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移动互联网时代,迅雷不掩耳

(2013-08-28 20:07:29)

  苏一壹 /文


  按国家质检总局《中国质量万里行》显示,在2013年8月《企业十大负面质量新闻排行榜》中,迅雷(Thunder)后门事件高居第二位、国内企业第一位。根据相关数据披露,迅雷软件内置插件篡改用户电脑,涉及迅雷看看、91手机助手、腾讯电脑管家、UU网络电话、机锋应用市场多个手机端APP软件强制安装,超过2800万用户受到波及。后台事件曝光后后,迅雷公司进行了内部查处,明确了时至今日,迅雷官方宣布问题插件已得到消除。


  提及迅雷,它的产品标签除“下载”外,还有一个传播很广的“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然而纵观事件始末得出几个关键点,发现该事件并不是轻易判断“掩耳盗铃”“好或者坏”的粗犷定义:1,除迅雷自身产品外,该案件还涉及到多家公司;2,多家APP后台捆绑,目的为用户移动设备;3,迅雷官方及时内部查处,承认为内部所为;4,查处为某部门经理私下行为,而非公关领域常用的替罪羊岗位“临时工”。


  这容易得出结论:1,涉及多个公司APP背后,可能是行业规则问题;2,目标是移动端,背后的个人利益因素,致使用户利益完全被忽视;3,迅雷官方及时自检与处理,能够正视问题本末。事件造成的危害已然发生,但此次事件后,我们应当可以思索更多:迅雷们应当吃一堑长一智,分析事件爆发的原因与如何避免再次出现的原则。


  三人成行:行业KPI问题


  互联网江湖内,很多人信奉事在人为,是因为只看到了人的因素。而作为人这个个体汇集的平台,之所以有三人成行的江湖论,很大一部分是平台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法)问题决定。


  迅雷事件爆发的核心正是源于此:行业规划KPI的不合理,导致APP之间相互交换资源,变成了利益捆绑的个体行为。此次迅雷公司,正是因为该部门经理为了完成迅雷看看的产品流量KPI,避开公司正常流程,私下通过技术手段制造的恶意插件导致。迅雷高层要看清的是,正是行业普遍存在的严苛的KPI考核方式,才是使管理失控、导致事件极端化的本质原因。


  如果说是因为行业问题,导致迅雷公司和数千万用户无故躺枪,还不够盖棺定论:可以说,KPI制定方式的行业公允或者行业标准,在参差不齐的互联网市场还远未形成。这里面有一条市场判断上的时间曲线:互联网平台是具备时间差异的,可以允许有大量的时间空间,让这种不良习惯存活。但是在精准化的移动端上,用户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做出判断谁是个坏东西。


  别伤害移动端第一人--用户


  现实情况是,内部管理失控的责任,迅雷跑不了,所以盗铃之说又铃儿叮当起来。互联网江湖的习性大致如此,作为行业问题的替罪羊,大家又继续自成帮派将其群起而践之。这简直是现实生活中的写照:当事人静默,一帮喊打的人倒挺热闹。


  涉及到管理失控问题后,迅雷后台事件已在移动端闹出轩然大波。迅雷公司逐渐意识到,这里的核心关键点就剩下态度和时间:迅雷CEO邹胜龙亲自操刀,采取内部查处、确认内部所为,向公众道歉;同时锁定了作案人,将该员工辞退并做出后续调查;会同360安全卫士等厂商对恶意插件进行了清除。

 

 从品牌评论的角度来说,迅雷更像是过去有点儿心计的理工男,还没到盗铃之说。此次事件爆发后,理工男们应当反思行业,意识到三人成行的背后,应该有以用户为第一人、而不是KPI第一的态度,才会有“用户帮帮忙”。关于行业,过去的习惯就不说它了吧,可移动互联网时代,让这个时间周期快速更迭缩短:迅雷似乎给自己,和继续瞎咋呼的傻大个儿们上了一课,越来越回到真诚愿景本初。而这正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有趣之处,你能赶上么?(完)


 (作者:苏一壹,科技品牌评论人。关注作者搜狐新闻客户端或微信公众账号直接搜索“苏一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