》

 

莫挟黄金弹,   飞来斗鸭栏。       此中本安稳,    世上尽惊湍。

日落孤云断,   风摇一镜空。       散人踪渺矣,    水气尚弥漫。

鸭栏泾在黎里镇南,因唐朝著名诗人陆龟蒙(号天随子)在在此养鸭而闻名。而周边的天随桥、陆家村、陆家荡等也因此而得名。

陆龟蒙,苏州人,年少时即通六经,后屡试不中,遂绝意功名,至唐乾符时,寇乱纷起,为避兵乱,隐身自放,便随湖州剌史张搏畅游苏湖两州。在苏其间,主要散迹于吴淞江、震泽、莺湖、梨湖、分湖等地,并东泛淀泖诸湖。

他在吴江期间,作有《鹌》一首,其序曰:“客有过震泽得水鸟,所谓鹩者,贶予黑襟青胫,碧爪丹噣,,色几及顶,质甚高而意卑,戚畏人,予极哀其野逸性,又非以能招累者,而囚口笼槛,逼迫窗户,俯啄仰饮为活,大不快,真天地之穷鸟也”。鹩其实是他的自喻。

到了晚年,陆龟蒙仍扁舟蓬席,翛然归于黎川。当来到鸭栏泾这地方,水村两岸桃红柳绿,简直就是世外桃源,所以他以陶彭泽自比,并投竿清波,笑枕云水,便作诗云:“贤达垂竿小隐中,我来真作捕魚翁。前溪一夜香流急,已学严滩下钓筒”。他居然又将黎川比作子陵滩了。于是又在黎里镇南筑“鲁望别墅”。

明代常州训导黎里汝可起有《过唐贤陆鲁望别业》诗:“高风缅唐贤,别业著我里。桥既号天随,湖还姓陆氏。岂独养鸭栏,名动幽人耳”。鉴于陆龟蒙的德言和才情,与春秋范蠡和东晋氏张翰同被列入吴江三高祠中,历代文人作有众多的《三高赞》和《仰高亭记》等。明代赵宽赞语谓:“芃芃鲁望,志履疏旷。时为散人,自比元亮。清不耻耕,贫不辍酿。蓑笠扁舟,烟云白浪。皓首藜书,焦心绝唱。遗编如新,可见高尚”。

陆龟蒙除了作诗、垂钓和领略湖光山色之外,最大的乐趣就是养鸭,他养的鸭非常有灵性,他每每纵情于岸滩、沿河、芦苇之间,一群群鸭子总是不约而同地和他一起畅游水国,戏嬉打闹,相互追逐飞翔,所以沈叔埏有“笑指能言有鸭儿,回来荒尽柳垂丝”之句。

黎里和周边文人留下了众多的《鸭栏帆影》诗篇,如李大翰、周元英等,可谓各具千秋,大部分为七言绝句,而沈翼苍以五言为之,读来朗朗上口。

首联“莫挟黄金弹,飞来斗鸭栏”。作者认为鸭栏泾确是一个好地方,因为自陆龟蒙在此养鸭后,据说这里的鸭子能通人性,会与人说话,所以历代富家子弟也常泛舟来游,聆听鸭子的叫声,他们有的甚至带了弹弓射猎飞鸟水禽,沈翼苍也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而与沈翼苍同时代的冯寿朋也有:“至今传唱能言鸭,金弹王孙一笑听”之句。这些富家之弟随意猎取禽鸟,说不定一不小心会伤到人家饲养的鸭子,所以诗人发出了“莫挟黄金弹,飞来斗鸭栏”的呼吁。

陆龟蒙在《别墅怀归》中有“水国初冬和暖天,南荣方好皆阳眠。题诗早忆复暮忆,见月上弦还下弦。遥为晚花吟白菊,近炊香稻识红莲。何人授我黄金百,买取苏君负郭田”。“早忆复暮忆”是陆龟蒙喜欢黎里别墅的远离尘嚣,平静闲适的生活。沈翼苍颌联“此中本安稳,世上尽惊湍”,既是道出了陆氏的本性,也是沈翼苍对于清静之地的向往。

颈联“日落孤云断,风摇一镜寒,”对仗工整,一幅“水村秋风落日”的图画,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尾联:“散人踪渺矣,水气尚弥漫”。陆龟蒙自绝意仕途后,泛舟水乡,其时以“江湖散人”自号,并自作《江湖散人歌》:“江湖散人天骨奇,短发搔来蓬半垂。手捉孤篁曳寒茧,口咏太古沧浪词。词云太古万万古,民性甚野无风期。夜栖止与禽兽集,独自构架纵横枝……”。如今高人踪迹早已无处可寻,水面上已不见当年陆氏养鸭斗鸭的欢乐情景,只有淡淡的水气弥漫在平静的碧波之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