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联盟会发言稿
(2017-04-29 18:34:03)尊敬的各位家长:
大家下午好!
感谢大家抽出时间来学校参加一年级家校联盟会。可以肯定地说,今天来参加家长会的所有家长都是非常重视自己孩子的教育与成长的家长,都是对自己的孩子充满期待的家长,都是值得学校敬重的家长。这里,我代表一年级所有老师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地欢迎!另外,非常感谢对我们工作支持的家长志愿者,有的家长到学校打扫卫生,有的清扫积雪,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配合,我们的老师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当然还有很多家长在其他方面也默默地用实际行动支持着老师们的工作,在此,我代表一年级所有老师对你们表示深深地感谢。
今天这个家教联盟会本来是潘静老师讲的,因为学校派她今天外出学习,我就临时接了这个任务,如果我讲的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出。我今天讲的题目是:“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使您的孩子更优秀”。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认清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孩子都是优秀孩子。孩子降生后,家庭是他走向社会的第一站,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是培养孩子综合能力的重要基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良好品质和习惯方面的作用是学校教育无法取代的,可以这样说,在如今这样一个复杂多变、差距明显的社会,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家庭教育的高度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成长的高度,家庭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今后的生活质量,家庭教育的差别直接决定了孩子今后发展的差别。
各位父母一定要认识到,孩子是自己养的,不管自己多忙、多苦、多累、多烦,最好自己带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要把孩子推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明确了这一点,父母就会自觉担当起家庭教师的职责,在日常生活通过言传身教,通过优化孩子的品质,培养各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终生发展奠好基,导好航。
(拜托今天来参会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把我的观念带给孩子的爸爸、妈妈。)
二、走出现代家庭教育的误区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在进步,经济在腾飞。相比起孩子的父母和爷爷奶奶生活的时代,孩子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是丰富的,可是我们却发现,身边的许多孩子生活得并不比我们那一代人小时候快乐。所以,许多长辈发表感慨:现在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身在福中不知福。不少的孩子自私、冷漠、孤僻,以自我为中心、害怕吃苦、缺乏孝心、不懂感恩、没有责任感等等,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专家研究表明,我国现阶段的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走入了误区。其主要表现在:
第一个误区:把孩子的生育、养育与教育截然分开
很多家长认为:生育孩子和养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教育孩子则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他们觉得,把孩子生下来以后,给他吃,给他穿,给他钱花,尽力满足他们的物质生活,就算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有的父母甚至从孩子二、三岁起就把孩子全托或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请全职保姆,将自己监护人的角色和责任转移给他人,他们全然不理会家庭教育是孩子接触世界的第一阶段,孩子的性格雏形就是在父母的家教中塑造的,心安理得地将教育孩子的责任转嫁给学校和老师,很多父母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学校,子女的所有问题都该学校和老师负责。这是一种对自己的孩子极不负责的错误想法。
第二个误区:过分的溺爱取代了“真爱”
