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冲刺|2021年中文考研文学类考研论述题解答技巧与案例分析
(2020-12-21 15:55:47)
标签:
教育文化文学考研 |
分类: 文学考研 |
一、题型介绍
论述题往往在整张试卷中分值最大,通常题量在3-4道,每题分值在20-30分之间,可以说,得论述题者得天下。
不同于名词解释、简答题,掌握教材内容即可相对轻松应对,论述题要求全面调动所学知识,有逻辑、有条理地呈现于答卷,且必须有理有据。
许多同学给文小研留言道论述题无解题思路,在文研青年会员群日常答疑中,也是同学们提问最多的一个方面,今天文小研就为大家整理了文研青年老师们对于论述题的相关解题技巧。
二、论述题答题技巧
论述有似小论文,戴帽穿靴,有理有据
论述题的答题可完全作为一篇小论文来写,答题时候注意结构,分点作答,分开头(观点)、要点(论据)、结尾(总结)。
01开头部分
一道论述题的开头可从以下角度入手:
(1)破题:从这一角度切入,也可视为在开头加上对题目中关键词的名词解释,这一方法几乎可用于所有论述题。
(2)名言引入:名家评论开篇具有迅速抓人眼球的功能,一到两句名家肯綮精彩的评点可凸显考生的功底积累。这一方法需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随时积累,加以适当记诵。这一方式重要而非必要,学有余力的同学可注意这方面的积累。
(3)观点提要:这一方法可为多数同学所运用,其益处在于开篇即直入主题,使阅卷老师迅速了解你即将展开的主要论点。但有以下方面需要注意:一是要确保每个要点的准确与正确性,不可出现明显错误,否则可能失分;二是观点提炼需简练,千万不要头重脚轻。
02要点部分
这一部分是整道论述题的主体部分,有以下方面需注意
首先,分段分点,条理清晰。每一段的开头最好能有一句精炼的话作为论点,之后再进行自己的阐释与补充。此外当以“首先,其次,再次”后“其一,其二,其三”等逻辑词结构各要点,一般不建议在文学类考研论述题中采用阿拉伯数字1.2.3.或(1)(2)(3)等。
其次,论述全面,有理有据。这一点是论述题答题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一般可从两个角度来展开你的论述:
第一,充足的文本细节、案例支撑。对原著的阅读为所有老师所看重,在论证过程中展开1-3个例子,较能支撑住一个论点。此时的举例不再似简答题点到即止,而需要完整的阐释语言。
第二,史论结合。这一论争方式稍有难度,需要同学们扎实的理论积累,用的好,则是点睛之笔,若史论结合并不恰当,不如不用。因而论据要用自己掌握的材料;论证的过程要体现个人思维和逻辑的辩证,这也是老师最为看重的地方。论证中如果能用文论、文选或学术权威的观点,并对之进行辩证分析,则更有可能获得高分。
03结尾部分
不同于简答题,论述题最好都有一个小段作为小结。总结的切入角度可采用“开头部分”的名言、评论或观点总结,尽量不与开头重复。此外对于作家的文学史地位评点、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也可作为总结的内容。
阐述内容充足、字数恰当
每道论述题的分值一般在20-30分之间,分值很大,必须有充足的内容才能获得基础分数,一般而言,字数上控制在800字左右,篇幅上至少要答满A4答题卡一页。
主流观点为主,适当拓展延伸
回答论述题,需要有问题意识,从自己掌握的水平去佐证或者反驳一个观点,最重要的是用事实说话,因此基础知识、论证过程、论证的论据都十分重要,并要将三者平衡好。
答题时候,对于有的题目不求绝对正确,需要做到自圆其说。如果这对你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则可以采取稳妥的路线,尽量采取主流观点。
全局意识,论述题留足时间
这里再次提醒各位同学,拿到试卷后,需要总体预测各个题目的答题时间,不能在简答题上耗费更多时间,更不能把简答题当做论述题来答,这样可能耗费大量时间,可能使得分值更大的论述题完全没有时间来答题!
