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乡鱼窠

(2012-01-01 08:37:00)
标签:

杂谈

分类: 【滴水原创】故乡情

故乡鱼窠

我的故乡鱼窠庄大约在东经119.4度、北纬40.22度左右,座落于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原牛心坨乡,与老牙窠庄同属一个行政村。村庄东面依山,北、西、南三面环青龙河,河北岸是老牙窠、西岸是大岭、南岸是塌山,山的东面是厂房子,东南的最高峰就是高高的云彩山。一面依山三面傍水,一个村庄具有这样的地理位置别说在青龙,就是在全国也不多见,因此当地流传着“三面水一面山,鱼窠像个小台湾”的顺口溜。由此可见故乡不仅在我心中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事实上故乡也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所在,所以当年我的先辈们看中了这里,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因国家修建桃林口水库搬迁时已经是一个有600多口人的村庄了。

故乡人口中,基本是都是我们杨姓,另外有李姓4户,张姓3户,郎姓2户,白姓1户,其中在杨姓中有2户是后来的。据老人说和上世纪70年代青龙县的地名普查资料,我们鱼窠杨姓是清朝从唐山乐亭县一个叫小翠(崔)庄的地方搬来的,再住上追祖籍好像也是山东的。先人们到这里后看到河里的鱼多,就叫鱼窠了。也有说当时地势低洼,到处都是泥,也叫泥窝、泥洼。据老人说当年庄里小庙里有一只铁钟,钟上铸铭文“祖宗定居刘家口外,村庄名为泥洼”,但后来官方地名就叫鱼窠了。我的祖辈们搬出时是亲哥们儿五家,其中老五太是寡妇,来到鱼窠后老五太不满意这个地方,又带着儿子搬到辽宁沟帮子去了。这样在鱼窠落户的杨姓就只有的老大、老二、老三和老四,即大门人、二门人、三门人和四门人,这种称呼一直到现在。我是四门人,到我们这代正好是第十代人。按代数推算第一代祖宗到鱼窠定居大约于清康熙或雍正年间。从我们杨姓的人口发展看,二门人最多,其次是四门人多。据说大门人没有儿子就过继了三门人的儿子,所以大门人和三门人最少。这从我们杨姓在故乡的坟地、辈份、名字等方面都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在鱼窠庄北面的是我们四门人的祖坟地,基本上没有分支,到我祖父这代是第八代人。我们祖辈据说从乐亭搬出来时是有家谱的,被老五太带到沟帮子去了。我们杨姓取名基本上都是一代一个字,另一代两个字。如我们四门人第七代我曾祖父辈都是一个字的名字,我的祖父辈第八代是两个字名字,名的第一个字均为“保”字,我的父辈第九代又是一个字的名字,到我们这第十代又是两个字的名,第一个字均为“文”字,再往下就出现分支了,我们四门人到现在已经有十二代人了。二门人的主祖坟地在鱼窠庄东北面的小岭山坡下,坟头数最多,而且在别处还有好几处分支。从二门人的名字上看他们从第八代就有分支了,其中第二个字有“得”、“井”等字,第九代有取一个字名的,也有两个字名的,二门人现在已经有十三代人了。大门人和三门人由于过继关系后来基本上成了一门人,到了第九代基本上都是两个字的名,第一个字都是“印”字,大门人和三门人主祖坟地在鱼窠庄当中,别处也有两处,都比较少,好像是大门人的,大门人和三门人都现在也是十二代人。至于李姓和郎姓据老人们说他们比我们杨姓来到鱼窠庄还要早些,张姓是后搬来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人口没有我们杨姓发展的快。白姓是母亲带到我们杨姓的,来的最晚。这里需要说明历代迁居关东及全国各地从事各业人口及地址己无法确知。据说迁安县大杨庄、揣庄、侯各庄之杨姓皆我同宗本家,还有青龙县茨榆山乡下白城子村(原为牛心坨乡)杨姓乃我亲族,系我祖三门中的一支。

  过去有庄就得有庙,在我的记忆里听老人们说我们鱼窠庄就有南庙、小庙和龙王庙。南庙在村南老李家的南面,小庙在小当街西面,龙王庙在西岭岗子南端,现在只有小庙的大地基石还在呢。故乡的房子原来都草房和土平房,后来大部分是瓦房和平房,只有两三户草房。祖辈在当时建庄时也是比较科学的,在地势平坦的地方留了一个大当街(大广场)和一个小当街(小广场),大当街傍有一棵硕大槐树,小庙就在小当街傍,当街是人们活动和休闲的场所。人们的住房就随着街而建,谁家的住处都有代称,如庙西、大前屋、后屋、南院、大东边院、腰屋、东头子、西头子、后房、碾子上、东山、后山、北山后头、老郎家、老李家、老张家,再后来又有北园子、北场、北地,榆树沟、西岭等。以至以后谁家的老宅子搬到别处去还仍然沿用老称呼,如大前屋、庙西、南院等。

