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如亭群芳谱》点校本前言

(2023-02-22 13:48:30)
标签:

读书

滇版精品

云南美术出版社

博物学巨著

文化

 

《二如亭群芳谱》点校本前言

[明]王象晋/纂辑 尚语/点校

云南美术出版社2022年12月出版

 

中国古人在与自然紧密相处,从自然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进程中,观察、认识、记载、描述并研究包括动物、植物、天文、气象、地理、地质、矿物、器物及人类自身等在内的万事万物,出现了大量谱录类著作,其内容涉及面广,源自日常生活,多具实用性,且包含大量古代科技成果,形成了包罗万象、独具特色的中华博物学,是古代中国人探索精神的体现和智慧的结晶。这类著作自魏晋时期开始出现,唐宋时期形成一次高潮,明清时期又形成一次高潮。明代晚期,博学稽古、纂辑汇编之风盛行,涌现出一批影响深远的谱录类著作,其中王象晋纂辑的《二如亭群芳谱》,正是谱录纂辑发展到高潮时期的集大成之作

王象晋(1561—1653),字子进,又字荩臣、子晋,一字康候,号康宇、群芳主人、好生居士,晚年自号明农隐士、清寤斋、赐闲老人,也被称为二如亭主人,山东桓台新城人。王象晋出生于山东巨族——新城王氏家族,是家族发展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其祖父王重光,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官至贵州按察使参议,于王事,赠太仆寺少卿,祭称忠勤公。其父王之垣,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官至户部左侍郎,赠户部尚书,累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其兄王象乾,隆庆五年(1571进士,官至兵部尚书,累加太子太师。其兄弟王象恒等多人均为进士出身。其孙王士禛,清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以诗蜚声海内,尊为一代诗宗,与浙江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王象晋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授中书舍人,历任礼部仪制司主事、行人司左司副、礼部精膳司员外郎、仪制司员外郎、按察司副使、浙江右布政使、河南按察使等职。王象晋为官才干优长,急公好义,关心国计民生,“济人利物常恐不及”(《山东通志》),政绩斐然,但他为人正直清高甚至有些迂腐,清廉自持,不肯趋炎附势屡忤权贵,受同乡上司排挤打击,仕途坎坷,官场不如意,几度赋闲归籍。崇祯十一年(1638年),王象晋七十八岁,以年迈上书致仕。明清易代,次子王与胤与妻儿一同自缢殉国,王象晋遂绝人事,以明朝遗老身份居于乡间,过着“日与二三野老优游郊园,对花木,观鱼鸟,饮酒赋诗”的隐逸生活。清顺治十年(1653)十月,王象晋去世,享年九十三岁,同乡人私下谥他为“康节先生”。

王象晋一生饱览群书,勤于著述,心有所感即随时记录,纂辑成书,留下了许多流传后世的作品,内容包罗万象,涉及面广。其存世著作有十六种,散佚著作有二十余种,除集大成的博物学著作《二如亭群芳谱》外,还有诗文集《赐闲堂集》、词集《秦张两先生诗余合璧》《词坛汇锦》《保和砚田》、笔记《剪桐载笔》《扶舆间气》、养生养心类作品《清寤斋心赏编》、家训类作品《日省格言》《日省撮要》、救荒农书《救荒成法》、医书《三补简便验方》、蒙学书《字学快编》、畜牧业书《广爱仁术》、指导射箭的《操觚剿说》等。

象晋身居官时,时时不忘农本要义,常找机会到田间地头了解各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及生产情况细心观察,用心体验。1607—1627年,王象晋退居乡里,寄情于田园农事,专门开辟了一个名曰“涉趣”的园子,遍植花草树木,试种农作物,养鱼放鹤,读书著述。“涉趣园”取意于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园日涉以成趣”之语,但王象晋之于农事,并不像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那样窘迫尴尬,无可圈点,他生平重视农圃耕植,鄙视五谷不分的所谓“大人者”,通过长期亲力亲为的农业生产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技能和经验,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农事之余,他辑录古籍中的植物理论知识和逸闻辞藻,请教咨询农人老圃,搜集民谣农谚,结合自己多年投身实践的心得体会,旁征博引,细心考订,历十余寒暑,于明天启年间纂辑完成[1]四十余万言“熔铸百氏,汇成一家”的博物学著作——《二如亭群芳谱》(简称《群芳谱》)。书名中的“二如亭”,为涉趣园中所建亭之名,是王象晋读书著述的地方。“二如”取意于孔子“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之言。王象晋纂辑《二如亭群芳谱》,其初心是“与同志者共焉,相与怡情,相与育物,相与阜财用而厚民生,即不敢谓调二气、冶万有,其于天地之大生广生未必无小补”(《二如亭群芳谱叙》),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农事实践与著书立说,影响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投身到繁育种植农作物的活动中来,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能有所裨益,体现了他虽远离朝堂但心系民生的社会使命感。他以“二如亭”入书名,寄寓着他“吾如老农、吾如老圃”的内心想法。