在大部分家庭中,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有的甚至是绝对的中心,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七姑八姨,众星捧月。孩子的一切要求都满足,据统计资料显示,相当一部分孩子的日常消费额度占到家庭总收入的35%以上。父母并不考虑孩子的消费行为是否不当,是否与孩子的学生身份相适应,不区分很多消费行为的利弊,只是一味的攀比,赶时髦,甚至是求虚荣,或是简单地用物质刺激孩子。长此以往,不仅会淡化孩子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且他们无法感受父母的艰辛,不珍惜父母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不知感恩,坐享其成,以为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的,发展下去他们很可能就会变得任性、自私、懒惰、霸道、狭隘、放纵,成为典型的“三无”孩子:无情、无能、无责任感。
出于爱孩子的本能,有些家长对孩子的错误总是百般袒护,寻找各种理由为孩子开脱,习惯于强调客观,强调别人的不足。甚至听信孩子的一面之词,而对别人大加指责。对待别人的批评,家长总是不愿从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也不肯下狠心帮助孩子纠正错误。许多家长过份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纠正孩子身上的缺点,这会导致孩子偏执,唯我独尊,因此,请家长们记住:给孩子过多的爱就是溺爱而不是真爱,那样会使他们对爱感到麻木而不珍惜爱。爱孩子不能害孩子,爱过度了就会害孩子,如同营养一样,营养是个好东西,但是营养过剩就会导致患上肥胖症,增加身体器官的负担而引起多种疾病。
第三个误区:过度的保护
现在的很多父母对孩子实行全方位、全天候的保护,有的在生活上过度操心,有的在学习过度干预,有的在人身安全上过度关注,还有的在食品营养方面过度加强,反正是尽一切可能让孩子远离劳动、远离挫折、远离伤害。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学生做家务的比例很低,五成中学生不清扫垃圾,六成不叠被子,七成不洗碗也不洗衣服,八成不烧伙做饭,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小学起,上学书包有人背,往返有人接送,路不要自己走,力气不要自己出,心不要自己操,生活也不能自己做主。调查表明,很多孩子并不愿意这样只是父母一味地强调孩子搞学习而不让干或没教过怎么干。父母心肠虽好,但却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规律,省略了孩子长大所必须亲历的许多经历,也好心地剥夺了孩子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机会。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美国心理大师布卢姆说:“这是家长把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混淆了,并以为这是最佳育儿之道。”他认为,“一个孩子应该体验生活中正常的挫折、苦难和焦虑,才会有适应性,如果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飞得更高,就应该每天为他们将来的离开做准备。”“现在很多中学生甚至大学生都如此的脆弱,究其原因是父母出于好意,在其童年时代替他们消化掉了很多他们必须面对的忧虑,结果他们长大后,不知道如何面对挫折。”我希望我们的每一个孩子不要步他们的后尘。
三、对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
最佳家庭教育发言稿1.把孩子当成大人一样与他们对话
对孩子说话要直面孩子的生活,告诉他们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应该怎样做人。因为他们是人,是长大后要当家理事的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很多家长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曾跟孩子说过这样的神话:孩子跌倒了,使劲地把地面跺几脚,然后说 “你真该死,把我的宝宝跌倒了。”孩子撞到桌椅上,使劲把桌椅拍几下,然后说“打死你,都是你,把我的宝宝撞疼了。”这样,孩子从小就形成一个观念:“什么问题都是别人的错。”长大后,碰到什么事情都会怪别人,从不找自己的问题,从不改进自己,孩子岂能坚强、自立、有责任感呢?有一位学者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或许对我们家长有启迪作用:
去年暑假,一个朋友把自己13岁的儿子送到了澳洲的朋友怀冰家中,说是要让儿子见见世面,请怀冰照顾一下。
13岁的小男孩眨着眼睛听着这位不许自己叫她阿姨而坚持要他直呼其名的爸爸的朋友的一番言语,心中肯定是有些触动的。因为在北京的家里,他的一切一直都是爸爸妈妈全盘负责。最后,当怀冰问他听明白了没有的时候,他说:“听明白了。”
是啊,这个阿姨说得没错,她不欠爸爸的,更不欠自己的。自己已经13岁了,是个大孩子了,已经能做很多事,包括自己解决早餐以及出门去自己喜欢的地方这类事情。
一个月之后,他回到了北京的家。家人惊讶地发现,这个孩子变了,变得什么都会做了!他会管理自己的一切:起床后叠被子,吃饭后会洗碗筷,清扫屋子,会使用洗衣机,会按时睡觉,对人也变得有礼貌了……他的爸爸妈妈对怀冰佩服得五体投地,问她:“你施了什么魔法让我儿子一个月之间长大了?
