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
(2016-06-07 09:20:42)
标签:
教育 |
浙美版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本册教材以促成学生美术素养为核心,以探究式美术实践为教与学的主线,以人文结构散点式为基本特征的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充分考虑了综合性因素。重视审美感受与视觉经验,强调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学内容偏重趣味性和活动性。
2、本册教材的课题内容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全册教材共有15个课题,内容涵盖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以及综合探索4个学习领域。
3、本册教材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的教学内容占较大比重。欣赏评述为随堂教学,分布在课题之中。
二、学情分析
1、学生概况:
本年级学生对美术课兴趣浓厚,在学习行为上已具有了一定的稳定性,思维更活跃、更宽广。从学生固有的天性来说,单纯、好动的性格,促成学生天真、可爱的特点。这个年龄的孩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敢于创造的潜意识,并具有较好的绘画基础和对各种材料综合运用能力,其中对绘画材料的运用能力较强。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表现平面形象、立体造型,并能大胆地发挥想象,作品内容丰富,富有生活情趣;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较好的心理品质。
2、不足之处:
⑴造型上普遍极差,缺乏观察能力。
⑵色彩能力上有点缺乏彩感,配制不够准确。
⑶工艺制作上不够认真。
⑷出现个别超常学生与后进学生悬疏越来越大。
⑸一部分学生空间感较弱,对一些废旧材料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有待进一步地提高。
三、教学目的
1、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
2、学习简单立体物的表现方法,学习色彩表现方法,进行和自己生活切近的设计与制作。
3、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五、教学难点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六、主要的教学措施和方法
(一)教学措施:
1、针对各班的情况,因材施教,如:适当让学生尝试一些不同的创作表现方法。
2、评价多样性,让学生充分体念成功的喜悦。
3、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活动。
(二)教学方法:
1、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
2、重视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的培养
3、创设文化情景,涵养人文精神。
4、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5、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
6、重视学生的自评价与互评。
7、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8、广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七、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
教学内容 |
学习领域 |
课时安排 |
执行情况 |
第一周 |
始业教育 |
|
1 |
|
第二周 |
水资源 |
综合探索 |
2 |
|
第三周 |
砖石上的雕刻 |
造型表现 |
2 |
|
第四周 |
墙 |
造型表现 |
2 |
|
第五周 |
国庆放假 |
|
||
第六周 |
家乡的古塔 |
造型表现 |
2 |
|
第七周 |
美术档案袋 |
设计应用 |
2 |
|
第八周 |
眼镜的设计 |
设计应用 |
2 |
|
第九周 |
椅子的设计 |
设计应用 |
2 |
|
第十周 |
水墨画鱼 |
造型表现 |
2 |
|
第十一周 |
毛茸茸的动物 |
造型表现 |
2 |
|
第十二周 |
花鸟小品 |
造型表现 |
2 |
|
第十三周 |
漫画与生活 |
欣赏评述 |
2 |
|
第十四周 |
给同学画漫画 |
造型表现 |
2 |
|
第十六周 |
自己做图画书 |
综合探索 |
2 |
|
第十七周 |
为自己的书设计封面 |
设计应用 |
2 |
|
第十八周 |
正负图形 |
设计应用 |
2 |
|
第十九周 |
剪纸喜花 |
设计应用 |
2 |
|
第二十周 |
生肖贺卡 |
设计应用 |
2 |
|
第二十一周 |
青铜器 |
欣赏评述 |
2 |
|
第二十二周 |
期末测试总结 |
|||
注: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度 |
八、教学资源的运用:
1、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课件、幻灯、录音机等电教媒体设备展开教学,使教学事半功倍。
2、自然资源:利用寒暑假、春秋游等假期让学生用照相机拍摄美丽的自然风光,用速写的形式记录旅游当地的风土人情,还可以告诉学生收集田间地头的秸秆、种子、粘土、石子、树叶、树根花草等作为创作的素材。
3、人文资源:让学生了解瓯塑、瓯秀、剪纸等传统的本地民间传统工艺,创造机会带领学生进入民间艺人的工作室,与老艺人们一起玩泥巴、做陶罐,捏泥人,试着摆弄泥玩具,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
4、校内资源:班级的黑板、学校的橱窗、宣传栏都是学生展示美术作品的理想场所,组织各种形式的美术交流活动,促进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技能的提高。
5、社会资源:从博物馆、展览厅、商场、街道等了解美术的动态及信息,拓展学习资源,开阔视野,让学生感受美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