《二如亭群芳谱》成书问世后便受到众多文人墨客的追捧,成为他们书架上的必备之品,也成为后世编纂此类书籍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在广泛流传中,此书出现了多种版本,然而历来对其载述不一,较为混乱,没有形成清晰的版本描述。现存版本主要有:明崇祯抄本(甘肃农业大学图书馆藏)、明代汲古阁刻本(淄博市博物馆藏)、明代汲古阁藏板重镌本(南京图书馆有藏)、明末沙村草堂藏板刻本(南京图书馆有藏)、明末虎丘礼宗书院刻本、明刻清修书业古讲堂刻本(南京图书馆有藏)、清十三卷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清康熙新城王氏诠次本(南京图书馆有藏)、清康熙文富堂刻本(四川大学图书馆有藏)、清雍正年间刻本等。

在《二如亭群芳谱》各版本中,新城王氏诠次本是流行最广的一个版本。该本以明代汲古阁刻本为底本刻印而成。王象晋孙子王士禛有一段文字记述了底本的由来:“先方伯著书尤富,版在常熟毛氏汲古阁者已多散佚,惟《群芳谱》一书亦归吴中质库。士禛于二千里外多方赎归,告诸家庙,不啻宝玉大弓焉!”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清康熙皇帝敕令汪灏等人在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的基础上增广扩编为一百卷,并以康熙书房名“佩文斋”命名为《佩文斋广群芳谱》。新城王氏家族对此深感荣幸,便在刊刻《二如亭群芳谱》时将家族子弟姓名署于诠次人名单中,包括并未参与诠次的新城王氏第九代“启”字辈、第十代“兆”字辈,涵盖了王象晋子、孙、曾孙、玄孙四代人,其中子六人、孙十人、曾孙二十人、玄孙七人,欲借此让子孙扬名显姓。因此,新城王氏诠次本应刻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开始编纂《佩文斋广群芳谱》之后。

新城王氏诠次本装订为二十四册,内容按元、亨、利、贞四部编排,共三十卷:诸序一卷(包括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叙》、毛凤苞[2]《小序》、方岳贡[3]《群芳谱引》、陈继儒[4]《群芳谱序》),往哲芳踪一卷,天谱三卷,岁谱四卷谷谱全一卷,蔬谱二卷,果谱四卷茶竹谱全一卷(正文分为茶谱一卷、竹谱一卷),桑麻葛棉谱全一卷(正文分为桑麻葛谱一卷、棉谱一卷),药谱三卷,木谱二卷花谱四卷,卉谱二卷,鹤鱼谱全一卷。全书主体内容由天谱、岁谱、谷谱、蔬谱、果谱、茶谱、竹谱、桑麻葛谱、棉谱、药谱、木谱、花谱、卉谱、鹤鱼谱十四个谱类构成。各谱首端有一篇“小序”,对本谱概貌作简要介绍;接着有一篇“首简”(岁谱、果谱、花谱、卉谱、鹤鱼谱五谱目录中写作“首简”,而正文中写作“简首”;桑麻葛谱、棉谱无“首简”),概述本谱要点,引录与本谱内容相关的先贤名士的言论及文献阐述。各谱分卷列有目录,载列本卷所谱录的名物或事象。在编排顺序上,新城王氏诠次本与其他版本有所不同,对首卷诸序的顺序作了调整,将易代之际王氏族长王象晋的《二如亭群芳谱叙》前移作首篇,将“天谱小序”排于“义例”之后、“总目”之前,故天谱开篇就是“天谱首简”。王象晋作于明天启辛酉年的《群芳谱跋语》置于全书最后。