下面我再说一个教育专家和她朋友的故事,这个专家的一个女友带着她8岁的儿子到她家来玩。这个孩子看到专家在用苹果手机打电话,小男孩说:“啊姨,我妈妈说了,只要我的架子鼓考过7级,她就给我买一个这样的苹果手机。”
专家说:“这事我不同意。”他说:“怎么了?”专家说:“你一个8岁的小孩儿,有拥有手机的必要吗?再说了,你考过7级,完全是应该的,因为你这样的年纪,每天的责任之—就是学习,要什么奖励!因为考过了一个普通的7级,就狮子大开口跟妈妈要苹果手机,妈妈挣钱容易吗?你这样做不觉得不好意思吗?”“你跟妈妈要这要那,你给妈妈什么了?“这个男孩小嘴张着,似乎在思考。
“你帮妈妈洗碗了吗?帮妈妈扫地了吗?你洗过衣服吗?擦过桌子吗?妈妈下班回来以后,你问过她累不累吗?……你什么都没做过,你有什么资格跟妈妈要钱买这买那?“
在专家这样和小男孩对话的时候,他的妈妈-直坐在那儿不说话,时不是时看专家一眼,眼中有笑意。她其实很认同专家说的这些话,她可能早就想这样说,却从来没有“忍心”对自己的儿子说过。
专家说:“这个手机是不是不能要?”小男孩竟然叹了一口气,点了点他的小脑袋。
专家对女友说:“姐们儿,他才8岁呀,你跟他讲什么他都会听进去的,就看你给他的是什么影响了。如果你总这样无节制地满足他,你给他多少他都认为是应该的。”
怨谁呢?孩子吗?当然不是。
看到许多人在抱怨如今的孩子是怎样的不争气,不节省、不体贴、不刻苦、不……这就叫做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
如果妈妈爸爸们能像这样把孩子当成大人一样与他们对话,孩子就会懂得许多必须懂的事情。
2.要让孩子适当地吃点苦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很多孩子根本体会不到挫折和磨难,体会不出生活的艰辛,有的甚至连自己的日常生活都不会料理。如此长大,那么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无所适从,甚至心灰意冷。父母应该深切地意识到这种潜在的危机,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个世界,不仅有阳光,也会有风雨。应该有意识地培养、锻炼子女居安思危、直面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一个人的抗挫能力并非一夕一朝形成的,还需要父母在日常教育中有意识地放手让孩子独立解决他生活中必然出现的问题。让孩子适当吃点苦,经受一些磨难,甚至在犯错误的时候,让他们受到相应的惩罚,可以使孩子在挫折中逐步形成坚强的心理品质和抗挫能力,这样的品质和能力也必然反映到学习上,从而推动自己不断进步、走向成熟。
3.要重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好的习惯应该从小养成,更应该在小学阶段养成。有人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话一点不错。习惯是人生的奠基,是美德是源泉,
养成习惯,需要某种程度的强迫性训练,但更多的还是和孩子商量制订一些规矩,然后严格用孩子同意的规矩要求孩子。制定规矩,一定要和孩子商量,尽管孩子小,家长也应该尊重孩子,哪怕是正确的要求,也应该尽可能让孩子理解,并心甘情愿地接受、不能强求。只有建立在孩子理解基础上的要求,才能真正变成孩子的行动。这种理解基础上建立的规矩既是科学的也是民主的因而更为持续有效。
下面我说一下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
(一)学习:
(1)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并主动举手发言;不说小话,不搞小动作。
(2)每天下午放学回家后,应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自觉预习功课,并且抄钢笔字帖一篇。
(3)作业必须细心,出现一个错字,重写该字五遍;计算错一道题,重做五遍类似的题。
(4)作业、作文和试卷的书写必须字迹工整,文面美观。
(5)书籍本子必须保持整洁,不得乱涂乱画,不得卷角,也不得有破损。
(6)自觉订正并妥善包存单元测试试卷。
(二)生活:
(1)每天自己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书包。
(2)自己洗自己的袜子、内裤等小衣物。
(3)吃饭必须抓紧时间:早餐不超过10分钟,午餐和晚餐不超过25分钟。
(4)除双休日外,平时下午放学后不能出去玩。
(5)每天应尽量挤出时间读有益的书报。
(6)
(三)奖惩:
(1)每周小结,如果没有违反本《常规》,就记“小红花”一朵,连续三次得小“好红花”,就利用双休日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任选一个公园玩,如果全期得“小红花”15朵以上,奖一本晴孩子喜欢的书或动画影碟。
(2)在品德和学习上取得一次重大成绩,加记一朵“小红花”
(3)如违反一次“常规”,就取消一朵“小红花”直至取消所有奖励。
