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妙趣横生的清供图
大年三十的子时是一年之始,清代皇帝要这时举行祈福迎新的开笔仪式,开笔式的地点在皇帝处理政务的养心殿东暖阁。子时快到的时候,皇帝便来到养心殿东暖阁,亲手点燃“玉烛长调”,亲手把屠苏酒倒入金瓯永固杯,手握万年青笔,书写下新年的第一笔。御笔吉祥语后双手捧起“金瓯永固”杯饮屠苏酒。
清 郎世宁绘《乾隆皇帝朝服像》
皇帝还会在“开笔式”上画上几笔,对书画颇为喜好的乾隆皇帝会命画师,并且还会亲笔题跋,这便有了收藏在清宫的数十幅御笔“岁朝图”。
清 乾隆《岁朝图》
岁朝图一般画有富有吉祥如意象征的物品,比如柿子寓意“事事如意”。在之后岁朝图流传到民间,文人在年终岁末自绘“岁朝清供图”,它蕴含丰富、寓意深邃、雅俗共赏,给节日平添祥和喜庆的气氛。
清中期以后,皇帝的喜好推动了清供的发展,富裕的阶层迎合时尚对清供图需求旺盛,于是许多画家热衷于这一题材。是扬州画派、海上画派画家如虚谷、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都画过大量岁朝清供图。
莫高窟壁画中的插花
“清供”又称清玩,是文人书房中的案头把玩之物。清宫图中最主要的一般是花瓶及插花。其发源起于佛像前之插花。清供最早为香花蔬果,后来渐渐发展成为一切可供案头赏玩的文物雅品。
从宋代开始清玩被认为是文士风雅的标志之一。南宋末年,赵希鹤在《洞天清禄集》中,将文房清供列为十项,即砚屏、琴、砚台、玩石、古画、笔墨真迹、古今石刻、钟鼎彝器,以及文房之中的水滴、笔格。
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唐墓的绢花儿
宋代插花的风气益盛,宋人崇尚简朴、素雅,受这种艺术思想影响,插花品种单一、造型简单,中国文人插花的风格便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
《听琴图》局部
乾隆在位的六十年,这位风流儒雅的皇帝热爱艺术,通过搜集书画、编纂著录《石渠宝笈》的方式,使得清宫书画收藏达到继宋内府后的又一次高峰。
《乾隆皇帝汉服像》
乾隆对于文房清供也非常喜爱,《乾隆皇帝汉服像》中的乾隆帝身着汉族文士服装,表现出一代贤主的风范。乾隆身边几架上一只宋代白瓷花插造型典雅、高贵,花插中的干支上点点梅花淡淡粉红虽不艳丽,但也孤傲的盛开着,似乎在宣示“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清 乾隆《岁朝图》
清代由于盆景艺术的高度发展,插花艺术深受其影响下,赞叹自然之余,从而考究自然,进而强调自然,表现自然,因此,追求“自然美”便成了清代插花的最大特色。
在清代文人喜爱在书斋案头放置“佛手”,佛手本是一种乔木的果实,果实在成熟时各心皮分离,形成细长弯曲的果瓣,状如手指,故名佛手。
清 黄玉佛手花插 故宫博物院藏
工匠以佛手为题材,用玉石雕刻以供清玩,取法自然,意趣盎然。在清供图中就有许多以佛手为题材的。
清 张经 《岁朝图轴》(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佛手与“福寿”谐音,所以在传统文化中,佛手多与石榴、仙桃组成三多纹饰——寓意“多福、多子、多寿”。佛手供于案头,讲究的是一种格调、突出的是一份雅致。
明末 陈洪绶 《清供图》
从宋代开始陆续有三代青铜器出土,文人们也开始收集和理解青铜器,尤其是青铜的铭文。文人们把研究古代器物发展成古物学,即对青铜器和石碑进行研究的金石学。
清代金石学再度兴起,收藏青铜器变成社会的主流,当时社会精英除了收藏中国青铜器,更对青铜器的著录和发表整理做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赵之谦《玉堂富贵图》
晚清文人陈介祺、潘祖荫、吴大澂、端方等都是收藏青铜器的大家,他们收藏到重要的青铜器必然要进行一番考证,然后邀请朋友一同鉴赏。
晚清文人更是把拓片和绘画结合在一起玩出了新高度。赵之谦《玉堂富贵图》就是先把青铜器用全行拓(一种立体的拓片)的方式拓在宣纸上,然后再上门进行绘画,这种把绘画之美和传拓技术相结合,开风气之先河,把清供图发展到更高的境界。
吴昌硕作几乎每年都画“岁朝清供图”,作为新年伊始的首幅作品。他的岁朝图多有变化,最大特点是很少取材于牡丹。更显其富贵不移初志的高雅人格与画品。
吴昌硕 《清供图》
吴昌硕《清供图》极为精彩,他画器物笔笔有痕,潇洒却不失稳重。他笔下的花草以大篆和草书笔法为之,再以茂密的枝叶相衬,生气蓬勃。
吴昌硕 《清供图》
菊花也是他经常入画的题材,伴以盆景,或插以古瓶,与菊花相映成趣。菊花多作黄色,亦或作墨菊,菊叶以极工整精细的笔法绘出。写意与工笔结合,描绘出文人幽雅又有情趣。
岁末年初以“文房清供”入画的清供图,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寓意深邃、雅俗共赏,给中国人每年最企盼的节日平添了祥和、喜庆的气氛。汪曾祺先生曾经观看一幅古画,上面题写“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一语道破人世间对于幸福的追求,应该是充满了生活的人文修养和艺术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