书中对各种名物或事象进行分类谱录。王象晋在“天谱小序”中说:“予谱群芳:谱谷,溥粒食也;谱蔬、谱果、谱茶,佐谷也;谱木棉、谱桑麻葛,广衣被也;谱药、谱木、谱竹,利用也;谱花、谱卉,傍及鹤鱼,资茂对鬯天机也。”这大体上表明了王象晋谱录名物和事象的分类原则和谱录意图。在具体谱录中,因类属和性质不同,各名物或事象的类目设置亦有所不同,但总体框架体例基本一致,即:先列出词条,从名称、形态、性状、特征、品种、产地、分布、功用等方面进行解说,然后分类目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天谱下设休征(吉祥预兆)、咎征(灾祸验证)、占候(预言吉凶)、典故、丽藻等类目;岁谱下设占候、调摄、种植、制用、疗治、典故、丽藻等类目;谷谱、蔬谱、果谱、茶谱、竹谱、桑麻葛谱、棉谱、药谱、木谱、花谱、卉谱等记载植物的谱录下设种植、壅培、嫁接、扦插、修治、采摘、收子、贮存、制用、服食、辨讹、禁忌、占验、疗治、典故、丽藻等类目;鹤鱼谱下设喂养、疗治、典故、丽藻以及针对金鱼的筑池、收藏、鱼忌、卫鱼等类目。其中:“疗治”类目下辑录各种名物对相关疾病的药用配方和治疗作用;“典故”类目下辑录与名物或事象有关的经史子集等典籍记载和奇闻异事、神话传说及其他相关内容;“丽藻”类目下按文体分类,辑录与名物或事象有关的历代名家艺文作品语句或全文。书中辑录文献资料,一般都注明出处、书名或作者信息等。

《二如亭群芳谱》成书问世以来,因其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而受到士人和官方的重视。近年来,学界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二如亭群芳谱》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崔建英《〈二如亭群芳谱〉版本识略》(1986)及王佐槐、高万庆《古农书〈群芳谱〉抄本略考》(2002)对该书流传版本进行考证研究;符奎《〈群芳谱〉的农学价值及地位》(2009)揭示书中所蕴藏的丰富的农学思想和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对其农学价值进行系统研究;陈平平《〈二如亭群芳谱〉在经济植物研究上的成就》(1996)论述该书在明代经济植物研究上的成就及其对我国经济植物研究的影响和意义;付美洪《中医药学视角下的〈群芳谱〉研究》(2014)及付美洪、胡晓峰《〈群芳谱〉与〈本草纲目〉渊源初探》(2014)从中医药学视角分析论述该书的医药学价值和文献学价值,对其与《本草纲目》之间的渊源关系进行探究;张梦琴《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研究》(2019)在综合述评的基础上,对王象晋的文学观念进行梳理、总结,挖掘该书的文学价值;车艳妮、刘庆超《人文视域下的〈二如亭群芳谱〉》(2022)独辟蹊径,论述指出该书是一部人文价值高于自然科学价值的人文作品;韵晓雁《“熔铸百氏,汇成一家”的博物之作——〈二如亭群芳谱〉和它的群芳主人》(2021)及邹鸣《王象晋研究》(2018)对该书及其纂辑者王象晋的总体情况进行介绍;王芹娟《〈群芳谱〉中的园艺技术成就》对书中所体现的艺术成就进行详细介绍;等等。根据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二如亭群芳谱》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学价值。《二如亭群芳谱》成书四百来年来,一直被视为农书,《明史·艺文志》将其列入农家类,《四库全书总目》将其归为“草木禽鱼之属”,直至20世纪90年代仍将其列入农学书录,这是由著作内容本身更多涉及农作物种植、农业生产技术及体现作者农业思想的实际情况决定的。王象晋在书中强调农业生产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强调人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导作用,提出“人力夺天工”的农学思想,强调农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阐述气象节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一系列减少农业灾害和救荒济饥的措施,以达到预防农业灾害和救荒济饥的目的,形成了科学的农学思想体系。其最突出的贡献,是总结、提炼出一系列农业生产技术,如稻、麦等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果木的栽培管理与滴灌技术,甘薯的藏种、繁殖、用地技术,苎麻、棉花的整枝技术,以及肥料的堆积煨制技术,而其中的滴灌技术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之一。《二如亭群芳谱》作为产生于十七世纪中国的一部重要的涉农著作,蕴含着丰富的农学思想和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在理论上推动了传统农学的发展,在实践上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农业进步,在中国农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具有非常高的农学价值。