三、案例分析
01“谈谈你对反思文学的看法”
这是文研青年会员群探讨过的一个题目。这一题题目设问非常宽泛,烟萝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以下思路:
开头部分简谈反思文学的背景定义、代表人物,作品等等,类似名词解释·
要点部分:按反思小说内部分类结合具体作品展开阐释·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反思左思潮对人们生活命运影响,如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其次,反思封建残余势力,封建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在精神上的烙印如高晓声“陈奂生系列”;
第三,反思官僚主义角度如王蒙《蝴蝶》。
结尾部分:简谈反思文学和伤痕的区别,它较之于后者更深入的地方
这一总结方法属于拓展深入,更能彰显考生“史”的脉络的掌握与自觉的比较意识。
02巴赫金认为,“狂欢化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深层的文化层次”结合作品进行阐释。(武汉大学2016,25分)
典型的理论切入文本模式。文研青年详细解析如下:
狂欢化诗学理论是巴赫金诗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在讨论该作家作品的体裁特点和情节布局特点时,巴赫金就己提出狂欢化问题。在《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一书中,巴赫金在考察拉伯雷的创作特色,在研究民间诙谐文化时,全面阐释了狂欢化诗学理论。
首先,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主要是从研究小说体裁理论开始的。他重点研究了小说体裁的形式,他发现民间狂欢节这一文化现象对小说体裁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巴赫金认为,欧洲小说体裁有三个基本来源史诗、雄辩术和狂欢节,由此形成了欧洲小说发展史上的三条线索叙事、雄辩和狂欢体。其中,狂欢体的发展源头应该在“庄谐体”这一体裁样式中去寻找。庄谐体的各种体裁,都同狂欢节民间文艺有着深刻的联系,都或多或少浸透着狂欢节所特有的那种世界感受。这种文学可以称之为狂欢化文学。庄谐体有两种类型,即“苏格拉底对话”体和“梅尼普讽刺”体。“梅尼普讽刺”体更直接根植于狂欢体的民间文学。在这一体裁中,笑的因素、诙谐成分的比重明显加大,大胆的虚构、自由的幻想和渊博的哲理、敏锐的观察彼此交融,崇高的象征、神秘的宗教因素同粗俗的的贫民窟自然主义有机结合。这类作品往往通过创造异乎寻常的境遇,以引发并考验真理,其中出现了人间、神界、地狱里的对话。在巴赫金看来具有以上特色的梅尼普体,是最如实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学样式。那是民族传说解体的时代,是构成古希腊罗马式理想的“优雅”风度的那些伦理规范遭到破坏的时代,也是基督教这一新的世界宗教酝酿和形成的时代。这个时代在文学上导致的结果,是破坏了人及其命运的那种史诗式和悲剧式的整体性。这种体裁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塞万提斯、拉伯雷笔下,在19世纪的狄德罗和伏尔泰、世纪的霍夫曼和爱伦·坡等作家那里获得了进一步发展,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则是这一体裁发展的顶峰之一。
其次,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概念狂欢节、狂欢式和狂欢化,这组概念构成了狂欢化理论的主骨架。
狂欢节是欧洲民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民俗活动。它的主要精神是:颠覆等级制,主张平等的对话精神,坚持开放性,强调未完成性、变易性,反对孤立自足的封闭性,反对思想僵化和教条。它的核心是交替与变更的精神、死亡与新生的精神、摧毁与更新的精神。而狂欢式转为文学的语言,这就是“狂欢化”。狂欢化,是一种特有的文学思维方式或世界观。它是艺术地把握生活的强大手段。它深深地植根于民间恢谐文化的沃土中,具有深刻的哲学认识论和人类文化学的基础、它小是一个封闭性的自足体,而是一种生机勃勃,具有内在统一性和无限创造力的开放体系。狂欢化,可视作更宽泛的精神文化现象;它凝聚着人类历史进程中深刻的文化积淀。它是各种文化相互渗透和交流的产物。它是一种自文艺复兴以来或追溯到更早时期,如古希胎罗马时期,西方文化中业已存在的一服智性反叛的潜流,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是其辉煌的折射,20世纪现代文学则是它在当代的全面复兴。
狂欢化诗学理论的哲学意义在于它能改变人们的世界观、认识论与方法论。它能使人们摆脱刻板、僵化、静止的教条和等级制酌束缚,使人们开拓性的、创造性的思维潜力从压抑中解放出来,并为人们能够洞悉按寻常角度看不到的深层的潜文本。它反对人的精神和理智的高级领域中独白意识的垄断地位,主张平等对话。狂欢化诗学理论据毁了绝对理念,倡导一种快乐哲学。狂欢世界是暂时的、相对的、象征性的,但它的意义正在于它对现实的批判和超越。它体现了人类追求至营至美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