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后土祠里六块碑

(2013-06-18 10:41:27)
标签:

挖出

老城

后土祠

旅游

万荣县

1、轩辕扫地之坛

石碑为明代碑记,高125cm,宽65cm,厚18cm。正面居中刻有“轩辕扫地之坛”六个大字。另有小字:“汾脽之曲,神龙盘护真形胜地。”“惧大河之北,渐以淹灭”。正面落款为“嘉靖二十四年岁次乙已二月”石碑背面刻有“龙马负图之处”6个大字,上款有“赐进士第文林郎知荣河县郓城。”下款有“大明嘉靖三十五年岁次丙辰冬十月”等字。龙马负图说的的是伏羲创立八卦的故事。《荣河县志》载:“旧传旧城南十里河岸上有龙马负图处,上设白马庙,明邑令侯祁题碑。”碑正反两面落款相隔11年。估计为山东郓城人侯祁在任荣河知县时,先知轩辕扫地之事,后知龙马负图之事。

该碑顺治年间河决时被移至宝鼎老城,康熙年间建庙后被移回庙中,同治年间黄河淹祠后被移到宝鼎老城,新建庙后重被移回。解放后被移到荣河文化馆。后两县合并后文化馆被改作新华书店,碑被弃至大街。后被樊顺合先生收藏至家,03年捐于后土祠。

http://s2/mw690/a83dcb4ftdf64b37aef11&690

http://s13/mw690/a83dcb4ft7cbd457da20c&690

http://s12/mw690/a83dcb4ftdf64ba36cb5b&690

2、元代《秋风辞》碑

元代《秋风辞》碑现置于秋风楼三层,是元至元大德年间所刻,碑高0.58米,宽0.73米。碑文为行楷书,文中9个兮字皆有变化。此碑由“光宅董若冲敬书”,刻碑者道号华安真子,名席志宁,是一位很有才气的石匠。该碑康熙年间曾被黄河水冲至潼关,当地知县见后用鼓乐轿马送至后土祠。

3、清代《秋风辞》碑

该碑为清同治13年刻制。碑刻前半部分,为《秋风辞》,是洪洞县王轩所书的篆体字。碑刻后半部分,为戴儒珍所拟跋语,由夏县书法家耿荫樾书写。

4、唐玄宗《祀汾阴后土碑》

据宋代《庙貌图碑》,唐明皇的《祀汾阴后土碑》和宋真宗的《萧墙碑》分别耸立于原后土祠甬道西东两边,遥相对照,雄伟壮观。朱长文的《碑帖考》记载:后土祠碑,玄宗御书八分。县志记载:命张说为之辞。其序,则上御制也。该碑于明隆庆年间淹于黄河。

5、《庙像图》石碑

该碑最早刻于天会乙已岁上元日,也就是金太宗完颜晟天会三年(1125)的正月十五上元节。碑背面文字是金天会十五年(1137)刻制的。今庙像图碑为明嘉靖丙辰岁(1556)秋七月吉日赐进士荣河县知事郓州侯祁重刻。碑高139.3cm,宽110.8cm。《中国古代建筑史》记载:宋朝的祠祀建筑分为三个等级,后土祠是按照最高标准修建的,……与文献所载北宋东京宫殿大致相同。

6、宋真宗《萧墙碑》

该碑碑高2.52米,宽7.14米,由5块石碑组合而成。宋真宗后铸四个铁人,身高各6尺,置放在萧墙碑前,用为顶焚炉之具。到明朝末年,河水数涨,县人惧怕,言于官,云铁人能镇水患,将其移至县城西门外侧,作为镇河之物,后没于泥沙。康熙年间萧墙碑因水患被移到宝鼎老县城,做了泰山庙西萧墙巷的照壁。后被黄河泥沙掩埋。1965年,从黄河泥沙中挖出后移至后土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