二、植物学价值。《二如亭群芳谱》的内容涉及多种学科,但总体上是一部以植物为主要载述对象、以植物学为中心的著作,是明代介绍栽培植物和涉植物研究的内容丰富的重要著作,全书十四个谱类中植物谱类占了十一个,即谷谱、蔬谱、果谱、茶谱、竹谱、桑麻葛谱、棉谱、药谱、木谱、花谱、卉谱。书中分门别类地对植物加以辑录和描述,载述的植物数量达四百六十多种对各种植物的阐述,先著录其正名,附有别名、异名等,并进行考订,所订正的三十多种植物名称为今《植物学大辞典》和《中国植物图鉴》采用,并载明为《二如亭群芳谱》首先著录;然后对植物的形态、性状、特征、品种、生境、产地、分布、功用等加以描述,接着介绍种植、壅培、修整、采摘、贮存、制用等;还关联天文、气象、农业、园艺、医疗保健、营养养生、生态环境、社会风俗、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方面。《二如亭群芳谱》保存了丰富的植物信息,对植物的记载、描述和研究呈现出中国古代植物学和植物文化学的特征,反映了中国古人对自然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为研究古代植物和古代植物学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中医药学价值。《二如亭群芳谱》专设了一个独立谱类——“药谱”,记述了六十九种药用植物,蕴含着大量的中医药学内容,拥有多方面的中医药学成果,体现出非常高的中医药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从五运六气的角度探讨天人合一的中医基本理论;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药物毒性等药性理论,分析不同地理环境、贮存及炮制手段等对药物性味的影响;详细描述每一种药用植物的产地、性状和形态特征,指出不同地域环境对药用植物形态和功用所产生的影响;记述了多种药用植物的不同种类及别名,且多为首次著录;详细介绍药用植物如姜、山药、地黄、牛膝、黄精、枸杞、桂、人参等的栽培技术,系统总结了有关土壤选择、整地耕作、播种繁殖、田间管理等方面的种植栽培经验;重视药用植物的采集和收藏,对多种药用植物如人参等的采收时节、采集方法、保管方法作详细记述;介绍了一百六十五种药物的炮制、修治方法,涉及纯净处理、粉碎切制、干燥、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加辅料制、制霜发酵等,内容丰富多样,其中仅姜的制用就介绍了十二种方法;在食疗方面有许多新颖的记述,丰富了食疗本草的内容;阐述植物的药用价值,不仅体现在“药谱”中的药用植物,还对其他各谱中植物的疗治功效进行描述,共有二百二十一种植物下设“疗治”类目,收录了大量治疗疾病的附方,虽多采自李时珍《本草纲目》,但也融入了王象晋本人的用药经验。对该书具有的中医药学价值,需要更进一步挖掘、整理和研究。

四、文学价值。《二如亭群芳谱》也是一部有着较高文学价值的综合性典籍,除各序跋本身具有较高文学性外,各谱各名物或事象下的“丽藻”“典故”中或摘录或全文照录地汇编了大量文学作品,文体涵盖了散语、诗、词、赋、记、传、序、颂、评、歌、论、叙、操、说、表、赞、解、喻、对、拍、文、诏、启、骚、辞、谱、谣、录等二十八种,收录的作品早至上古歌谣,晚至明末王象晋本人及其亲友诗文,时间跨度达数千年。其中尤其是对明末以前的植物文学进行了全面梳理,辑录的植物文学作品数量巨大,内容丰富,篇幅占了《二如亭群芳谱》全部内容的一半多,集中呈现了明末以前中国植物文学创作的历史概貌和文学作品对植物知识、植物文化记录、传承的情况,堪称植物文学的集大成之作,是进行文学跨界研究特别是植物文学门类研究的重要参考文本,具有非常高的文学史研究价值、文学欣赏价值和植物审美价值。书中还辑录了众多女性诗人、词人的作品。这些女性,有声名远播的才女,如唐代姚月华、元代曹妙清、明代陆卿子、明代医者周履靖妻桑贞白;有身份显贵的官宦贵妇,如唐代鲍参军妻张文君、唐代户部侍郎吉中孚妻张夫人、宋代李清照、宋代朱淑真、元代诗人傅若金妻孙淑、明代贡生黄卯锡妻项兰贞、明代福建布政司参议范允临妻徐媛;有色艺双全的青楼名妓,如宋代官妓营蕊、元代名妓罗爱爱、明代名妓赵彩姬、明代福清膳部员外郎林鸿外室张红桥等。这一情况反映了明代对女性教育的重视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发,为研究明末以前中国女性文学和古代女性社会生活状况提供了线索和样本,具有文学史资料价值。对文学作品的选择,反映了王象晋的文学思想和审美取向。

