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个月零基础跨考华中师范大学语言所上岸经验贴

(2020-07-04 18:39:13)
标签:

教育

文化

文学考研

分类: 经验之谈

五个月零基础跨考语言学,是我做过最勇敢的决定。


考研这场“战争”今年尤为漫长,胶着到五月下旬,这才终于决出胜负。回望过去的这大半年时间,仿佛做梦一般,虚幻而又平静,“上岸”仿佛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因为一点点努力,一点点幸运,但有时候和家人朋友聊起,提到自己当初做下考研这个决定,才后知后觉感等我惊心动魄。


个人情况

先说一下我的个人情况,我2018年毕业,从高中就是理科生,大学专业更是纯纯的理科数学相关专业,在考研之前没有接触过语言学专业知识,说零基础应该不过分。毕业后我曾工作一年,在这一年中我并不开心,我觉得工作环境等等都并不适合我,而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校园到社会转折得太过于突然,我并没有适应新的身份。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去年五月中旬我选择了辞职,在男朋友的鼓励之下七月初开始考研。



关于择校

在选择学校这件事情上,我几乎没有犹豫就选择了华中师范大学语言所,在敲定之后也曾动摇过换成北京的学校,一来是结束异地恋,二来是实现我一直未实现的“北京梦”。但是我是一个现实(也可以说是胆小)的“求稳党”,哭过、挣扎过,还是投入到了备战华师语言所的学习之中。总结来,原因有二:


第一,华师是我的母校。当时虽然天真得没有意识到跨考的风险和难度,但也懵懵懂懂清楚自己已经是跨专业,在专业方面不占优势,跨地区跨学校意味着将自己置于更大的劣势。


第二,华师语言所学硕不考文学类大综合。我从七月开始复习,复习时间比其他开始早的考生少了将近半年,更不要说还是零基础,并且我是一个看书很慢的人,在短时间内我没有办法消化掉太多的作品和专著。


综合以上两点,我自认为稳妥地选择了华师语言所学硕,开始了我的考研之旅。而让人没有预料到的是今年华师语言所学硕分数线暴涨21分,往年“稳操胜券”的分数今年也成了擦线党。曾听别人讲过,考研的胜负有时从择校起就已经决定了。对此我有几份感触,但并不完全认同。择校,首先要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做出选择,切忌好高骛远、随波逐流,接下来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提升自己的水平,即使分数线暴涨,最终也会有人录取,那么为什么不能是我们呢?



关于公共课

上面提到过我是七月才开始复习,所以我把白天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专业课,7-10月我每天花在政治和英语的时间大概各两个小时,后期只在晚上才会学习这两门公共课,一共三小时左右。所以总体来说,我的公共课复习是不成系统的,因此在学习方法上我没有什么发言权,我就来简单地谈一下我踩过的坑以及成绩不够理想的原因。


首先来说英语。英语真题很重要,这点不用多说,每一年的至少做两遍,时间充裕可以做阅读手译,但是不能为了做而做,而要认真搞懂每个词,每个句型,这样对于阅读和翻译都有帮助,这里推荐一下唐迟老师的阅读课,我只听了方法论的几节课,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这次英语成绩不理想很大程度上是我主观题太差,翻译和作文加起来大概只有21分,究其原因是我自己没有找对方法,也没有付出时间和精力去系统练习,大家可以参照一些高分经验,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


再来谈一谈政治。政治我用到的资料主要是肖秀荣老师的精讲精练、1000题、八套卷和四套卷。政治一定要稳扎稳打,不要想着短期速成,每天积累一点点,后期就会省去很多麻烦,尤其是文科类基础一般的考生,不要觉得八月份开始复习很早。



关于专业课

前面提到过我从七月才开始零基础备战考研,所以下面我提到的方法更加适用于时间紧、基础差的学弟学妹们。


先来说现汉和语概:

这两门可以说是占据了专业课考试的大半壁江山,因此是复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我的复习大概可以分为三轮。


