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考研考点|叙事学与2021年中文考研真题分析
(2021-02-07 20:30:53)
标签:
教育文化文学考研 |
分类: 经验之谈 |
2021年文学考研真题里出现了许多高频考点
这些反复的知识点尤其需要我们的注意
现在文小研就带领大家来打卡
真题中有关“叙事学”的内容~
真题介绍
1. 结合具体作品谈一谈对叙事学的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1年文学理论与评论写作真题)
2.请简单回答视角的内涵及热奈特对叙事视角的分类。(南京师范大学2021年文学基础真题)
3. 叙事性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形态和功能。(同济大学2021年汉语言文学综合真题)
4.拜伦长篇叙事诗的思想价值。(山东师范大学2021年文学基础真题 )
5. 论述《红楼梦》的叙事艺术。(安徽大学2021年语言文学基础真题)
6. 马原先锋小说的叙事技巧和观念。(中央民族大学2021年文学考研真题)
7.试述《史记》的叙事艺术。(华南师范大学2021年中国文学史真题)
8.七分历史三分虚构是哪个章回体小说,论述叙事成就。(辽宁大学2021年中国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
“小研,我看到题头都大了_(¦3」∠)_“
”没事!我们一步步来ヾ(°∇°)“
提醒 :
结合考题来看,有关叙事学的题目主要为:
第一类,阐释叙事学基础理论,如1-3题;
第二类,分析具体文本的叙事技巧,如4-8题。此外,叙事学还是文学评论写作一个很好的切入角度(尤叙事性文本)。
理论知识类主要是考察同学们的基础知识是否牢。文本分析这类题型则更加强调我们能否把知识点融会贯通,运用于实践之中。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平时能有意识地运用叙事学进行作品分析,多实践。
下面我们回顾一下,叙事学的相关内容——
一、什么是叙事学
叙事学
一部叙事作品,既有叙述的内容,也有叙述的形式。叙事学就是研究叙事的本质、形式和功能的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叙事文学作品。简而言之,叙事学不关注“说了什么”,而是关注“怎么说”。叙事学研究一般涉及三个层面:故事、叙事话语和叙事者。(对应讲述内容、讲述方式和讲述者)
二、叙事学关键词
(一)叙事视角
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热奈特认为叙事视角又叫“透视”、“聚焦”。关注“谁在看”和“谁在讲”。视角可以分为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外聚焦型。同时视角还会进行视角变异,包括信息增加和信息减少。
非聚焦又称为零度聚焦,这是一种传统的、无所不知的视角类型,叙述者或人物可以从所有的角度观察被叙述的故事,如《三国演义》。
内聚焦视角指每件事都严格地按照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它完全凭借一个或几个人物(主人公或见证人)的感官去看、去听,只转述这个人物从外部接受的信息和可能产生的内心活动,而对其他入物则像旁观者那样,仅凭接触去猜度、臆测其思想感情。这种聚焦类型由于是从人物的角度展示其所见所闻。根据焦点的稳定程度可以分为固定内聚焦型、不定内聚焦型和多重内聚焦型。
外聚焦型视角,在外聚焦型视角中,叙述者严格地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只提供人物的行动、外表及客观环境,而不告诉人物的动机、目的、思维和情感。外聚焦型视角多运用于短篇小说,如海明威的《杀人者》。
(二)叙事者
指叙事文中的“陈述行为主体”,或称“声音或讲话者”,与视角一起构成叙述。任何故事必然至少有一个讲述者。叙事者与真实作者、暗含作者不同。
叙事者可以分为:
异叙述者与同叙述者,这是根据叙述者与所叙述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划分的叙述者类型。异叙述者不是故事中的人物,他叙述的是别人的故事;同叙述者是故事中的人物,他叙述自己的或与自己有关的故事。
外叙述者与内叙述者。作品叙述可以分为外部与内部层次,外部层次又称第一层次,指包容整个作品的故事;内部层次又称第二层次,指故事中的故事,它包括由故事中的人物讲述的故事、回忆、梦等。外部层次的叙述者称为外叙述者,内部层次的叙述者称为内叙述者。
“自然而然”叙述者与“有意识”叙述者,这是依据叙述者的叙述行为划分。
客观叙述者与干预叙述者,这是依据叙述者对故事的态度划分。
(三)叙事时间
叙述时间是叙述话语的重要内容。一般从叙事顺序、叙事速度和叙事频率来讨论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的关系。
叙事顺序讨论的是故事时序与叙事时序之间的关系。所谓故事时序,指的是故事中的事件的自然排列顺序,即事件按照自然时间从开始到结束的排列顺序。叙事时序指的是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事件先后出现的顺序。叙事顺序包括预叙、倒叙和顶叙等。
叙事速度讨论的是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之间的关系。故事时间指叙事作品中的故事所牵涉的自然时间,叙事时间是指叙事文本讲述这个故事所需要的时间。
叙事频率讨论的是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它在文本中出现的次数的比例。
三、切入真题与运用
(一)深入文本
在日常阅读中我们需要积累文本素材以便答题。我们以《红楼梦》的预叙为例。此时,我们需要深入文本,寻找有关预叙的细节。
如小说开头对“石头”的经历的交代。它因为“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小说前面的《好了歌》以及甄士隐的“解”;第五回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和《红楼梦》十二曲调等等,这些是对书中人物结局故事发展的一个预叙。
(二)结合理论
回答此类真题需要我们自己在复习时就整理好理论框架,烂熟于心。答题时不要忘记补充简短的一两句例子。
以同济大学的考题为例,叙事者声音指的是叙事者在叙事中的介入程度,分为缺失的声音、隐蔽的声音和公开的声音。最好能举出文本案例。在回答《红楼梦》这一题时要结合预叙的定义、作用等进行有理有据地论述。
(三)整体视野
当我们摆出例子与结合理论论述之后,我们还需要再次回到文本,且以更开阔的思维重新思考,叙事学给我们进入文本带来了什么样“缝隙”,我们从叙事学角度切入文本会有什么不同于原先阅读的发现与体验。
如运用叙事学分析《红楼梦》,我们会体会到《红楼梦》不愧为文学瑰宝。其视角突破了传统说书人视角,有多视角复合叙述。其中预叙视角的运用使得作品开篇便定下了“悲剧”气息,册文、曲调、梦境等手法的使用也为我们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发。
小研有话说:
不论何种题型,文小研在这里提醒同学们把握几个要点。第一,依旧保持阅读与笔记的习惯。第二,阅读专业书籍与论文。第三,了解除了书本以外的社会人文常识。“积跬步以致千里”,这些都是需要长期积累的。
同学们如果想动手练练笔,不妨拿今年的文学评论真题来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