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真率勿安排此话怎样理解
这句话其实可以做深入理解。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句话是傅山的气话,不能当真。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句话完整的出处。
这句话出自傅山的《作字示儿孙并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品呢?简单说,就是一个家训性质的内容,大略意思是告诉他的后世子孙的一些话,也都是告诫一类的语气。而我们要谈的这句话,并不在这篇作品的正文部分,而是在他后面的题跋里面,而且他后面题跋的部分,更详细的说明了他自己的艺术主张,也算是对全文的一个补充。他说道:
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偶得赵子昂、董香光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遂欲乱真。此无他,即如人学正人君子,只觉觚凌难近,降而与匪人游,神情不觉其日亲日密,而无尔我者然也。行大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如徐偃王之无骨。始复宗先人四、五世所学之鲁公,而苦为之。然腕难矣,不能劲瘦挺拗如先人矣。比之匪人,不亦伤乎。不知董太史何见,而遂称孟頫为五百年中所无。贫道乃今大解,乃今大不解。写此诗仍用赵态,令儿孙辈知之勿复犯。此是作人一著。然又须知赵却是用心于王右军者,只缘学问不正,遂流软美一途。心手不可欺也如此。危哉!危哉!尔辈慎之。毫厘千里,何莫非然。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
这句话我就不一一翻译了,但是从大体上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傅山的态度很明显,他先是把赵孟頫和董其昌两个人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说他俩是盗贼、匪人,学他们的书法,简直像和盗贼、匪人在一起,然后他越想越气,就想到居然还有人赞美赵孟頫是五百年难得一见的书法家,他气急了,就说了这句话“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傅山完全是出于贬低赵孟頫的需要,才来说这番话的,而这番话所挖苦的对象也是赵孟頫,因此他说我宁愿去写丑陋的、去写笨拙的,也不去写你那灵巧的、华美的东西。
所以这不是傅山出于艺术的经验冷静的思考,而是出于一时的冲动的气话。出于贬低赵孟頫的需要。
但是他为什么这么讨厌赵孟頫呢。联系赵孟頫的身世,我们可以知道,赵孟頫本身作为宋朝皇室的后裔、宋朝大臣,降元叛国,这是当时处在明末清初、而且一心向往明朝的傅山所不能容忍的,所以他痛恨赵孟頫的软弱,但是赵孟頫的书法有这么华美、这么好,他就觉得,虽然你这说法是好的,在艺术上是无可挑剔的。但是您人品不行,我就讨厌你,我宁愿去喜欢那些笨拙的、丑陋的,也不去喜欢你。
因此这样的心态,完全是出于个人喜好的偏见罢了。而且傅山对于赵孟頫是出于偏见和狭隘的认识才得出了贬低赵孟頫书法的结论,本身就站不住脚,这句话就更没有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