第一轮:7月-8月。这两个月的时间我将两本教材的重点背了第一遍,所谓重点,就是真题中曾经考过或者跟曾经考过的考点关系密切的。因为时间紧,所以即使初次接触这两门学科,我也没有像大多数考生一样先阅读教材1-2遍,而是直接开始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有选择地去学习和理解。因为华师的名词解释和简答每年都会出1-2道往年从未考察过的“非重点”,在决定不全书背诵的时候我就已经做好了有题目答不出来的思想准备。还是那句话,时间有限,我只有别人一半的时间,必定要有所放弃,这样才能更有把握的抓住自己能够抓住的分数。因此在这两个月中,每天我都会将前一天背诵的内容复习一遍,然后再背诵新的内容,在背完一章的内容后还会再复习一遍,就这样滚动背诵,速度非常慢,全部背完花费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并且真正记住的并没有很多。在此期间,我还看了华师现代汉语公开课的语音部分,因为相对于语汇和语法等,语音单靠看书太过于抽象。这一轮结束以后已经到了九月,我的复习之路却才刚刚开始,这个阶段特别考验心态,尤其当专业课背诵看不到效果的时候,我有时候会暗暗怀疑理科生的我到底能不能背下这么多文字。这时我看了一些经验贴,学姐们都提到第一遍背书背不下来很正常,后期会越背越快,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第二轮:9月-10月。这两个月我将背诵的任务挪到了下午,上午则进行分析题考点的整理,华师语言所的分析题考点相对来说比较固定,我将历年真题中的分析题挑选出来按照考点归类,每个考点都做了相应的笔记并整理出答题模板,同时进行练习,习题主要来自真题和华师出版的《现代汉语辅导与习题集》。在整理习题的这段时间,每天中午我都会坚持练习一份习题,涉及名词解释、简答、分析题、思辨题,相对来说比较综合,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有意套用答题模板,逐渐养成答题习惯。我认为这一轮的复习在整个复习阶段是最为重要的,经过这一轮的复习,我将课本重点背了三遍,背诵以外的题型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体系。


第三轮:11月。这一个月我开始按照年份练习历年真题,在上一轮的复习我用的真题答案有不少错误和前后矛盾的地方,并且有些题的答案比较简略,对于我这种基础不好的考生不是很友好,所以在复习到一半的时候我又下单了文研青年编写的真题集,完美弥补了前面的缺点,因此这轮复习中我主要以这本真题为主,每天上午练习真题,下午背书,做完两年的真题会抽一上午集中背诵真题中的名词解释和简答。同时,我报名了文研青年的核心考点精讲课程,这套课程我反复听了两遍,老师梳理的非常详细,我一边听课一边回忆自己背诵的内容,对我的帮助很大。到了十一月底,模拟考试正式提上日程,我一共进行过三次模拟考试,经过模拟考试的洗礼,对题型时间分布、答题速度的把控都会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也能够充分暴露出自己答题的短板,尤其对于像我一样基础薄弱、从未进行过文科类大考的考生来说更为关键。


再说古汉:


古代汉语所占分值少,自学难度较大,因此我多少有些“自暴自弃”,仅把重点文选(主要集中在第一册)过了一遍,看了看重点字,通论部分挑重点看了两遍,文言文翻译也没有重视起来。正因为如此,在考试中两道有关文选加点字的题我都答得不好,明明是课本上面的知识却想不起来,再加上时间不够,只能凭直觉去写。因此希望学弟学妹们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文选,同时最好能每天练习文言文翻译,练习的时候不要看注释,自己去猜,这样到考场上遇到陌生的文言文才不会自乱阵脚。


下面来谈谈加分书目:


有了解过华师语言所出题风格的同学应该知道,语言所的真题常常涉及邢福义老师的两本小书(《汉语语法三百问》和《词类辨难》)和一些论文,我在初试的时候只是阅读了这些资料,留下了一个大概的印象,在考试的时候不至于无话可说,复试的时候整理了重点笔记,如果时间充裕这一步可以提前到初试,并对思辨题可能出现的考点进行背诵,其实内容不是很多,但是在考试中大有用处。



写在最后

距离拟录取已有一段时间 ,有时回想起复习备考的经历会觉得万分不可思议,莽莽撞撞地一头撞进考研的大门,从此心无旁骛,从夏到冬,到了春天终于收获了那颗亲收埋下的种子结出的果实。在考研之前,我不清楚考研的难度,直到一路惊险走来,才感叹自己“无知者无畏”的勇气。


作者简介:张同学,本科数学相关专业毕业,毕业一年后跨专业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成绩390+,拟录取至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考研不易,奋斗过,坚持过,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初试分数不高,但在短期内取得此分数已是尽力,希望我的经验能带给在看的你一点点帮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