  水是生命的原泉。故乡虽然三面环河,但人们平时吃的还是从井里汲取的山泉水,可见祖辈们在很早发前对卫生就是比较讲究的。故乡原来有三口井,分别是西井、东井和小井,后来又打了北井。过去的井都是通过开大口往下挖,挖到泉水时用粗柳木多边形码上几层,然后在上面用石头砌成。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在西岭岗子外边打了一口大眼井,又在村西和村西北用水泥筑圈的方法打出了两口井,这些井虽不是泉水,但因深度超过河底,所以水质也特别好。土地是人赖以生存基础。自从祖辈们来到鱼窠拓荒开始,经过几代人辛勤耕耘,围绕着东山是层层的梯田,庄北和西岭是原始的黄土、村中和庄南是青龙河淤土,可以说是土地肥沃,到搬迁时仍有人均一亩左右。高梁、谷子、玉米、各种豆类和蔬菜等农作物基本上应有尽有,梨、杏、苹果、核桃、栗子、枣等干鲜果树也很齐全。故乡的人们从很早就注重绿化,人们房前屋后基本上都栽植杨、柳、梨、杏等树木,远远望去,故乡就如同一幅美丽的风景画,随着季节的变化展现着不同的色彩……

故乡美丽的山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正直、淳朴、善良、智慧的故乡人,他(她)在这里辛勤劳作,生生不息,书写着家与国的春秋!1996年因国家修建桃林口水库,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需要整体搬出,按着当时的搬迁政策是大分散小集中,通过抽签决定搬迁去向。于是我们整个村庄的人们在当年的4至5月分通过结组、抽签分别搬迁到唐山市丰南城区的侉子庄、稻地、南孙庄,滦南的姚王庄、啃牛店,乐亭的新开口、马头营,玉田的唐自头、彩亭桥,以及迁安的沙河驿和丰润等地,其中搬到滦南姚王庄镇和乐亭新开口镇的人最多……

  自从1996年搬迁到现在已经近16年了,如今我们鱼窠庄的人都在新的居住地生产生活着,也就是从搬迁那时起鱼窠就成为了我们故乡,并永远定格在我们记忆的深处!在这16年的时间里有多少前人作古,又有多少后人出生,历史就是这样形成的。我们这些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现在见面基本上还能认识,搬迁时几岁的孩子现在对故乡也就只能说是记忆了,至于到现居住地出生的人对故乡的名字,鱼窠也就只能听长辈们传说了!这就是我今天写这篇短文的初衷。鱼窠庄是我们永远的故乡!也许我们的后人将来见面不认识,口音也不一样了,但是只要你记住鱼窠,记住你的先辈们是从青龙鱼窠搬出来的,我们就是同乡;只要记住你是鱼窠杨姓四大门的后人,我们就是同宗,因为祖辈搬到鱼窠时我们是一家人。这里我有个建议,就我们现在搬离故乡的时间还短,都记住自己是鱼窠杨姓的第几代人,具体点说记住鱼窠杨姓几门人的第几代人,并由此传承下去,这样以后我们鱼窠杨姓的后人们无论居住在何处,再见面无论是否相识,只要一报出自己是青龙鱼窠杨姓哪门人的第几代,我们就能知道双方辈份称呼了,就能知道自己的族亲关系了。

  一个家族史就是一个民族史的缩影,一个村庄史的变迁可以见证一个社会的发展,记住历史就是为了更好的创造未来。说实在的以前想起故乡总是更多的回忆她的过去,可是去年回去时听说青龙已经立项了,要在我们故乡的地方建立起桃林湖桃花岛旅游景区,到那时我们的故乡一定更美了!也许将来有一天再回故乡,我们可以自豪的说,这里就是我美丽的故乡。

  愿故乡的明天更美好!

  愿鱼窠故乡子孙的明天更美好 !

 (以上关于人口史的部分是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族人的传说而整理,不足和不正确之处请有关族人补充或更正)

                       青龙县鱼窠庄杨姓四门第十代孙 滴水

                                 2012年元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