这份《常规》看起来很普通,但实际上把我们希望孩子养成的好习惯都包括进去了。这份常规一旦制定出来,孩子和他的爸爸就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将它变成行动,并坚持下去。日子一长,孩子的好习惯就养成了,不用奖励她也会保持好习惯。但是如果孩子出现不良习惯时,家长一定要选用恰当的方法。一个半世纪以前,在欧洲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拿破仑的法国军队。军队的那些将领英勇善战。可只有一点,却使拿破仑伤透了脑筋。那就是,这些将领们一点也不讲卫生,擦鼻涕不是用手帕,而是用袖子,就象小孩子一样。拿破仑不知对他们提醒过多少回,可他们总不当一回事。有一次拿破仑叫卫兵买了许多手帕,发给他们。可第二天却发现将领门仍在用袖子擦鼻涕。这下拿破仑有点生气了,他把将领们叫到跟前,问手帕到那里去了,有的将领翻了半天衣服也没找到手怕,只得说:“丢了。”“忘在家里了,”更有甚者,有个将领说当手纸用了。这下拿破仑发火了,脸色特青,将领们低下头,吓得连看他一眼也不敢。拿破仑命令他们脱下军服,然后叫他们回去听候处置。将领们以为要拆他们的职,一个个垂头伤气地回去了。可是,第二天拿破仑又把他们叫来,把衣服还给了他们。将领们喜出望外,忙把军服穿上。这时有个将军正好打了一个喷嚏,又习惯性地抬起手肘,用袖子去擦鼻涕。真是不擦不要紧,一擦却疼得他“哇啦哇啦”乱叫起来。原来拿破仑在他们的衣袖上已经钉上了一排一排的纽扣,密密麻麻,那将领还用袖子去擦鼻涕,怎么会不疼呢?打那以后,将领们逐渐地改掉了用袖子檫鼻涕的习惯。这件事传出去后,许多人觉得新鲜,就纷纷模仿,在自己的衣服袖子上钉上许许多多的纽扣。直到今天,西装袖子上依然钉扣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选用恰当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改变不良习惯。
在学习上不少孩子在学习中
(1)将平时容易出现的所谓“粗心错题”归类分析,然后强化训练。让知识由懂到会。如审题不仔细是同学们常犯的错误,那么不妨专门做一做审题练习。
(2)训练自己“快速一次对”的习惯。好些题平时做作业时都是能做对的,但一遇考试就出错。为什么?因为平时作业没有时间压力,又有充分的时间检查,而考试则不然。所以,孩子在平时做作业就要给自己提出“快速一次对”的要求,不要拖拖拉拉没完没了地检查,也许开始这样做不太习惯,但坚持下去,考试时因“粗心”而丢分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
(3)准备一个错题本,把平时容易做错的题记录下来,经常不断地琢磨这些题,以加深某些知识难点的印象,将有助于孩子在考试时逐步彻底克服这些错误。
学习、进步、成长不只是孩子的专利。孩子的成长过程不能从头再来,为了自己的孩子更好的成长,父母也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成长,才能跟上孩子不断上进的步伐,才能完成指导孩子正确求知修德的历史使命。如果家长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必然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这样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才有永久的人格魅力,才能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家长的思想境界、人生观、价值观及其对待生活的态度,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
当然,家长在教育子女时,还应注意与学校教育同步,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措施上尽量与学校教育协同一致,互动互补,形成合力。至于如何协同一致留待大家与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面对面的探讨。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推进器,能使您的孩子更加优秀。
家长同志们,我们的目标是共同的,我们的任务是一致的,愿我们携起手来,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把您的孩子、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学习勤奋、品德优良、身体健康、人格健全、志存高远、阳光快乐的人,为他们在不久的将来、升学、就业乃至整个人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衷心地祝各位家长工作顺利,家庭幸福。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