五、文献价值。《二如亭群芳谱》作为一部博物学类书,其引用的文献资料数量巨大,来源广博,范围宽广,经史子集无所不包,时间跨度上自先秦,下自明末王象晋生活的年代,征引的文献达一千三百七十多种,与文献相关的人物达一千零五十多人,涵盖了从王公大臣到文人墨客、从画家到将军、从医生到隐士等各种身份的历史人物留下的文献资料。引录资料体例严谨,出处明确,来源清楚,标记明晰,忠于原文,校雠精准,体现了王象晋著书立说的审慎态度和严谨作风,为研读者进行文献辑佚、辨伪、校勘提供了可靠的帮助和查证的便利。尤为突出的是,书中涉猎并展示了时间跨度达数千年的植物文献,还保留了一些后世亡佚的植物文献内容,堪称明末以前植物文献大观园,为后世研究古代植物学和植物文化提供重要信息,为古典文献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具有非常高的文献价值

六、人文价值。《二如亭群芳谱》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众多领域,表面上看它以植物为主要载述对象,介绍了植物的栽培、制用等技术,但书中包含了许多与植物学乃至农学无关的内容。其纂辑者王象晋真正关注的对象其实是人物而非植物,其出发点是人事而非农事。书中所讲的内容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生日常所需,是以人为本,尊重、关心人自身的价值和利益。书中表现的是作者自己的生存实境与人生日常,以及作者为人、为学的基本样貌,折射的是王象晋本人的生活方式及人生态度,体现的是王象晋关注民生、体恤民情的人文情怀。王象晋一生阅尽人间浮华,中年归隐后淡泊静修、宁静守神,直至九十三岁高龄去世,始终心怀百姓、情系民生,希望该书“与同志者共焉,相与怡情,相与育物,相与阜财用而厚民生”。正是由于拥有这种精神境界和思想情怀,王象晋被后世铭记和感怀。该书的内容贯通了自然和人文两个领域,除了具备中国特色植物学、农学、医药学的特征和实质外,也是“一部布局独特、立意新颖、内涵丰富且有着深厚生活积淀和扎实学理依据的人文作品”,其人文价值甚至可以与其自然科学价值相媲美。

《二如亭群芳谱》作为一部以植物为主要载述对象,兼及天文、气象、农学、医学、园艺学、营养学、动物生态学、民俗文献学、学等多学科、跨领域内容,资料包罗万象的集大成博物学著作,称得上是涵盖社会、自然的百科全书,蕴含着丰富的动植物养育、农业生产、医药疗治、养生保健、园艺审美、环境美化、文献编纂、文学创作等知识技能和关注民生、知行合一、务本求实、传授经验、以文化人等思想理念,它包含的价值是多种的、巨大的,它取得的成果是多样的、丰硕的。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行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二如亭群芳谱》这样一部满载着众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的博物学著作加以整理出版,对吸收古人积累的知识文化促进当今科学文化发展,进行动植物知识教育,发展农业生产,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美化优化生态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提高人民审美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

注释

[1]关于《二如亭群芳谱》的成书时间,有三种说法:(一)成书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依据是王象晋《群芳谱跋语》落款为“天启辛酉花朝好生居士再题于涉趣园”,天启辛酉为天启元年,即1621年。(二)成书于明天启元年之后,依据是《二如亭群芳谱叙》里的时间描述和语气语境表明其作于《二如亭群芳谱跋语》之后两三年间,故《二如亭群芳谱》成书时间应在天启辛酉之后两三年间,即1623—1624年。(三)成书于天启四年至天启七年(1624—1627年)间,依据是《二如亭群芳谱·谷谱》“麦”条“典故”类目中有“天启四年,嘉麦生余田中,一茎五穗(《新城志》)”的记述,而此记述的出处《新城志》即天启《新城县志》,成书于天启四年(1624年),故由此推论《二如亭群芳谱》成书不会早于天启四年(1624年)。见付美洪:《中医药学视角下的〈群芳谱〉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中医科学院,2014年,第17—19页。

[2]毛凤苞(1599—1659),毛晋原名,字子晋,又字子久,别号潜在、隐湖、汲古阁主人、笃素居士,江苏常熟人。明末清初藏书家、刻书家。王象晋挚友,多次将王象晋作品刊刻付梓,其中包括《二如亭群芳谱》。

[3]方岳贡(?—1644),字四长,谷城(今湖北襄阳谷城县)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官至户、兵二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自成攻入北京后自缢殉国。作品有《国纬集》《经世文编》等。与王象晋交往颇深。

[4]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亦号糜公,一号白石山樵,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诸生,工诗能文,兼能书画。作品有《陈眉公全集》《白石樵真稿》《晚香堂小品》等。王象晋挚友。

 

【书香云南全民阅读】好书推荐丨2022滇版精品书单(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